故乡丰邑地处江苏西北一隅,北倚鲁南,南环皖北,西襟豫东,四省交汇,别称凤城,当属中原文化。
凤城西北约百余公里,即为至圣之乡——鲁西南之曲阜。1988年三伏酷暑之时,父亲携我等至“三孔”圣贤之地。彼时年纪尚幼,但人生首次出游,至今历历在目。
故乡乃礼仪之邦,民风至淳。故乡人豪爽仗义,酒风人品俱佳。幼时曾亲耳听闻,被异乡人言语褒扬,故乡人喜不自禁,眉飞色悦,即刻回语道:“孔老夫子到过的地方”。区区百余公里,周游列国的孔夫子必定到过,故乡人深信不疑。
故乡之风俗,年关将至,蒸馒头、包扁食(饺子),杀猪宰羊,炸鱼酥菜,走亲访友,磕头拜年,祭祀祖先。故乡的年,味浓,情真。
扁食虽平时亦吃,但大年三十和初一的扁食颇为讲究。故乡的扁食有褶有皱,状如弯月,端庄稳坐,自与中原腹地和关外之地迥异。记得幼时母亲会单独包制几只特殊者,或以一撮麦麸包入,或以一枚硬币包入,或以些许白糖包入,众多肉馅扁食中混入麦麸扁食一只、钱扁食一只、糖扁食数只。诸多扁食,看似外形一致,实则内里大有乾坤。寓意大致如此:凡有幸吃到麦麸者,福气满满;凡有幸吃到钱者,腰缠万贯;凡有幸吃到糖扁食者,甘甜如蜜。小小的花样,常惹得幼时的我们争先恐后,食量大增。若有幸吃到,则大呼小叫,欢呼雀跃,羡煞旁人也。除此以外,知礼守旧的母亲,大年三十夜待收拾停当,还会将预留的扁食皮压在刀背和擀面杖上裹住,用红绳将剪刀缠住,意味着一年的辛苦劳作结束,初一的头几天不动刀、不做活。据说此举并非一家一户特有,上个世纪的故乡沿袭此番旧例者众也。
世纪之交,我已远嫁苏南中吴之地,春节多在龙城度过。但先生却为里下河平原之子,故余偶尔也会随之去往水网四通八达、鱼虾稻米满舟的里下“泽国”过节。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中原文化、里下河文化和中吴文化的春节习俗截然不同。
里下河一带,大年三十的午餐极其丰盛,号称“八大碗”:膘(肉皮杂烩)、红烧坨子、红烧肉、涨蛋糕、萝卜淡菜、黄牛肉青菜、虾米羹或肉末羹、红烧鲫鱼。“八大碗”各家食材略微有别,但淮扬菜系的美味道法自然,原味本真,但凡享用过即会没齿难忘。
里下河一带,包括整个江苏中部,甚至江南吴地,春联除中原文化里左右门框和门面的对联,时常还有竖贴门楣的“挂钱儿”。“挂钱儿”镂刻似古钱,状如小幡,薄如蝉翼,随风舞动,极为喜庆。
里下河一带的人们,初一的床头定会有早已备好的大糕、馃子类点心,晨起嚼上几口,寓意新的一年“步步高”。
里下河一带,大年初一的早餐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扁食,家家食以之汤圆,但此地的汤圆较之苏南吴地形体略大,且早年以实心居多,近年多见黑芝麻、红豆沙之类甜味馅心。而吴地汤圆除甜味馅心外,龙城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咸鲜馅心,如青菜汤团、荠菜汤团、全肉汤团等,且龙城汤团料足个大,两三个即为一碗。里下河和吴地的人们皆可以心满意足地吃上一小碗或一大碗,而我却只能不失礼貌地吃上一两个。那时候,大年初一第一餐,里下泽国的春节,余心有戚戚然,想家、念家、恋家,对故乡的扁食想念到骨子里。
如今,家乡已是故乡,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地游走在记忆里;母亲已是先妣,偶尔出现在昏昏沉沉的梦里。
儿时的春节,热热闹闹,盼新衣,盼压岁钱,盼晨昏不断的鞭炮,盼各色诱人之美食,盼母亲特制的有钱有福的扁食。如今的春节,禁放区越扩越大,安安静静,守一场昏昏欲睡的春晚,看一场渲染过度的贺岁片,也算辞旧迎新了罢。
年岁渐增,被迫独当一面的我春节之时总是会备好汤圆或汤团和饺子。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原文化、里下河文化和中吴文化三者的撕扯和糅合中成长的小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中原文化的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