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随着人们时髦地对家风、家训进行追溯,特别是有影响的中央电视台,拉着镜头对人们街头进行随机采访,在公众场合问及家风家训,这就自然地引发了很多人对自身家风家训的思考。然对我来说一时感到蒙圈,我的家风家训根本没有像电视镜头上被问及的人中,说的那样头头是道,他们的家风家训是那样的显而易见,对我来说实在有点惭愧。
如果也要追溯,也得容我细细回味。我的家住在三省交界八县毗邻的山城广德。在我的记忆中,父母都是公职人员,我很小的时候就住在城里,当时时髦地称是吃公粮的家庭,虽不用种田做工,但我家的实用工具是一应俱全,记得一般工具有老虎钳、锤子、起子,农用工具有锄头、撬、弯刀、斧头、大小水桶等等,还有一些小的工具一大箱,有一个专门存放的地方,对我当年小的时候,也是物质贫乏的年代,简直就是玩具的大世界。
这些家用工具对父母是公职人员来说,上班时间都是用不上的,但业余生活中,很多工具都能用上,还十分实用。像那个年代城市土地没有现在这么金贵,也没有文明创建的要求,自家房前屋后种点菜,只要勤劳挖挖抛抛就能如愿;买来柴火自己剁小,烧火做饭,那时烧火做饭,没有煤气,家家有灶,户户烟囱冒烟;日用水是用水桶在井里挑来吃、用;遇上停电和家里东西坏了都自己修,这些工具就成了宝贝。不管出现什么都难不到我们家人,一但出现了什么情况,全家总动员,全员参入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当年毛主席提倡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写照。
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家里在屋前开了几箱地,种过各式菜品,自己享受着自力更生的美食,有时吃不了,还送邻里。几箱地就像一个变戏法的宝贝,因为万物土中生,春种、夏管、秋收,来回倒腾,一家人业余时间忙的不亦乐乎。这样既享受了劳动的快乐,种出来的各式菜品,也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现在难得一见的绿色食品。
印象最深的是种过一箱西红柿。父亲大男孩有担当,锄头挖地,翻箱,整箱;母亲购苗下种;我有水桶高了,我负责浇水。等苗有一定的高度时,我们全家总动员,用斧头剁棍、弯刀削柴,给西红柿苗搭架,这时一般每颗苗上都会开满毛绒绒的黄花,黄花退却就会结出一片绿色小西红柿蒂,搭好的架支撑着它们,让它们无忧无虑的生长,这就是西红柿整个前身演变过程。特别是西红柿成熟的时候,站在不远处,眼见硕果累累,鼻嗅特有的馨香,那是一种别样的感受,真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感觉。这整个过程简直就是一部自己动手,亲身实践,体验感受改造自然的一部大片。
还清楚记得,有一回家里停电,但邻居家有电。这种情况原来也发生过,是自己家保险丝烧了,遇上这种情况,父母在家时是手到擒来,可现在父母不在家,我没有胆怯,而是学着他们做的程序,自己动手接上了电,随着电灯的明亮,我当时还小的心灵无比的敞亮。
在美丽的小县城,山城广德生活中的家就是这样,使我产生了什么事都自我动手的习惯。俗话说: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形成不靠别人,自己动手的家风家训。现在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家风家训的传承。
有首诗写的好:“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人们也常说靠墙墙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正如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的讲话中提到,很多东西是要自力更生,创一流佳绩,特别是高科技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花钱买不来的,非得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些谆谆教诲,余音绕耳。
我思考着,我幡然醒悟,原来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家训,是深入在骨子里的不知,是随风潜入夜的不觉,我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家有这样的家风,我会努力地把这一家风传承下去。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组成细胞。让我们每个家庭都有好的家风家训得以传承,让正能量充斥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