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谨(梅仁))的头像

王谨(梅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30
分享

古驿幽影

古驿幽影(散文)

王谨

走在历代车辙、马蹄留下的岁月印痕的青石板上,看着两边徽式木楼里进出的身影,记忆的屏幕在在回放。

这是鄂东一处近千年古驿。

那时的停前古驿,是明清时代传递文书的驿站之一。古驿有东西直向近一华里长老街,两米多宽青石板路面。直到新中国成立,停前古驿设有区公所,两边老街商铺多是方便居民的食品店、百货店、土特产收购店、小吃店、小旅店 。还有医院,粮管所,税务所,邮电所,农业银行等机关单位。在农家孩子眼中,住在这街上的人,拿工资,吃商品粮,和农民是另一个阶层。有时农家子弟一大早挑着土特产或提着鸡蛋到镇街上卖,看到徽式木格门窗房子里的悠闲男女,在喝牛奶吃早点,心里羡慕却故意表示不屑:“那些人也不怕牛奶羶啊。”其他伙伴也咂咂嘴,应和着。

停前古驿于明代建于清江河旁桥头。清江河源于古角南北山,没有建古角水库前,这条河流淌了千百年。河床上建有一座百多米长、宽5米左右石桥,供来去安徽或水码头的行人和车马行走。故这里在史书上记载有七省通衢之说。从停前古驿,东走陆路,可驰马徽州、吴越;沿清江河往西,可经黄梅古城流经东港,进而与长江合流,可过江去浔阳(今九江),沿江上溯武汉,下行南京、上海。足见明代在此设驿站时,陆路与水运的鼎盛。当然,这里的七省通衢与武汉九省通衢之称,是小巫见大巫。九省通衢,原是湖北武汉的别称。在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自新中国成立,在停前古驿设立了人民政府(区公所)后,这里就成为一处繁荣的政治经济中心。除设有机关单位。还有诸如膏药舖,理发店,铁匠店,锡匠店,皮匠店,篾匠店和油面作坊,豆腐作坊,鞭炮作坊等服务窗口。

停前古街隔河往南有一处放马场。明清时代驿站所养马匹都在此处放牧、调养,故称放马场。1958年区政府在此地开山平地,建起停前区中学(放马场初中),亦称黄梅十中)。

笔者年少时,初中在停前放马场中学就读,高中上的是黄梅第一中学。我们上初中时是驻读。周六从学校回家,最惬意的莫过于是背着书包,慢悠悠地和同学走在青石板大街上,欣赏街两边精致但历经沧桑的木格门窗小楼;或和同学到街的最西边的旅行社小吃店,要几根黄灿灿的油条或几个白白的米粑,解解馋。

时序转换,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从北京再回古驿,发现区公所变成镇委会,从古驿街上搬到附近百十米的黄牯岭;其他相关机关也随着搬出古街,古街相对冷清了,清江河水因上游建有水库而断流,石桥被拆。到八十年代末,与镇党委(政府)相关的附设机构和店面,也差不多陆续移到黄牯岭的(黄)梅柳(林)公路两边,新的镇街逐渐形成,古驿老街则只剩下几家住户,夕日的鼎盛不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停前镇正式遗弃旧址,在黄牯岭(黄)梅柳(林 )公路两边作为镇的新址规划、发展,加上鼓励农民进城镇,几年之间停前镇新街就颇具规模,繁华起来;商店、文化、服务等设施一应俱全;沿街屋宇统一改造成徽派格式屋檐,整洁靓眼。

只是与新址近在咫尺、被遗弃的古驿老街,则无人顾及,经一二十年风吹雨打,已完全失去昔日古驿风采。沿街的木制格子门窗老屋多已拆除,所剩无几;最令人惋惜的是,近一华里长的青石板路面被挖除,变成了水泥路面,两边零零落落建有几户农家很不协调的砖瓦房。

好东西失去容易,重得难。一年前,我去探访今已破落的古驿老街,一脸的懊丧。我问老街所在地一位正值中年的村领导:老街何以至此模样?他无奈的说,听说当年易地建镇街,主要考虑少占农田。古驿老街旁边就是农田,发展空间小。现在建在公路两边的新镇,位于一处山坡地,不占农田。我说,“倒有道理。如果从保护文化遗产考虑,发展新址的同时,对老街施以保护措施,比如,老街单位或门点搬迁,原房不拆,并由镇政府统一维护;新镇规划和建设,与古驿老街衔接起来。这样不是更好吗?”村领导无奈地摊开手,点点头说:“你这个主意好,但这就不是我们村里能决定的啊。县、镇领导换了好几茬。现在后悔也晚了。”

(写于2023年8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