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谨(梅仁))的头像

王谨(梅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8
分享

走进名邸文港


走进名邸文港(散文)

  王 谨

 秋日傍晚的一帘疏雨,遮掩了江南一带天空的清亮。

  车入进贤县文港镇拱门,夜灯亮了,马路两旁亮起一溜悬笔灯具状的路灯,煞是好看。那一溜悬状的毛笔灯具,点靓了中国笔都文港的夜晚。

  当晚在酒店匆匆餐毕,早早就寝,无话。第二天早起,雨停,天空立时清亮起来。就着好心境,我们到庭院溜达,闻到一阵浓浓的桂花香味。原来,大院靠大门处有一排七八棵桂花树,被昨晚的一场秋雨,摇落树上的花瓣,或撒落在人行道上或停在树下的车盖上。厚厚的一层花瓣,引起路过游人欣赏的眼光。

  文港是中国的毛笔之都。据称,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毛笔出自文港镇。到文港,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和制笔作坊是必看的。一大早,文港镇文房四宝协会会长周国华,首先带我们参观毛笔博物馆。这是一座以木质材料为主的博物馆,从丰富的实物展览中,让我们如同穿越了漫长的毛笔历史隧道。周会长说,别看一支毛笔,制作则要经过择毫、切毫、束毫等120多道工序。《笔史》上说:“笔工最难,其择毫”。由于毫料有扁圆、曲直、长短、粗细等区别,需要在水盆中,将已脱脂的毫料,用角梳(多为牛角制的梳篦)反复梳洗,进一步整理分类。水盆工序中的拣毫工作,要求极为精细,需要逐根择选,分类,组合。制成刀片状的“刀头毛”。再剔除劣毫,进行“齐毫”,造型成笔头。水盆工序根据毫料不同,又分为羊毫水盆、兼毫水盆等。中国的工匠精神,在毛笔制作上有精细的体现。

 在文港主城区,徽派建筑与毛笔文化的完美结合,似乎在不断地渲染着文港超凡脱俗的文化气息。走进临街的一处制笔作坊,近二十名员工中,老中青男女都有。这是一位24岁的徐姓年青人挑头组建的作坊。我们来参观,并没有影响他们各自手头的活,认真做着自己工序。我走到坐在最后,做着切毫活的白白净净的“小老板”小徐身边,聊上几句,才得知,他中学毕业就从人学艺,后开了这家作坊。我问,你没有出去打工?他说,学祖传工艺,比出去打工踏实。

 我们接着走进一小里弄,参观第二家毛笔作坊,面积比刚参观过的第一家小得多,其实就是一户人家的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坐在门口做切毫工艺的的年长者姓周,恰恰就是小徐拜师学艺过的周师傅。谈起小徐的出道,他微笑点头称赞。

  文港镇的家庭制笔小作坊,有成千上万。他们大多不是以公司企业出现,镇上基本上得不到税收,但镇委镇政府却乐意支持家庭制笔小作坊。结果是,镇上集体收入不多,却富了制笔老百姓。

  文港人以工匠精神,打造着毛笔之乡的名片。制笔业是精细活儿,需要师徒方式的传承。在镇政府和全国消费者支持下,文港产生了包括中国笔王周鹏程等在内的一批驰名中外的工匠名牌和笔庄。

  文港人谈起“中国毛笔之乡”这张名片,总会流露出几分自豪。在镇的主要街道花厢两侧,以美术字标着“中国毛笔文化之乡.每一笔都精彩”,体现着毛笔之乡名片的涵义。毛笔之乡的名片助推其他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

  江西进贤县在宋代系属临川,是北宋文化名人晏殊故里。而今,一条晏殊大道穿越文港镇。

 文港人津津乐道“二晏”文化,即晏殊、晏几道,北宋初期两位父子词家。人们将其父子俩和欧阳修、张先并称为“北宋词坛四大开祖”,晏殊又被誉为“导宋词之先路者”。

  文港地名,源自古代此地津渡称门家港、文家港,后合二为一,演变得名文港。据文港镇党委书记、镇长叶超介绍,文港值得赓续的传统文脉,是文港文旅发展的重要源流。先贤在文港留下的文物古迹众多。如始建于南宋的豫章世家坊,2006年11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文港毛笔作坊,主要位于文港镇周坊行政村和前塘行政村。2018年3月19日,文港毛笔作坊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文港被授予全国首个“”中小学生书画毛笔基地”;2021年5月,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些年,晏殊子孙们确实传承着晏殊的文脉之气。文港现在已成为一座商贸重镇,建有中国文房四宝交易市场、文化用品商城等商贸市场。该镇经济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省十优乡镇”、“百强乡镇”;2020年11月,文港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

  文港的文气,成就了这座名邸。

 (写于2023年10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