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娟的头像

王娟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5/22
分享

从莫言管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短板及对策

一、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愈来愈快,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都呈现出持续提升的态势。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和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也愈加频繁,这使得后者对于我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对中国产生更多的理解和认识,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诉求特别突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清晰指出,要对我国的文化开放水平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从而使中国文化在国际中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倍受关注。在各方的一同努力之下此类文学的海外传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短板。莫言作品成功传播到海外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所以具有可研究性。基于此,以莫言作品成功的海外传播这一实例为基础,发现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短板,进而提出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的传播策略。

二、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概述

据统计,自进入新时期以来,被译为多种语言譬如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约有1000余部,其中小说占据较高的比重,翻译作家有200多位,莫言、贾平凹、余华、冯骥才、毕飞宇、池莉等人的作品被翻译的比较多。尽管近些年中国当代文学迈向世界的速度愈来愈快,并且收获颇丰,然而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2010年8月,由中国作协牵头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正式开办,多国的汉文化专家以及翻译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的问题,并对此类文学在海外传播的大致情况进行了阐述及分析。白睿文(美国翻译家)提出,在 2009年的时候,中国小说仅有8种在美国翻译出版,这一数字在该国所出版的外国文学总数中仅占4%。中国图书国际贸易的逆差约10∶1,和欧美的逆差高达100∶1,可见差距之大,译出和译入处于重度不平衡的状态,中国文学作品的输出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极不匹配。李朝全(2012)指出,尽管中国当代文学在对外译介方面已收获一些成果,然而相较于当代文学创作的现实成绩而言还有着极大的差距,此类文学迈进国际舞台的效果也远小于预期。蓝诗玲(英国汉学家)也指出,中国当代文学英译本在西方英语国家很难接受。其指出,尽管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本的数量在持续上涨,然而影响力较大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西方读书界对于此类文学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其文学价值有所欠缺,是无趣的政治说教,没有必要给予其过多的关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从不同的理论角度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中国文学经过译介传播到海外,经常引起海外读者的误读,因为身处异国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民俗,即便外国学者或中国学者将译本传入海外,也会有读者难以理解的内容。海外读者比较热衷于乡俗风气的文学,尤其像莫言、贾平凹这样的乡土作家的作品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据梁秀利在基于Amason和Goodreads两大英文图书网站的调查研究可以总结出:单单英译本中中国当代文学中数量最多的是莫言小说。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不断传入海外,但是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度并不高,有些仅仅停留在古典文集或政治家译本的层面上。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现状不尽如人意。

三、莫言作品海外传播的现状及原因

3.1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的现状

莫言在海外的早期读者主要是对中国文学颇有研究的汉学家和文学专家。在中国当代小说中,莫言的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目前是被译介到海外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作品,可以说莫言的作品受到广大海外读者的青睐。莫言部分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成功现状可以通过表1佐证,表1资料来源于莫言维基百科。

表1

年份

作品

出版社

译者

奖项

1992

《爆炸》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

Janice  Wickeri Duncan Hewitt

1993

《红高粱家族》

瑞典斯德哥尔摩

陈安娜

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

2000

《酒国》

英国伦敦汉密士·汉米尔顿

葛浩文

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2001

《红高粱》

日本京岩波书店

井口晃东

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03

《师傅越来越幽默》

法国巴黎门槛

诺埃尔·杜特莱

2005

《檀香刑》

日本东京中央公论社

吉田富夫

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2006

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

2008

《生死疲劳》

美国纽约阿尔卡德

葛浩文

红楼梦奖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2011

《蛙》

美国维京出版社

葛浩文

茅盾文学奖

2011

韩国万海文学奖

2012

诺贝尔文学奖

由表1可以看出,莫言作品被翻译为法语、日语、韩语、英语等多种语言,而且从获得奖项来看,莫言的文学作品得到世界各地学士的认可,其作品之所以在海外广泛传播有三个主要原因:

3.2莫言作品海外传播原因

新时代下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莫言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莫言获奖,不单单是自己几十年笔耕不辍的坚持所得,更重要的是三个重要人物对他的影响和指引,“一个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一个是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另一个则是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刘莉娜,2014)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荣获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这位“正直的日本知识分子”当着瑞典文学院士们的面说过一句话:“如果有可能让我来选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那就是莫言,在我所知道的中国作家中,莫言是最出色的。”(宁明,2012)。大江健三郎的话极大的提高了莫言文学作品的地位,同时也为海内外读者指明了方向。莫言的《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都是在大江健三郎的话语下得到不断地传播及推广。正是由于大江健三郎的倾力推荐,莫言很多作品传入日本,但仅仅局限在日本。想要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还需走进英美文化圈,这就不得不提美国汉学家葛浩文。1988年4月,莫言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正式发表,因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此作品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香港、台湾出版。葛浩文在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深感震撼,并下定决心要对莫言的小说进行翻译,可以说,他的这一决定打开了莫言作品走向海外的大门。葛浩文是目前英文世界成就最高的中文文学翻译家。他对莫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莫言的小说语言调配能力极强,具有感染力,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而且作品具有“历史感”,尤其对文革的叙述都能拿捏准确。莫言作品风靡全球还得意于一人,那就是陈安娜,瑞典人,曾是汉学家,她翻译过十多位中国作家的二十多部作品。在诺贝尔文学奖开奖的第二日,也就是2012年10月12日,瑞典各大书店的《西门闹和他的七世生活》都一售而空,数量近逾千本,而《红土地》(1997版)、《大蒜民谣》(2001版)也在同一天被购完,这三部作品与国内的《生死疲劳》、《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相对应,都是莫言所作,只不过对书名稍作改动,译者都是陈安娜。陈安娜称莫言是一位“会讲故事”的人。从表1中翻译家这一列也可以看出葛浩文和陈安娜对莫言作品的海外推广及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加速器。莫言文学作品的传播也离不开媒体的力量,由于莫言作品改编成各种影视形式,这里只对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篇目做一统计:

表2

小说名称

改编电影

导演

《红高粱》

《红高粱》

张艺谋

《师傅越来越幽默》

《幸福时光》

张艺谋

《白棉花》

《白棉花》

李幼乔

《白狗秋千架》

《暖》

霍建起

由表2可以看出,莫言作品很多改编为电影,而且导演在国际上都有重要影响力,这无疑有利于文学作品的宣传。此外,莫言作品还以散文集《会唱歌的墙》的形式在读者之间传播,影视剧本推出约10部,其中最著名的使由张艺谋导演指导的《红高梁》(合作),由巩俐主演,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并获得了1987年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此外,话剧形式《霸王别姬》(话剧,合作),空政话剧团,2000年底在北京演出;《梦断情楼》,与人合作;《我们的荆轲》(话剧),《霸王别姬》讲述项王与虞姬的故事,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深得观众的喜爱。种种影视和话剧形式使得莫言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化,符合海外读者群的不同需求,这赢得了广大海外读者的喜欢,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因此而如鱼得水。可见,借助多种形式的媒介有利于中国文学的传播。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离不开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主要在于独特的文学特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而被公众所认识,因其作品满怀“怨乡、怀乡”之情,故而被视为寻根文学类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其故乡的生活方式及状况,对最为常见的人性内容进行了传达,在他的笔下,一般的乡情描写并非只是单纯的阐述,而是提升到了对人的“生存态度”的发掘及感悟,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乡土文学”,并且升华至人的普遍性。阅读他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西方当代主义文学的痕迹,不仅有意识流小说的感觉印象及内心独白和荒诞派戏剧的变形、夸张,还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象征、隐喻、魔幻、神秘等。莫言作品中几乎包含了西方文学家们所追求的艺术和文学美,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赢得海外读者的共鸣,触及他们内心的情感,这无异于为莫言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打开了一扇门。

莫言作品不断地在海外传播在于高端翻译人才,作品呈现多样化以及作者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三者的完美结合,这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和启发。虽然目前中国当代文学不断传播海外,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四、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短板及对策

4.1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短板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中遇到的困境,从上述莫言作品海外传播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翻译人才缺失

“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很大的难度,对译者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一般人是很难胜任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主要靠一些熟悉中国文化、具有中文功底的汉学家,而海外的汉学家本来就不多,具有文学天赋又热爱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在国内,能真正精通某种外语、胜任中译外的翻译人才屈指可数。”(曹文刚,2015:150-152)莫言作品能够顺利的传播海外主要是因为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和瑞士汉文学家陈安娜的推广,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都了如指掌,所以译本也会更接近中国文化的习俗和风格,不会偏离本质。再者,他们也对外国文化十分熟悉,所译之本能够让广大海外读者读懂理解。这种情况正符合了翻译目的论中不同译者翻译目的不同的观点,葛浩文和陈安娜都是为了促进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还有这也体现了“读者接受论”中一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他们的译文都是为海外读者服务,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考虑读者的思考方式及文化背景。目前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大部分海外传播遭遇瓶颈原因皆在于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4.1.2作品呈现形式单一

大部分作品还是局限于一对一的翻译,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这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海外读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读者也会放弃这些看不懂的文学作品,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把抽象晦涩的文学字眼转换成具有色彩感知的影视化作品,这样海外读者不仅会获得亲身体验,小说作品中的情感也很会得到外放。莫言作品的多样化形式呈现解决了海外读者看不懂的问题,吸引了海外读者的眼球,满足了他们的口味。

4.1.3译者对读者接受理论不够重视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和意图的交际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即‘目的决定方式’”(许均,2009)。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带着一定的翻译目的翻译原文的,为此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在文学的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还要上升到“读者接受论”。“读者接受理论,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们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该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便与作者分离开来,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谢满兰,2007)读者接受文本的过程就是对一部文学作品鉴赏和肯定的过程。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遭受瓶颈很大原因在于译者没有从”读者接受“论的角度翻译文学作品,在翻译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也不能使读者对原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中国文学想要传播海外不得不突破这一瓶颈。

4.2海外传播对策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面临高端翻译人才缺失,作品呈现形式单一,作家的创作风格偏离读者,这些困境会阻碍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顺利传播。所以,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4.2.1引进高端双语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的引进不仅仅是懂两种语言,更要重视高端双语人才的引进。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需要对母语和目的语从语言到文化都熟知,这样在文学翻译时会避免很多文化误区,葛浩文和陈安娜就是最好的实例证明,他们不仅仅对自己的母语有深入研究,而且作为汉文学家对汉语也颇有研究,所以对文学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据人民日报最新消息,2019年1月17日,由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主办的“新世纪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海外传播数据库”项目启动仪式暨首届“文化自信与文学传播”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作协、湖南作协、河南作协、湖北作协、江苏作协等作家协会,《文艺报》、《人民文学》、作家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的20余位作家学者出席了这次活动。这说明我国对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上升到一定高度,而且主要目的是为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双语翻译人才,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4.2.2文学传播形式多样化

文学作品的传播形式有很多,改革开放之前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书面翻译的方式将中国文学传播海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使文学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影视作品,有戏剧,有舞台剧等等。海外读者的知识面也由仅仅毛泽东文集扩展现在的红高粱影视作品,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验证了这一点,张艺谋、陈凯歌著名导演把文学作品拍摄成影视作品,海外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莫言自己曾表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谢稚,2012)

4.2.3翻译策略不断更新

根据翻译目的论和读者接受理论,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要选择有利于读者对文本接受的翻译策略。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将译作为读者所接受,实现真正的文化海外传播。为此,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要对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策略做到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打破局限。译文要像原作一样通顺流畅,就要在语言形式上尽量归化;要充分传达原作的意蕴,就要在文化差异上坚持异化。但这并不是不变的唯一标准。新时代下,想要中国当代文学大量传播海外就需要考虑海外读者的需求,从读者角度出发,调整翻译策略,才可以使中国文学真正地“走出去”。

五、结语

基于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现实状况的梳理,分析了莫言作品海外传播的情况及原因,深入挖掘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困境,提出有利于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策略。中国文学要想走出去,必须改变其文学传播形式,引进双语人才必不可少,译者与读者的关系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的成功实例给我们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指明了方向,只有人才、形式和译者三位一体才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形成强劲的推动力。诚然,目前的研究分析存在不足,比较浅显,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曹文刚.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015,5(01):150-152.

[2]刘莉娜采编:《当代文学如何让海外读者摘下眼镜》,《批评先锋》.2014.

[3]宁明:《莫言海外研究综述》,《东岳论丛》2012年6月第33卷第6期.

[4]许 钧,穆 雷.翻 译 学 概 论 [M].南 京:译 林 出 版 社,2009.10.

[5]谢满兰.2007.读者接受理论与影视字幕中的隐喻翻译[J].广东教育学

学报第27卷 第2期:104.

[6]谢稚:《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文史天地》

2012年第12期.

Prying into the Pli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from MoYan’s works

WangJua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 China)

Abstract:The overseas spreading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how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Chinese literature to be transmitted. Mo Yan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12 and won praises from overseas readers. He became the leader of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us, taking the successful overseas spread of Mo Yan's works as an example to see the situation of overseas transmitting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finding the plights of transmission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propos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Keywords: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Mo Yan's works; overseas spreading; plights; countermeasures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