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一旦闪耀成经典,就是让人珍惜得不忍触摸的东东。经典一旦沉淀为记忆,却是叫人时常要翻弄出来的宝贝。卡通片,是30岁的我永远甩不掉的情愫,儿时,我们管它叫"动画片儿"。每每念及,心灵震颤。
张嘴就来,我接触的最早的动画片就是《原子小金刚》,更多人称其为《铁臂阿童木》,在那部片子里,填充着纯真,善良,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同时代的经典动画片还有《丁丁历险记》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花仙子》等,按照现在的话讲,那就是大片,它们疯长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视荧屏上。
那时是电视机在中国城乡开始普及的岁月。在仅能看到的几个频道里,在仅有的几个小时的电视播放时间里,动画片绝对是孩子们获取原始眼球快感的直接来源。虽每天只能看几十分钟甚至可怜到十几分钟,但剧情都会成为当天或次日此起彼伏的交流话题,谁没有看,参加不了伙伴间的争论,就立刻感觉到自己是另一个世界的孩子,沮丧,无助。到今天我还时不时琢磨,那时家长们挤出牙缝里的钱为孩子购买电视机,算不算动画片起到了消费拉动作用?
那时的动画片不"蜡笔",不"流氓",不"美少女",不"小丸子"……处处透洒着精灵与聪明。
我忘不了《蓝精灵》。"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它们活泼又聪明,它们聪明又伶俐,它们转动脑筋开动脑筋斗败了格格巫……"音乐一落,蓝爸爸,蓝妹妹,聪聪,蓝蓝,笨笨,厌厌,玲玲等一准会出现在面前。好看,有意思,受启发。有爱做蛋糕的蓝精灵,有爱吹小号的蓝精灵,有爱照镜子的蓝精灵,有爱做木匠的蓝精灵……我们那时的孩子,朴素地向他们学习着勤劳,美丽,吃苦,无畏。
我还忘不了《聪明的一休》。片子热播时,不仅是"格地格地格地格地格地格地……"的旋律大家随时能哼,就连"休息,休息一会"的片中语句也流行得一塌糊涂,不亚于赵本山现在的"没病走两步","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等,比眼下"我被**撞了一下腰","都是**惹得祸","将**进行到底"或者"双节棍","无所谓"等市井文化流行语,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小伙伴间起外号都会直接取材于动画片里的角色。更多的,一休给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启迪是深远的。
小时候当然也看我们叫做"打仗片"的老电影,但毕竟片子不儿童,看着也行,但深想想,与现在孩子们跟着大人一起看戏说,警匪,艳情,偶像没什么区别。
再大些,我眼帘中陆续有了《最后一只恐龙———丹佛》,《变形金刚》,《米老鼠唐老鸭》,《猫和老鼠》,《忍者神龟》,《机器猫》。但在动画片一步步被改称"卡通片"的日子里,我已经从孩提时代里一步步走出来了。再看起动画片,已纯求搞笑与刺激,再说起《原子小金刚》,《蓝精灵》抑或《机器猫》,会没正经地去研讨它们是不是伟大的现实批判主义作品。童心已成历史,经典已成记忆。但有一点我也还时不时琢磨:我们儿时看的多是外国动画,在我们这一代人正陆续成为社会中坚的现今,我们乐于辩证地吸收国外先进理念,乐于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浪潮,谁能说与小时候看片子毫无关联呢?
最近据说碟市怀旧之风愈演愈烈。"六一节"到了,我萌生了一种孩子般的好奇,我当时在黑白9英寸荧屏上看到的花仙子现在在偌大的背投彩电上看去,会壮丽的何种程度?一会儿就去买套碟!
这种好奇应该与经典记忆一样,是对动画片的,更是对年少生活的。永不平淡。(原载《燕赵都市报》,原题为《30岁怀想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