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有的祝福
以前与南方朋友、南方读者聊天,偶有几句口音或者俏皮话,对方就会心笑曰:有点像赵本山。
我在《东西南北》杂志工作8年余。
“过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那时,我们每位编辑都会以这样的回答告诉对方,东北人的一些幽默是地缘式的、草根式的、大众式的。
2009过年后回来上班,这句话改了——过了山海关头道梁,听到人人是小沈阳。
清楚记得那阵子在东北当服务员可“遭了罪”了,央视春晚一过,小沈阳的“服务员”形象迅速扩散,可谓流传甚广。随便到一家大饭店抑或小馆子,都会听到客人们点大鲍鱼、四斤的龙虾,紧接着说“这个没有吧”“没这么大的吧”……
杂志社所在吉林日报大厦对面,正月十五后新开了一家小酒馆,老板差遣客户经理送来开业当天用餐的促销代金券。我们下班去吃时,由于是新开业,后厨菜料备的不足,连点了几道菜,就出现了没有的。服务员很真诚地表示道歉:“对不起,由于刚开业,这个菜卖没了;这个鱼今天备的不够,这个真的没有!”服务员小伙子说得诚恳无比,可听起来却颇有几分小沈阳的联想,爱闹的于哥反复表示我们“不差钱”,年轻同事紧忙补白:我们用的是代金券,差钱也不差券。
终于点齐六道菜,等汤上来时,我们说,服务员你拿把大汤勺来,好分汤。服务员面露难色,说,昨天临时买餐具时,把大勺子给忘记了,“这个真的没有……”
开饭店卖汤不给客人大勺子,我们大眼瞪小眼,憋了足有45秒半,几人异口同声对服务员说“这个,可以有”,于是大家和服务员一起开心笑起来。于哥说刚开业咱表示理解,于是我们几个人用小勺子一点一点盛起汤了,并用这个举动化解服务员的难色。
幽默也是一种温暖的力量。
转眼又过10余载,我们迁址到新的报业园区。很想念那家店。今年又逢新冠肺炎疫情,春节不聚,上班分餐,说起这段往事,会心一笑间,暖意升腾。
祝愿那家馆子越开越好,什么都有。祝福战胜疫情的人们,什么都好。(王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