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匆匆碌碌的日子,我就会想起曾经的一个下午。
时代在将我们送入了大工业化的经济与消费快轨道之后,“慢”成为了一种奢侈。
当批量复制成为可能和时代的要求,“孤品”成为了一种奢侈。
当我们普遍习惯于“速成”,“雕琢”成为了一种奢侈。
我们明明知道在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机械化代替手工制作早已是不可替代的趋势,但我们的意识中偏偏留恋于手造之作上的温情与灵魂。
中国人自古讲究慢工出细活,陶瓷、丝绸等享誉世界,手工制茶及千层底布鞋等在今天依然是生活向往之一种,在科技与机械化的缝隙中,手工制作凭借它独特的魅力,备受今人青睐。这种今人对手工的向往与青睐风潮是全球性的。记得是2012年,我曾参与意大利手工艺展媒体专享会长春卓展专场活动,体会到了这一点。复杂的工序,独特的料材、纯手工制成,显现出罕贵,这是机械复制中不可触碰的指尖艺术。
事实上,“纯手工”还是吹响和跑赢市场的号角,成功之处主要是“概念消费。”在经济学领域,征服市场的“概念”成为消费引导的王牌之一。“纯手工”借助“返璞归真”式的创作灵感,做到产品特征“焕然一新”的效果,迎合了市场对产品同类不同价、同款不同型的消费新趋势。罗马的荣耀来自手工。“芬迪传承至臻完美的手工艺,将那座世人向往的城市之神妙与疯狂纳进了手中的一针一线……”随着现场美女翻译的同声传译,一位年轻的工匠大师演示和解说了罗马手工皮具代表品牌的精髓,现场弥散着罗马深厚的意蕴,气息和灵魂。一针一线,在手工匠的指尖,将美的灵感雕琢成凌越时间之上的物件,而这些承载了近百年的技法和满腔心血的作品,无不委婉却坚定地向拥有它的人诉说着手造的精神,诠释着对传统的崇敬。
“罗马皮”是一种至柔至罕贵的皮料,其制作皮包的第一道工序切割,就非同小可。其强韧性要求在切割的时候借用巧力沿着皮质的纹路切割。工匠师的基本功就是要从切割练起,现场好多媒体人跃跃欲试做起了“切皮匠”,我则被翻译小姐要求尝试和演示用剪刀去裁剪皮子,结果速度比旁边的媒体朋友快,但是因剪刀是两边用力,剪裁口上留下了不少毛刺儿,远不如切的齐整。来自意大利的工匠大师介绍,一个合格的工匠师起码需要花费1年的时间每天练习切割,寻找刚柔并济的巧力平衡点,一次完美的切割,必须是一气呵成不留毛边。
在手工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锤子是工匠们爱不释手的万用小道具,因为通过锤子的轻轻敲击可以让皮料贴合制版,为下一步制成包型做准备;作品上的每个钻孔的小洞也必须靠锤子去敲击而成。工匠师们喜欢听到锤击时那砰砰砰的干脆利落的节奏,就像舞者们开始跟着变奏曲翩翩舞动起来。
我们在现场临时学习缝制一只普通的蝴蝶,而缝制技艺是最能体现出作品艺术价值的一步,每一针每一线的穿引技法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我一针下去就把皮子的皮面挑破了,经过指点才知道实际上是应该从皮子正背面的中间下针,这也利于将线头最后隐藏,让作品变得“天衣无缝”。爱美的女记者们则饶有兴趣地学习起染色。因为纯手工的作品,在制作完成后会有切割后的白边裸露在外,因此需要用上防水防干裂的染色胶让作品变的完整。染色的时候,对染料的浓度与厚度的选取是很讲究的,通常染色需要三步:第一次是简单的上色,第二次为了让色彩变的饱和,第三次是为了叠加色彩的浓度让手袋看上去更有质感。如果染色染的不匀称,那最后呈现出的作品就不会觉得完整了。
每个手工制作的作品,最后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DNA,一定意义上说是孤品。每一步都坚持使用手工完成修钉。细心的检查作品的每一处,确保作品的角角落落都是零线头。在今天的不少人看来,坚持手工技艺的匠师们有些倔强,他们不偷工不减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经手的物件和环节,我们常挂在嘴头的“差不多就行了”在他们那是绝对不允许的,是大忌。
我们在现场是边看边玩式地照猫画虎,而那位来自意大利的工匠大师一直耐心地示范,完全在做工状态。
我两次想把学做到一半的“小蝴蝶”扔在桌面上,而他过来坚持要教我做完它。他的倔强是可爱的要么就不做,要么就不要敷衍。甚至旁边一位媒体同仁在学用小锤子钻孔时手误捶打到他的手,他露出的是欣喜灿烂的微笑,让翻译赶紧解释给我们说,他在学徒的时候经常被自己锤到手,他不怕疼,认真就好。
在大工业、机械化、流水线越发成为时代发展标志的今天,这种指尖上的倔强其实是指尖上的魅力,做出来的皮具俨然已是指尖上的匠心独具。我们在他的鼓励下直至做完那只“小蝴蝶”才离场。忘记请教他的名字。但我深深受影响于他的优秀,在一针一线,一钉一锤中,让流光飞舞,让指尖艺术淡然接受着惊艳目光的礼赞。
我一直记得,我曾有只“小蝴蝶”,它从赶路般的急匆日子中慢慢的飞过…… (王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