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蕾的头像

王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22
分享

父亲是藤编匠

父亲是家乡远近闻名的藤编匠。

在我的家乡,有出嫁提“当了”(当地方言:篮子)的习俗。这习俗不知兴于哪朝哪代,打我出生起,就已经是鼎盛时期。

家乡人编藤篮,用藤篮,把藤篮当衣柜。姑娘出嫁时,用藤篮装嫁衣。篮子越多,就说明姑娘的衣服多,也说明了姑娘勤劳与手巧。母亲出嫁时,外婆送母亲好几个藤篮。

藤篮,是用一种叫“白藤”植物茎杆的表皮编成的。白藤,也叫省藤,属攀援藤本植物,家乡人称它为“赣”。

热带雨林气候的海南,森林里生长许多白藤与红藤。白藤长4至10米,外表有鞘皮,鞘皮裹着茎。叶子羽状或掌状,全裂,叶片狭披针形。叶轴、叶柄、叶鞘均有刺。稻穗状花序,长5至13厘米,花小。果实近球形,外表有纵列鳞片,中央有不明显的浅沟槽,草黄色,边缘暗红褐色。白藤,一年四季开花结果。

家乡人喜欢用藤小凳、篮子、腰带、箩筐、藤箱、刀箩。家乡藤编,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黎兜鍪,海南黎人所用,以藤织为之。”;《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枝……。”;清代《黎民图册》记载:“黎生黄白二种藤,产于石岩上,长数丈,外贩选察其中,雇黎人采取。黎之无业者,竞趋之,黎内生产藤为最饶。”;民国《海南岛志》记载:“其藤竹器之制作,间有甚精致者。”。藤编的器具,精致、耐用、美观。

父亲10岁,就跟爷爷学藤编技艺,13岁便能编出各种精美的藤器具。有:藤箩、藤凳、藤篮、藤篓。编藤篮是父亲最拿手的绝活,他编的藤篮最漂亮;最受人们的喜爱。

家乡人勤劳,朴实,从不攀比谁家的钱多,谁家的女儿长得漂亮。他们比的是谁家的女儿最善良,最勤劳,最手巧。谁家女儿出嫁,提的篮子多,谁家女儿的衣服就多,谁家的女儿也是最勤劳。

父亲是出了名的编藤篮能手,十里八乡的人们,谁家要嫁女都找上门来,请父亲为他们的女儿编篮子装嫁衣,一户人家要编上十几个篮子。出嫁时用的篮子,要比一般的篮子做工要复杂得多,也难编得多。篮子的底部比中间和篮口小,有底座、提手和盖子,样样都是细活。父亲从山上砍回白藤,又将白藤劈成两半,再剥去藤芯,留下柔软有韧性的藤皮,晾晒一天后,到编织藤篮。一般经过打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削藤、打框架,编织等工序。编好一个篮子,要花上个把月的时间。有女儿要出嫁的人家,都得提前向父亲预定篮子。遇上丰收年,喜事多。父亲忙不过来,只能在夜里赶工,赶在年底人家女儿出嫁前,完成预定的篮子。

尽管编藤篮很辛苦,但父亲总是有求必应。别人给他钱,他总是说:“乡里相亲的,你们的女儿出嫁,就像我的女儿出嫁一样,还要什么钱?这不是见外吗?你们到时记得请我去喝杯喜酒就行了。”父亲给别人编篮子从来不收一分钱,但每次喜酒他也从来没缺席过,必须到场。不为喝杯喜酒,也不为讨口槟榔,只为看伴娘提着他编的篮子,陪着新娘出嫁。父亲看着伴娘个个左手挎着篮子,款款地从他的面前走过,他乐得合不上嘴,像是自己女儿出嫁一样。

穿着天蓝色斜襟紧身上衣和织有五颜六色图案的长筒裙的伴娘,个个手挎着光亮别致的藤篮,藤篮正好落在纤细的柳腰间,又给伴娘增添了几分秀色,使她们像仙女一样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迷醉了一代又一代爱美的家乡人。

我从小就喜欢看父亲编篮子;喜欢看父亲手中那飞舞的藤条。父亲每天从地里干活回家,吃过饭,抽口旱烟,便开始把没编完的藤篮拿来继续编。父亲把藤篮的半成品放在两条大腿中间,拿来已削平的藤条,挑一条压一条,沿四周加藤条,一层一层向上编篮身,边编边把藤条压紧,压密,藤条在父亲的手中飞舞。刚开始时,父亲的动作是飞快的,但到了收口时,速度便放慢了下来,变得格外的小心翼翼了。他放下手中篮子的半成品,自言自语道:“篮口不好收,得要小心收,不然就不好看了。抽一口烟,歇一歇,再慢慢收吧。”话说完就拿起他的水烟筒,把烟丝塞进烟斗中,划着一根火柴,点着烟丝,用嘴对着水烟筒口,“咕噜噜”吸了一口烟。父亲抽了几口烟后,又拿起没编完的藤篮,用一根圆形的藤条,做成一个藤条的圆圈,将篮身的藤条紧紧缠绕在这一个圆形的藤条圆圈上,再修整好凸出的藤条,一个精致的藤篮,就出现在父亲粗糙的手中。藤篮一个接一个地从父亲的手中脱手落地,摆满了屋子,像一个个等待着出嫁的姑娘。

父亲编了一辈子的藤篮,编的藤篮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却没卖过一个藤篮。

一条条长满钩刺的白藤,经过父亲粗糙的手,变成一个个精美的藤篮,促成了一桩桩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也成就了父亲精彩的人生,实现了一个乡村编藤匠的巨匠之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