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生活不离“席”
王良杰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主席”“坐席”“出席”“缺席”“席地而坐”“一席之地”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或成语)中“席”为何物呢,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与“席”有关的话题。
何谓席?席就是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或防潮的用具。铺垫用的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按照编织材料的不同,席可分为:草席、蒲席、苇席、竹席、藤席、亚麻席、玉石席、牛皮席、象牙席等。根据季节使用的不同,席也可分为凉席、暖席。
席的产生,大约在神农氏时代。远古穴居的先民们为了居家舒适,防虫防潮,于是就地取材,将芦苇、蒲草、竹子等植物纵横编织成席,便于坐卧,或用于晾晒和保存粮食。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实物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距今6000至7000年的芦苇席,它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席子实物。同期的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遗址,也出土了芦席、篾席。古人席地而坐,因此席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后汉书》记述薛子礼时称“家贫坐无完席”,足以说明席是古代家庭中最基本的物品。
西周时期,从天子、诸侯的朝觐、飨射、封侯、祭天、祭祖等重大政治活动,直到士庶之婚丧、讲学以及日常起居等,都要在席上进行。因此,在奴隶社会,席既是起居的必需坐具,又以不同材质、不同边饰和不同的使用规则,来体现不同身份、地位和权力。《周礼·春官》中载:“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辩其位,与其位”。《礼记•礼器》曰:“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五席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度、熊席。莞席,以莞草所编,材质粗糙。藻席,指花纹精美、色彩艳丽的席。次席,又称“桃枝席”,是竹席的一种。熊席,指以熊、虎、豹、狼皮等所编之席,属暖席之类。
席子的摆放位置也蕴含着等级秩序。《礼记•曲礼》:“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为上。”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家塾教师和官僚们的幕客,都称为“西宾”,又称“西席”,主人称为“东家”。所以古人尊称授业解惑之师为“西席”,将宾客和老师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示尊敬。
在丧礼之中,席的使用也有尊卑之别。《礼记·丧大记》说:“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国君死后的小敛、大敛是用簟席,大夫用蒲席,士则用较粗的苇席了。
几千年来,席不仅是最古老的家庭用具,而且在历代诗人的诗篇中留下了无数印记。如《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汉代《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移居二首》:“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唐代诗人李白的《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代白居易的《西湖留别》:“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弈棋二首呈任渐》:“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等等。
由席衍生出来的词语和事物是不胜枚举的。比如:古人席地而坐,席地就是铺席于地,“一席之地”也就不难理解了。席又由垫子引申为座位、座次。“出席”“列席”“入席”“退席”“缺席”等等,也由此而来。席由席位、座次又引申为官职或职务,如把三公宰相称为“台席”,把教师称为“教席”,把某一组织的首领称作“主席”,都是从此义发展而来。另外,古代的宴会都在席上进行,故席又引申指“酒席”。由此引申,席又可作量词,用于一席酒,一席话等词。
席,不仅仅是一件居家用品,更是象征祥瑞和喜,成为好友间互赠的礼物,送席即送喜。有“家中有席,招财进喜”一说。有席的人家要睡在席上“沾沾喜气”,夏日睡席便成为习俗。绵延至今,结婚要有席子,乔迁新居要有席子,出门也要背一条席子……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前百姓用苇席铺炕,用草席存放粮食的习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席历经几千年之后,在现实生活中从未缺“席”,如炎炎夏日人们仍用凉席解暑纳凉等。而由席所引发的席文化更是影响至今,绵延不绝,如酒席文化、茶席文化等。
说明:此文首发于《语文报》(八年级版)2023年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