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良杰的头像

王良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1
分享

古诗词里“过小年”

王良杰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当此民谣唱起,那就意味着岁末临近,“小年”将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小年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前的序曲,拉开了全民忙年的喜庆大幕,奏响了家家迎年的铿锵锣鼓,因此有“过了小年就是年”之说。

小年古称“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有关小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由此可推,小年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

小年日期不定,古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百姓、船家的小年分别是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地域不同,日期也有别,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则是腊月二十四。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不同,过小年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尘、祭灶、剪窗花等。古人过“小年”,除了“祭灶”,还有“驱鬼”、“送瘟神”,更有小孩喜爱的“吃灶糖”,等等。

传统节日小年,如此悠久隆重,历代诗词中多有歌咏。下面我们选取几首,从中来感受一下古人过“小年”的习俗与氛围。

首先来欣赏北宋词人晁补之的《失调名·残腊初雪霁》:

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

五更催驱傩,爆竹起。虚耗都教退。交年换新岁。长保身荣贵。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

祭灶神、贴门神、换桃符、驱傩送瘟神、放爆竹、敲锣鼓……小年主要的风俗、人情和活动在本词中刻画得很详尽,因此该词可看作是北宋“小年”的风俗大全。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因此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等。灶神(即灶君,俗称灶王爷),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语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接下来欣赏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这首诗具体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祭灶时的民俗活动。据民间传说,祭灶这一天,灶君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胶牙糖(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君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该诗详细描述了祭灶君食物的丰盛:猪头、双鱼,用豆沙和甘松做的糕点等。诗人表示,希望灶君酒足饭饱,忽视家中的争吵、清洁等小问题,请求他“上天言好事”。古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诗中也提到了“男儿酌献女儿避”这一习俗。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有《祭灶与邻曲散福》: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所谓“散福”,指的是祭祀之后将贡品中的食物分给大家吃。陆游在该诗中写到:小年日祭灶君之后,他与邻居们按照旧日风俗,快乐地互送食物。虽然他年已老迈、两鬓雪白,依然用粗陋的酒具,和老友们开心地在茅屋中喝酒。

明朝大臣于谦的《腊月二十四夜口号》描述了他过小年的情形:

金炉银烛夜生春,爆竹声催节候新。自笑中年强随俗,买饧裂纸祀厨神。

于谦的小年日,可谓是充满了烟火气。点亮金色的炉子、银色的烛台,爆竹的炸响声中,仿佛春天的暖意复苏。跟着俗例,买来“胶牙饧”,烧化纸钱纸马,祭祀厨间的灶神,保佑年年有余。

诗中的“厨神”,即灶君、灶神,他们的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箱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

清代范祖述曾写过《杭俗遗风》,记载了杭州的民俗民风。他的《谢灶司》写出了杭州小年的风俗:

俗例家家谢灶司,竹灯为轿纸糊之。煎糕炒豆糖兼果,惹得儿童得意时。

在小年这天,杭州家家户户都按照习俗,拜谢灶君,称为“谢灶”。人们准备了煎糕、炒豆、麦芽糖和鲜果,孩子们都眼巴巴地看着灶君和祭品。

清代北方的小年如何呢,杜文澜在《木兰花慢·送灶》中如此描述:

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知否天阍(hūn)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

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

清代北方的小年,从半夜就开始爆竹轰鸣,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送灶神(灶君)升天。用白马迎接,黄羊祭祀,美酒佳肴醉倒灶神,又怕耽误了他向玉帝奏报。良辰佳时,美貌的佳人头上戴着彩燕丝鸡,无忧无虑的小儿女嬉笑玩闹,春天仿佛在萌动。词中提到的“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鲁迅的《庚子送灶即事》: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鲁迅在诗中主要写小年“送灶”这个民俗活动。小年祭灶时,请灶君吃了胶牙糖,粘住他的牙,使他免生是非,莫对玉帝说坏话。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议程完了之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送神上天”,即百姓口传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再将灶君接回来过年,当天还有各种“接灶”仪式。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古往今来,小年的习俗多有变化,不过通过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能感受到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华传统节日那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又是一年小年到,让我们再一次在古诗词里“过小年”,共同感受小年那千年的传统习俗与美好祈愿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