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良杰的头像

王良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4
分享

最忆百年高跷闹元宵

王良杰

 

元宵节作为春节后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扭秧歌、玩龙灯等传统民俗表演,喜庆热闹,深受百姓们的喜爱,让似乎渐淡的年味又变得浓厚起来。我的家乡王碱场,踩高跷闹元宵就是让我常思常忆的重要民俗活动。

王碱场村隶属于济阳区新市镇,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近千人的大村,全村同宗同族,相处和睦融洽。踩高跷是本村元宵节的盛事,印象最深的是我十多岁时的高跷表演。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农村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沉寂多年的王碱场高跷又恢复了表演,并焕发了新的生机。1985年元宵节期间,在王忠成书记等的领导下,村里出资出物,决定筹办踩高跷闹元宵演出活动。在王泽庆大爷、王泽俊大爷、王良众哥等几位老高跷艺人的精心指导下,经过短短的3天培训,王碱场新高跷表演队不仅组建完成,进行了多场演出,而且还参加了乡镇的汇演。

王碱场高跷,腿高约1米半,脚下七八十厘米,属于中等高度的高跷。表演内容大多为《白蛇传》《西游记》等传统戏曲等的情节或故事。人物角色主要为打棒、花头(花篮子)、青蛇、白蛇、许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或为传统戏曲中的渔翁、媒婆、傻妮、书生、傻公子、二混子、假娘们、卖膏药者等。演出服装大多是从济南购买来的传统戏曲服装,颜色纹饰与人物角色相吻合。演员上高跷前需根据不同角色进行化妆涂彩,表演时则用绑带把腿脚捆扎牢固。高跷队由五六十人组成,骨干演员是王泽勇、王良秀、王良元、王方成、王文华、王泽利、王良高、王延峰、王良阁、王壮成、王伟成、王良岭等。

作为高跷队的指挥统领,俗称“打棒”,一般在队伍的最前面,由王泽勇叔、王良秀担任,青壮组合,搭配合理。其他角色的安排顺序一般为“花头”在前,青蛇、白蛇、许仙等随后;后面是由8人组成的腰鼓队,再后面是唐僧、猪八戒、媒婆、傻妮、渔翁等一众角色。队形一般是随着场地、鼓点等不断转换、分合,有时呈四列或五列,有时合为两列。王碱场高跷阵容庞大,角色多样,动作舒展,技巧高超。无论是在本村演出,还是出村巡演,常常是观者如云,好评如潮。

高跷巡演,又叫“砸街”,是高跷表演的最常见形式,即高跷队沿着村里的大街巡回表演。每到一处宅院前,主人家都会提前把烟酒糖等摆放到桌子上,高高举起一挂挂鞭炮等候着。高跷表演时,阵容庞大,前面锣鼓开路,后面高跷表演。演员们身穿华美的传统服装,手拿不同的道具,或舞或甩,踏着腰鼓队奏出的“咚”“咚”“咚”高跷节拍,踩出有节奏、有韵味的高跷步。在“打棒”的指挥下,50多人的队伍或分四列,或合两列,并排踩点前行。

“孙悟空”是很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角色,他时而手舞金箍棒,时而做个小鬼脸,时而在队伍外侧快跑,驱赶试图挤进表演队伍的观众。王文华和王泽利叔是“孙悟空”的扮演者,他俩不仅腿脚灵活,而且有个绝活,能轻松拾起丢到场地中间作为奖励的盒烟、糖块等。作为幽默逗趣的“懒老婆”也是观众喜爱的角色,演员王壮成戴着清代条绒女棉帽,脸部涂上京戏花油彩,身穿古式对襟大褂子,双手各拿一根棒槌,单看这古老滑稽的扮相就会让观众忍俊不禁,再加上“懒老婆”与周围角色的逗乐动作,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作为群众喜爱的“猪八戒”,也常常搞点小闹剧,一会儿凑近风骚“媒婆”的脸上瞅瞅,一会儿用手在憨憨“傻妮”的脸蛋上摸摸,一会儿弯腰把漂亮“小媳妇”背背,逗笑之间,乐趣无穷。

当高跷队踩在各家门前表演时,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踩高跷本是全村最热闹、最隆重的活动,所以全村老少都会跟着高跷队看热闹,当帮手。浩浩荡荡的人流往往把窄小的街道挤得满满当当,场面是热热闹闹。随着高跷的表演,大家时而发出哈哈大笑,时而交口称赞道好。更有外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也来凑热闹,那些还没定亲的靓女们往往借此机会用心瞅着小伙子们的精彩表演,心中暗暗埋下爱情的种子;或者已定亲的两对小情侣,借此机会偷偷见个面,说个话,对他们来说那种感觉真是比蜜还甜。

当高跷队踩点前行到一个宽阔的广场时,精彩绝伦的绝活表演就会开始。弯腰拾物、跨桌跳跃等虽是高跷的高难度动作,然而这算不上是王碱场高跷的精彩之处,三层叠罗汉那才叫绝。所谓的叠罗汉就是上下三层的高跷表演。第一层是五六个演员,他们都凑到一起,腿脚上绑着高跷,肩上共同扛着一根宽宽的扁担,扁担上托着两个并排的演员,这两个人也是第二层。在第二层的两人肩上又同扛着一根宽宽的扁担,扁担上则托着第三层的单人表演者。为避免表演失误,下面会有十多个帮忙扶着的壮汉,因此有“王碱场高跷,十八人照着(zhɑo)(“照着”,方言土语,意为“扶着”)”的美称。随着锣鼓队卖力地敲锣打鼓,三层罗汉踩着铿锵的鼓点,迈出有节奏的步伐,演绎着王碱场百年高跷的绝妙之处。此时往往会掌声阵阵,叫好连连。高潮之时,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汇成了一曲欢乐高亢的元宵合奏,洋溢着新年的喜庆与欢乐,就连因拥挤而漂浮起的尘埃在暖阳的照耀下都欢快地跳跃着。

王碱场高跷作为流动的舞蹈,踏着节奏,踩着鼓点,或扭或敲,或蹦或跳,或逗或闹,真正演出了传统高跷的扮相俊、节奏准、动作美、亮点多等特点,赢得了十里八乡人的诸多赞美。

王碱场高跷,不仅有单纯的高跷表演,常常会附带在地面表演的“懒老婆送闺女”“划旱船”“打花棍”等其他民俗项目。特别是“懒老婆送闺女”幽默风趣,逗笑取乐,“笑”果不断,是大家很喜欢的表演内容。

我小时候,常听老人们和我父亲(享年90岁)聊起王碱场高跷的一些奇闻趣事,那些老人们有幸健在的话,至少百岁之多了,因此可推断王碱场高跷至少有百年之久,至于何时在本村兴起,则无从考证。不过老人们常常念叨的是“王碱场高跷,十八人照着”的故事,那也是很感人的真实经历。我父亲生前曾向我描述过:他小时候,每到元宵节,王碱场就会踩高跷,很多高跷高手不仅会跳桌子,翻跟头,捡烟头,叠罗汉更是时常表演。有一次,王碱场高跷队到一邻村巡演,高跷队需爬过一段高坡,邻村有人起哄要高跷队叠罗汉爬坡。这是一项既有难度的挑战,也关乎着王碱场高跷的声誉。领队和表演者商量了一下,大家一致决定要演好叠罗汉这项绝活,给王碱场露脸争光。叠罗汉队形阵势摆好后,下面的18名壮汉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紧紧搀扶着三层罗汉,小心翼翼地踩着高跷步艰难地爬过了那个高坡。周围的观众看到这一幕,欢呼雀跃,齐声叫好。王碱场高跷从此赢得了“王碱场高跷,十八人照着”的美誉。还有一次,高跷队到一个邻村表演,地面上水湿路滑,踩高跷者极易摔倒。可是王碱场高跷队凭着高超的技艺,硬是在湿滑的路面上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表演,为王碱场高跷争了光,添了彩。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碱场高跷一连踩了七八年,年年精彩纷呈。最近一段时期的表演则是从2011年至2017年。特别是当全村搬进新社区后,有10多名漂亮女士也加入王碱场高跷队,为高跷表演增添了一些靓丽的风景。近几年,因为种种原因,王碱场高跷没能继续表演,如何传承好王碱场高跷的高超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王碱场社区广场每天都会敲起新春的锣鼓,但那锣鼓喧天、热闹喜庆的新年氛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村民们和我一样也最怀念那些百年高跷闹元宵的精彩场面。但愿有朝一日,王碱场高跷能重现往日风采,再轰轰烈烈地闹元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