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良杰
济阳有句俗语:“不出正月还是年。”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那么“填仓节”就是春节的尾声;如果说“元宵节”是民俗表演的狂欢,那么“填仓节”就是期盼丰收的庆典。
填仓节,又称“添仓节”,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是古代民间传统节俗,也是年节的最后一个节。因“填”与“天”谐音,“填仓节”亦称为“天仓节”。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即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填仓节时,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或用草木灰等在地上画出粮仓(粮囤)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举行打囤仪式,以祈一年粮丰仓满。
民间有小填仓与大填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或二十三)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为大填仓。作为黄河以北的济阳不分小填仓和大填仓,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打囤庆祝。
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各异,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因此不同地区,填仓日的风俗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填仓日的主要活动都与粮食有关。济阳最常见的填仓日风俗是打囤、放鞭炮、吃水饺等。
所谓的打囤,就是二十五清晨,天刚麻麻亮至日出前,家中男主人从灶膛里掏出一大簸箕草木灰端到院子中,再用铁锨从簸箕中铲出一大锨草木灰(或者只用簸箕),以人站立点为圆心,以手持铁锨的长度为半径,边敲打铁锨(簸箕),边撒草木灰,转着一个大圈,在院子中间撒画出一个大大圆圆的粮囤形状。有的还在“囤”旁边画个小梯子,表示日子步步登高,财源滚滚来等。圆囤中间会撒放一些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五谷杂粮,用砖块或瓦片盖好。有的人家不仅在自家院子打囤,还会在胡同的空地上再多打几个大囤,以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同时,嘴里还会不停地念叨着“灰囤灰囤要打好,打的粮食盛不了”“大囤满,小囤流,风调雨顺,乐悠悠”等。
等院内院外几个大囤打好,家人们会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此时,村村落落,家家户户,鞭炮声此起彼伏,更为节日增添了几分隆重。待到旭日东升,艳阳高照,人们就可以揭开砖块或瓦片,露出“囤”中的粮食,让自养的鸡、鸭等家禽将粮食啄食干净,以示吉(鸡)祥(享)。
济阳一带,正月二十五,这天一般打单囤,大多会放一小捧儿麦粒,以期盼麦季丰收,麦粒满囤。二月二也打囤,但是打双囤,大囤里面再打一个小囤或多个小囤,在打好的囤中撒放五谷杂粮,预示秋粮丰收,五谷丰登。当然,也有打钱囤的。
古时,填仓节还会有贴红纸的习俗,就是在粮仓的进出风口、上部以及四周都要贴上红纸条或红布条,以示吉利、喜庆和丰收。填仓节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柴火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农民也忌此日卖粮食,但是粮店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为的是讨个喜兆。在填仓日这一天,一些地方会忌讳倒垃圾。因为倒垃圾会意味着把粮食倒掉,不吉利。
填仓节起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是宋代就有填仓节的记载了。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载道:“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毕竟而去,名曰填仓。”宋代诗人陆游有“处处遥闻打囤声”的诗句,元初书法家赵孟頫也有“散灰沿旧俗”的说法。由此可见,填仓节已有千年的漫长历史了。民间也有“收不收五谷,单看正月二十五”的说法。如果这一天天晴无风,就预示着这一年庄稼必定丰收。因此,这一天过填仓节,也有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满仓的深意。
据说填仓节是为了纪念一个仓官。仓官是谁?在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定正月二十五为填(天)仓节。另一种传说是,相传在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民间怨声载道。看守李家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就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后人为纪念这位放粮救灾民的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锅灶下的草木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下来。
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说:“京师之民不事耕凿,素少盖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曰为填仓。”实际是提醒人们,居家过日子实属不易,要时时注意积攒过日子的必需之物,不要过了今天不顾明天。这正是中国人特有的勤俭节约的美德。
总的来说,填仓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粮食丰收的重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人们不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大批农村人口迁居城市,了解填仓节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就连乡村,正月二十五打囤放鞭炮过节的习俗也渐渐淡化。但愿人们不要忘记像填仓节等一些中华传统节俗,并把传统节俗中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赋能于新时代的发展与建设中,并转化为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