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良杰的头像

王良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1
分享

由五谷不分想到的

由五谷不分想到的

王良杰

 

一日,我在麦田边闲逛,见一成年女子指着绿油油的寸许麦苗,问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这是什么?一孩儿肯定地回答:这是韭菜。另一孩儿接着反驳道:韭菜不是这样的,这是稻子。听完两个孩子的回答,我的心为之一颤:这么大的孩子,怎么连最常见最普通的麦苗都不认识呢?

古人常嘲讽那些只读死书、不事稼穑的书呆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然而如今很多年轻人还真是五谷不分。那何为“五谷”? “五谷”即五种谷物。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五谷”中的稻”指水稻,“麦”指麦子,“菽”是豆类的总称,这些都是大众常见的粮食作物,无需赘述。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以及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等,都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早期栽培水稻的遗存。我国南方地区多种植水稻。“麻”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它的茎皮,经沤制可以做绳子(麻绳)、麻衣、麻纸等,很耐用。

五谷”中的“黍”指黍米,又称黍子,是一种粮食作物,果实淡黄色,粒成圆状,俗称“黄米”。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人工栽培黍的遗存。《诗经·国风·王风》中的《黍离》中写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也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诗句。可见在不同历史时期,黍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如今在甘肃、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等地,黍仍有种植,因其种子煮熟后有粘性,大多用来做糕或酿酒等。

五谷”中的“稷”也是一种粮食作物,有谷子、高粱、不粘的黍三种说法。古诗中对“稷”也多有歌咏,如《诗经·国风·王风》中的《黍离》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的诗句;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写道:“桑竹垂余荫,菽随稷时艺。”(艺:种植。)谷子古称“粟”,去壳后叫小米。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距今有1万多年的历史。粟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主要的栽培作物。黄河流域史前考古发掘的粮食作物以粟为多。直到唐代以前,粟一直是中国北方民众的主食之一,通称“谷子”。到了宋末,水稻、小麦逐渐发展,粟才退居二线。如今,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粟仍有种植。醇香味美富含营养的小米粥更是家家餐桌上的必备美食。

由于黍和粟的种植面积极少,不辨黍粟也很正常,但是连小麦都不认识就有点过分。七年级历史课本中有关黍和粟的史实材料众多,这些基本常识大家都学过,可是有一年,我在听一语文教师讲授《核舟记》时,把文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的“黍”解释为“玉米”,觉得太误人子弟。明代,我国才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玉米与黍又是两种不同的粮食作物,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我们上小学时,每年都有麦假和秋假。麦假时,老师们会领着我们去麦田里帮生产队拾麦穗;秋假时,我们到地里帮大人收玉米、割豆子、刨花生,等等。麦收和秋收前,我们一帮小孩儿有时会趁着看管庄稼的社员不在田地,就偷偷地烧麦穗、烧玉米、烧豆子、烤地瓜……那是孩子们一项项最刺激、最过瘾的娱乐与野炊方式。那一幕幕贪吃时的热闹场景,那一件件因贪吃而发生的趣事,早已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在这代人的心目中,这样的贪吃行为不仅满足了我们味蕾的欲望,而且成为我们亲近自然、亲近五谷的重要活动。因为这些五谷能承载了某种感情,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更变成了游子们的乡愁。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农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耕种田地的更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鲜有田间劳作者,更别说那些孩子们,也难怪他们五谷不分。“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可是,这样的现象长此以往,谁能分清五谷,谁来耕种土地,谁来生产粮食?

(本文首发于2024年9月20日的《济南日报·新济阳》第4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