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良杰的头像

王良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23
分享

一盘石磨香天下

一盘石磨香天下

提起传统小磨香油,大家对此情有独钟,因为这种古老的制作方法很好地保留了芝麻的醇香,味道好,口感佳。那传统的小磨香油是如何制作完成的呢?我们通过走访调查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王楼村的老人们,详细地了解了传统小磨香油的制作全过程。

王楼村位于新市镇西南,约600人,杂姓村庄,其中尹姓是该村的大姓。建村几百年来,尹姓家族以种庄稼为主业,以制作小磨香油为副业。该村小磨香油制作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据村内多位80多岁的老人们回忆,该项技艺至少传承有六代或更早了,据山东裕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晓的奶奶张秀英(83岁)回忆到,由尹学晓的爷爷尹守富上数三代,尹学晓的曾祖父尹同乙、高祖父尹诚甲等,都是做香油的高手。

古时,传统小磨香油制作完全由人工操作,不仅选料纯正、工序严格,而且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方圆四五十里都享有良好的口碑。

小磨香油最主要的原料是芝麻,而用芝麻做小磨香油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芝麻,又名脂麻、胡麻,是胡麻的籽种。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把芝麻引进中原地区。《本草纲目》中载,芝麻有补血生津、润肠、延缓细胞衰老之功效,可用于肾亏虚引起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等症。在我国古代,芝麻被视为延年益寿食品,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八谷之中,惟此为良,仙家作饭饵之,断谷长生。”

手艺人对香油原材料芝麻要求极为严苛,须精挑细选。他们不仅选用籽粒饱满的芝麻,还会用簸箕一下一下地簸去杂质,然后用凉水淘洗好,再晾干备用。正因选料纯正,无杂质,不掺假,王楼小磨香油才能做到“无风香三里,有风十里香”。

据尹学晓的奶奶张秀英讲,王楼小磨香油的工序主要有:炒制、研磨、兑酱、搅拌、墩油、起油、过滤。

炒芝麻是做香油的起始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技术含量极高。早晨天未亮,手艺人就要烧火在铁锅中炒芝麻,一锅大约能炒七八斤芝麻,炒到一定火候就要及时出锅。所以炒芝麻时,手艺人都会时不时地抓上一把,把握一下火候,这全凭手艺人眼、手、口等的多年经验。芝麻炒得嫩,出油不香;炒得老,芝麻就会焦糊;只有炒到恰当的火候,才能出油多,油品香。一锅一锅地炒,一直炒到下午两三点,大约能炒七八十斤芝麻。炒好的芝麻要反复倒晾,因为炒熟的芝麻温度很高,如果不及时倒晾,会自燃,影响香油的质量。

芝麻炒好晾凉后,就可以把芝麻放到石磨上研磨了。磨制香油的石磨采用两整块青白石打造而成,青白石比较耐高温,长期作业下,石头也不会生热,从而能保留住芝麻的香气,研出的芝麻酱细腻,做出的香油味道浓郁,口感最佳。从前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手艺人们只能用双手推动石磨一圈圈地研磨,而推磨的又大多是小脚女人,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就改用驴子拉磨,省去了部分劳力。

磨完酱就要进行兑酱和搅拌了。他们先在干净的大锅里烧一锅井水,水开后把滚烫的开水倒入另一个盛着磨好酱的锅里,然后拿木棍开始搅拌。这全靠手工,一人搅酱,另一人同时往浆里加适量的开水,开水的蒸汽弥漫整个房间,真可谓热气腾腾,云雾满天。搅酱看似简单,但由于芝麻酱的粘稠特性,力气小的人还真搅不动,当然也需要一个巧劲。一锅酱加水搅下来,匠人们都是汗流浃背。等搅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表面的香油慢慢渗出,水都被油渣吸收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水代法”。

接下来就是墩油和起油的环节。手艺人拿个马扎,坐在盛满油酱的大锅边,用特制的大葫芦瓢使劲反复在油锅里向下摁压,用力戳破油酱里的疙瘩,那里面都是香油啊,戳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用油葫芦从锅内慢慢舀取浮在表面的油脂,再倒进油桶里。把表面的多油起完后,就开始墩锅,然后再戳表面的疙瘩泡,反复转锅,最后的油更难出,全靠手工晃锅转锅,手艺人们的手常常因转锅转得被锅边硌破。取油后倒进油桶里的香油,再经过几天的过滤,就可以走街串巷售卖了。当然,这种古老的传统制作方法,一天最多只能生产40斤香油。

制作传统的小磨香油需要手艺人们多年积累的高超技艺,且费时、费力、费心。时间上,从早晨天不亮开始炒芝麻,到晚上起完油,一天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工序上,完整走完这一整套工序,手艺人们体力消耗、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技术上,整个香油制作过程,需要手艺人们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有任何环节一丝一毫的马虎大意、投机取巧,工匠精神由此可知。王楼尹家几代人就是凭借着如此的艰辛和勤奋,代代延续,不断传承着千百年的小磨香油技艺与智慧,为后人留下纯真的香油味道与乡愁印记。如今尹学晓已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把王楼小磨香油申请为市级非遗项目,“济阳王楼老尹小磨香油”成为济阳香油的招牌产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