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我出生在山东商河的一个小村庄,从我小时候有记忆起就有大年初一围着村拜年的习俗,记得小时候天还很黑的时候就被父母叫起来放鞭炮,放完鞭炮才能吃饭,在吃饭的时候还不忘叮嘱:“待会儿要跟着堂屋的哥哥们去拜年”,由于我们的辈分较小,所以拜年就成了围着全村转了。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行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中,见了面相互亲热的打招呼问候,开开玩笑什么的,自然也就多了一些相互关怀和温暖,但是那时候年龄小,不明白其中道理,心里总是嘀咕:“为什么要费力的做这些事”。
后来有些年在外地求学、工作,回家的机会少了,对这些也就淡忘了,近几年由于工作原因于几年前调回本县工作,又能参与拜年了,但是现在简化多了,不用围着村子转了,但也感觉缺少了点年味!
过年其实是一种仪式,借用这种仪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礼仪。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教化,尊伦常的国度。然而教化伦常总要表现在一定形式上。夏朝建立之初,夏王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然后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了象征权力的九鼎,《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用九鼎象征九州,将华夏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景物镌刻于九鼎之上,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的王室之中,以求震慑诸侯,威仪天下之功用,的确,九鼎确实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至于后来王室衰微之际,各路诸侯都觊觎九鼎,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周灭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风云人物还是把九鼎作为权力与威严的象征,其实“过年”又何尝不是一种符号的象征呢?
这不免有些封建迷迷信的意味,但形而上的伦理道德规范总要落实在具体的事物上,所以序昭穆以明人伦也即是如此。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伦理纲常的国家,当然一些不合时宜的我们要剔除,但是能够促进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我们还是要继承和发扬。
年,是一种象征,是人们借助于天时表达自己美好期望的一个习俗。什么是年味,我觉得阖家团圆,吃年夜饭,拜年,这就是年味,所有这些习俗和活动无非就是一个目的,就是把家庭成员聚在一块,认识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一种仪式。我们拜年,其实拜的是规矩,拜的是团圆,长幼尊卑的规矩,家人团聚的喜悦。
现在回村过年虽然没有了以前围着村子转的辛劳了,但是好像也少了些仪式感和和亲敬畏感,更加缺少的是人们之间的亲情与友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