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礼泉人,居然没有去过埋葬唐太宗的昭陵,说起来不能不是一种遗憾。今年趁着回礼泉走亲戚的空档,便和表弟一起开车去了九嵕山,我深深被昭陵的宏伟气势所震撼。
我们沿着宛如一条飘带一样蜿蜒的盘山公路,向着海拔一千一百八十八米的九嵕山主峰进发。九嵕山位于渭水之北,泾水以南。古时“嵕”,指小的山梁,山体四周九道山梁均匀分布、如盘龙般拧曲直通山顶,故得名“九嵕山”。峰顶状似骆驼样,又称“驼峰”。从东南方向望九嵕山,却成三峰聚会,活像一座笔架,因而当地人叫它“笔架山”。远眺九嵕山,九梁拱举,一峰独秀。高耸入云的主峰,既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又展示着“天可汗”(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气吞山河的豪迈气势。
驱车行至及至山腰,看见一处停着几辆车的停车场,悬挂着“长乐公主地宫”和“韦贵妃墓”的牌子。坡上为韦贵妃墓,坡下为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在长孙皇后逝去后,一直掌管着后宫事务,代行皇后职权。而长乐公主,则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女,是唐太宗夫妇的掌上明珠。韦皇后和长乐公主死后,都陪葬于昭陵。陪葬是古代帝王对于功臣和亲属们的一种奖赏,也是功臣和亲属们引以为自豪的一种荣耀。昭陵的陪葬墓有二百零九座,占地三十多万亩,堪称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陪葬墓主要有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程咬金、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李靖、尉迟敬德、徐茂公、秦琼、韦贵妃、长乐公主等的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墓。相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随唐太宗下葬,秘藏于昭陵地宫。
沿着盘山道继续前行,就到了昭陵。门前是一个比足球场还小的停车场,四周都是沟壑山峦。听昭陵管理人员讲:这里是正北方向的司马门,正南方僧帽样的两座山峰,便是闻名遐迩的九嵕山。唐太宗就长眠在这座山腰人工开凿的一个山洞里。相传唐太宗死后,他的棺椁漂浮在一股泉水之上,墓道门口有一铜人,骑着铜马,挥动着宝剑,守卫着墓道口,凡是盗墓者,必被铜人砍死。步入昭陵景区的大门,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大雕像威严屹立于眼前,六根以浮雕手法雕刻的盘龙白色华表分列两侧。司马道延伸至陵山脚下,路两旁各排列着十二对石碑,镌刻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和生平事迹。再往上又是一个平台,两旁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石刻。东边依次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西边依次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它们都是复制品,原石刻中有四件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而六骏当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一九一三年被法国文物贩子盗走,几经辗转卖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六骏是唐太宗在开创大唐基业的历次战争中,与他出生入死、浴血疆场的六匹战马。修建昭陵时,唐太宗命人为六骏刻石立碑,以表彰它们的赫赫战功。石匠师以浮雕的形式,巧妙地运用自然流畅的弧线与犀利遒劲的直线,刚柔并济,刻画出骏马雄健的体格和刚毅的气质。这六骏造型各异,或岿然静立、或轻步徐行、或身中敌箭仍腾蹄飞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望着眼前的陵山,想着“无限风光在险峰”,我和表弟向九嵕山山顶攀登。所谓“路”,实是游人踩踏出一羊肠小道。此山属于石灰岩质,少土,所植松树、柏树皆显赢弱,疑少雨水之缘故。多有灌木,生于石隙,荒草丛丛,略显苍凉。山间偶见山花烂漫,灿若晚霞。我和表弟一口气登上山顶,顿感豁然开朗。远观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林木郁郁葱葱,在烟雾的笼罩下,宛如一幅水彩画。我不由自主诗兴大发,“众臣土冢拱驼峰,璀璨群星捧圆月。遥望树茂山连沟,烟云缭绕染黛色。”俯瞰着阡陌纵横的关中大地,追忆着斑炳青史的伟大人物李世民。唐太宗“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民,水也;君,舟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理,开创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之治”。那个令所有中国人引以骄傲,当时世界最强大的王朝--唐朝如今又安在?我想起了杜甫的《重经昭陵》这首诗:“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冀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昭陵那些当年宏伟的地面建筑,何日才能重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