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正是三伏天,持续闷热,气温已经接近四十度,即便坐在房中,也会觉得跟蒸桑拿似的,汗流浃背。晚上热得实在难以忍受,听朋友老来说他老家有庙会,便和他一起去了他的老家。老来的家在秦都区平陵乡苏三村。沿着三号公路北行,上了个大坡后,再朝西拐,就到了苏三村。
说是庙会,其实与平日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逛热闹的人熙熙攘攘的,凉皮、油糕、麻花、豆面糊涂之类的饮食摊点遍地都是,另外还有几家套圈、耍猴、卖西瓜的。我俩来到村西头一个高的夯土台前,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过来和老来打招呼。我见这里房屋坍塌,瓦砾满地,一片狼藉,就问老来这是怎么回事?老来告诉我:这里就是著名的御书宫遗址,文化大革命时,村里把御书宫拆了盖学校。现在学校撤了,村里的人便四处筹款,想重修御书宫,可被乡上挡住不准重修。因此,这里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我和老来朝南走了几步,就到了一间插满黄旗的瓦房前。走进去,端前有一尊不大的泥塑玉皇大帝彩像,香案的龛内插着几根点燃的香,旁边坐站着一个胖道姑,吆喝着:谁抽签解卦?说起来也怪,老来的媳妇抱着娃走了进来,执意要抽签。她朝功德箱投了二十元,胖道姑兴高采烈地对她说:孩子中了点邪气,把辟邪符戴在脖子上几天就好了。说完,胖道姑递给她一个粗布做的辟邪符。在不远处的空地上,临时搭着一个戏台。我和老来虽都是陕西人,可对秦腔向来就没有多少兴趣。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秦腔算不上戏剧,乱吼乱叫的,硬挣着往上唱,十分累人。
回到老来的家,我坐在躺椅上与其父亲聊天,方知御书宫曾是个驰名三秦大地的名刹。御书宫最初叫苏家痷,始建于明朝初期,西边是道观,中间建有寺院,东边是尼庵,道家、佛家都视这里为风水宝地。因清康熙皇帝游历陕西时,曾来此上香才改名为“御书宫”,数百年以来,这里香火一直茂盛,整日香烟袅袅,云遮雾罩。
御书宫的大门是朱红仿古形的木门,郁郁的青松、森森的翠柏环绕四周,显得十分庄重肃穆。稀世珍品红白牡丹盛开满园,香飘四溢,是八百里秦川一大奇观。西侧的道观内有东西廊坊和马房,大雄宝殿居于正中,金钉朱户,玉柱银门,画栋雕梁,朱檐碧瓦,飞椽翘角,气势巍峨。大雄宝殿后面是玉皇楼、玉皇洞。玉皇楼上建有玉皇庙,塑有玉皇大帝的像一尊,玉皇洞内塑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像。东院靠西边有仙洞四间,最南面第一个洞塑的是真人赤脚李塑像,第二洞是真人张二仙的塑像、第三个洞是通往中院的过道,最北面前跨院,也就是第四个洞,是通向南墙外三丈多深的地窖慢道,内有六、七只大地窖,是储备物资的仓库和防盗的地道。传说康熙帝的母亲病重,太医们束手无策,出于无奈,他张贴皇榜寻访名医。云游四方的道人张二仙得知后,揭了皇榜,登门为康熙皇帝的母亲诊治。他医术精湛,手到病除。康熙帝出于感恩,在巡游陕西时曾来苏家庵上香还愿,并亲书御匾“常年人瑞”,高悬大雄宝殿中央上方,从此苏家庵就改名为“御书宫”。回京后,康熙帝又拨巨款令川陕总督年羹尧重修御书宫。年羹尧为了表示对康熙帝的忠诚,便于人们朝拜上香,就仿照御书宫式样,在西安修建了八仙庵,这就有了“先有御书宫后有八仙庵之说”。解放后,八仙庵曾派霍道人、朱守贞做过御书宫主持,御书宫有道士七、八人。到了文化大革命,霍道人、朱守贞被红卫兵戴高帽游街示众、开批斗会,不堪凌辱的霍道人、朱守贞含冤而死。剩余的道士们见状,惶恐万分,四处逃散,从此御书宫无人管理,草木萋萋,一片荒凉。一九六九年,大王公社(平陵乡前身)要将御书宫拆除盖农中,可当时苏三村大队知道后不干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啊!大队抢在公社前面拆了御书宫盖了苏三村小学,从此盛极一时的御书宫便销声匿迹了。
从二〇〇七年开始,当地群众自发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六月十五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