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立刚的头像

王立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13
分享

寻根问祖大槐树下

小的时候,曾听长辈们说:关中道的人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过来的。果真如此吗?带着这种疑问,我特地去了趟洪洞县的大槐树,也算是一次寻根问祖之旅吧!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境内,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元朝末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不断,统治者又不爱惜民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激起民变。战乱纷起,民不聊生,黄淮地区又是主战场,人口锐减,十室九空,田园荒芜,城市倾毁。山西因西有黄河天堑,东有太行山阻隔,兵火难以波及,再加上年年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出现了地少人多,有丁无口的现象。当时,山西省人口约为六百万,而河南、河北两省加起来也不过四五百万人。山西西南部又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而洪洞县又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县城西北一公里处有座广济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香火旺盛,慕名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寺旁有棵汉槐,树围数丈,遮天蔽曰,引得汾河滩上的老鹳不时筑巢造窝。为使全国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明朝政府决定将山西的居民迁移到周围的几个省份,并在广济寺设立专门机构,办理移民事宜,大槐树便成为了移民的聚集地。从1373年至1417年,一百多万人从山西省迁往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等十八个省。移民迁出之时,大家齐聚在大槐树底下,相约以后对子孙后代说自己是山西大槐树底下之人,这就有了关中道人来自山西大槐树之说。正如一首民谣所唱:“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袓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广济寺建于627年,毁于汾河洪涝,那棵移民心目中的圣树汉槐也随之干枯,在清顺治年间被洪水冲走了。1913年,当地人集资在古槐处修建了碑亭。碑亭虽不大,也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下竖立着青石碑一尊,刻“古大槐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简述移民事略的碑文。后来,在古槐树东边又孽生出一株第二代大槐树,至今有四百年的历史。由第二代大槐树之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大槐树碑亭和第二、三代大槐树之间有一青砖砌的门洞,据说是洪洞县的北门,移民就是从这里出发迁徙到全国各地的。

进入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巨型槐根造型的大门,东西跨度二十米,高十三米,伟岸厚重,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世代永结同心。跨进根雕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砖砌的影壁,中间红底色用隶书写着一个大“根”字,笔法刚劲流畅,由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所题。影壁两侧分别镶嵌着安徽卢笑波“地隔情无隔,任乾坤易换,远祖总难忘,寻根明代大槐树”和山西洪洞县张一“民移祖不移,纵岁月沉沦,亲情终就续,祭祀洪洞老鹳窝”的题词。

经过架设在洞梁上的鹳鸣桥,来到献殿。献殿位于祭祖活动区,在中轴线位置,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单层重檐,廓围四边,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是祭祀时用来摆放贡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每逢清明节,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来自海内外大槐树后裔们齐聚此地,虔诚祭奠大槐树移民先祖。祭祖广场位于祭祖园的正前方,采用混凝土垫甚,青石板铺面,庄严肃穆,可容纳上万人祭典。

祭祖堂为仿明代建筑,是大槐树寻根祭袓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向南,堂前放置一尊巨大的露天铜鼎香炉,堂内密密麻麻地设有1230个移民先祖的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

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还有魁星楼、反映当时移民悲壮情景的雕塑、壁画及重建的广济寺。据说每逢清明节,会有无数形似麻雀,脖孒上长有一圈白毛的小鸟,飞到第二、三代大槐树上嘁嘁喳喳叫个不停。清明节过后,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叫不上来此鸟的名子,不知他们从哪里来又飞向哪里。当地人称其为思乡鸟,传说是由迁徙出去的移民灵魂幻化而成的。那些远离故土的移民们,有生之年不能落叶归根,死后的灵魂也要在清明节这天化成精灵,回老家看一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