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丽梅的头像

王丽梅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7/28
分享

王宁山的底色

 

楔子

佳县,毗邻黄河,在黄河西岸,是陕北革命老区,曾经是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脉是土石结构,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在600至1300米之间。县城建在一处高台之上,佳县是一座如城堡一般的山城,是名副其实的铁葭州。县城北面历史上是一望无际的内蒙古毛乌素,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县隔河相望。

佳县是中国历史上的边塞之地。《佳县志》记载:“春秋为白翟占据。战国属赵国之地。秦时属秦上郡。西汉时属河西郡。东汉末年为匈奴占据。唐宋属银州,金时称葭州,清朝雍正三年葭州升为直隶州,1913年,改葭州为葭县,1964年改葭县为佳县。”

佳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时期,佳县是中共陕北特委的所在地。1947年,毛泽东率领党中央 和解放军总部来到佳县,战斗了一百天,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领导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佳县像一个反弹的琵琶,倒置于黄河之滨,千年古城“铁葭州”,道教名胜白云观,黄河奇观香炉寺。

说起佳县,有四个著名:一是1947年毛泽东主席为中共佳县县委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二是红色革命经典歌曲《东方红》,第三个是出自佳县荷叶坪的歌曲《天下的黄河九十九道弯》,第四个佳县是中国红枣名乡。

佳县的自然人文景观得天独厚,因地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毛乌素沙漠过渡带,佳县土地贫瘠,气候干燥,纬度高,气温变化大,自然条件差,贫困成了佳县多年来摘不下的“帽子”。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佳县县委响应党中央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2014年,佳县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役。县红枣生产名村王宁山村是佳县林业局帮扶的对象。驻村扶贫任务非常艰巨,在局扶贫工作部署会上,大家普遍认为王宁山村的产业发展形势不好,扶贫效果堪忧,贫困村的生活太艰苦,驻村长期不能回家,王宁山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佳县发改局副局长、原县林业局副局长、县红枣产业办主任杜军锋是一位红枣果木专家,时年已年近半百。他想,这次扶贫工作说不定能找到陕北红枣产业起死回生的好方法,找到陕北农村产业发展之路,让王宁山村的农民脱贫,生活得到改善。于是,杜军锋勇敢地请缨,担任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第一书记的大任。据榆林市扶贫办的同志介绍,在榆林市各县区有百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多数人驻村常是一两年、两三年就轮岗,唯有杜军锋同志担任的王宁山村第一书记时间最长,长达七年。在这七年的驻村脱贫奔小康的工作中,杜军锋率领工作队吃住在村里,以创新思维抓村级组织党建工作,团结党员依靠党员,成立了三个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推广枣树种植新技术,发动村民开办了养猪、养鸡、养羊、养驴场,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建成了“枣员外”红枣养生系列枣加工厂,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全村和贫困户脱贫。

如今的王宁山村,已成为央视的常客。曾经为90万斤滞销的红枣所困,为村民奔走,一举卖掉90万斤红枣的杜军锋,如今有了“红枣书记”这一雅号,他成立了王宁山红枣合作社,促成了王宁山村的红枣深加工产业扶贫项目,在王宁山建成了红枣果酒厂,建成投产,品种繁多的红枣果酒频频出厂,销往各地,吸引村上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如今的王宁山,网上有名,电视上有声,成为黄河岸边,黄土地上远近闻名的一大亮点。2020年,王宁山整村脱贫,集体经济收入102.11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10800元,农民收入逐渐增加。王宁山村成为佳县首个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行政村,成为全省60个省级集体经济示范村之一。

王宁山村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王宁山的早晨

王宁山村位于黄河之滨的川原之上,是佳县木头峪镇由三个自然村(柳树圪券、上坬、下坬)组成的村庄,地形呈凹凸型。站在进村公路也是山的崖边上,远远近近,那些只有在陕北才能看见的山洼洼,圪梁梁,起起伏伏,沟沟圶圶的地形,那些被称作沟梁峁壑的绿色川原,那一层层种满了枣树的梯田,使山石结构的山峦有了生命的色彩和柔和的曲线。站在公路路边的崖畔上,天似穹庐,万里无云,苍山如海,群山如奔,黄河远眺,蜿蜒浩荡。

清晨,七点多,天光大亮。我从借宿的木头峪镇王宁山村大学生张姝杰家出来,去两里路以为外的上坬村。这次采访是王宁山村扶贫工作队安排的吃派饭,我也真切地体验了一次驻村干部真实的乡村生活。

九月的王宁山村,蜿蜒起伏的乡村公路两边的梯田上栽满了枣树,枣树掩映着乡村公路,正是大枣由青变红的时间,红红绿绿的大枣挂满了颤巍巍的枝头,走在路边,稍不注意,就会有一串红枣打在额头。

村里的乡村公路随着山势弯曲起伏,路面很干净,早上的第一班下山去县城的公交车已经开过。阳光从枣树的枝叶之间泄漏下来,空气清新,川原静谧,边走边欣赏眼前秀美的景色,清脆的鸟鸣,唤醒了沉睡一夜的小山村。

沿路,有一些零星的农户早已起来,在门前打扫卫生,给门外枣树下笼子里的鸡喂食,偶尔还有两声雄鸡报晓,那啼鸣高亢雄劲,王宁山村显得格外安静,路上只能听到走路的脚步声。走了一段上坡路,眼前是一道缓缓的下坡路,路旁零星有几户人家,一家与一家隔得有些距离。一路走来,发现这个村子很干净,不仅路面干净,不少人家的大门口都有一个统一定制的塑料垃圾桶,门庭也很干净,鸡都关在院子外面的笼子里,似乎并不怕被人偷走。走了一两里远,竟然没有看到一条散养、乱跑的狗,这一点倒与关中一些乡村常见的情况格外不同。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在一些农户的庭园的围墙上,有一些刻着各种书体的唐诗宋词和毛泽东诗词的原木木条,文字上了颜色,以隶书楷书书写,很是雅致。风和日丽,鸟鸣山间,一派诗书传家的耕读田园风光。游客到了这里,定会被眼前这静美的枣乡秋色震撼,这是人们心中久违的乡村民风的田园景象。

第一书记杜军锋率领的王宁山扶贫工作队进驻村庄后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先修村村通公路,为王宁山的三个自然村贫困户的危窑争取政策性扶持重建,对全村400多户农户的庭院进行了亮化美化,进行村容村貌的建设,这是驻村工作队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对贫困乡村进行改造美化的一项工作。我眼前的景象正是驻村工作队打造美丽乡村,实施王宁山文化旅游的成果。

久居城市,来到王宁山村,眼前的风景令我应接不暇。我们早已忘记了梯田,而在这里,一路上错落有致的梯田上是绿茵茵大片的枣树,枝头挂满成串红的青的大枣。与关中地区的乡村明显不同的是依旧保持农耕田园景色的村庄是那么的干净、整洁,感觉王宁山村就是一幅理想的田园。

2014年3月,杜军锋率领的驻村工作队来到王宁山村,如今已经整整七年时间,队员部分更换,而第一书记却一直坚守在王宁山村,致力于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和村民的脱贫致富。

如今的王宁山是一个响亮的品牌,王宁山的名字与第一书记杜军锋连在一起,王宁山村连续多年被佳县、榆林市和陕西省评为扶贫攻坚的样板,是“省级标准化基层党组织和一肩挑示范村”,第一书记杜军锋也被多次评为扶贫攻坚先进个人。

对王宁山村的情感,由杜军锋发在朋友圈的一首词里可以看出一二:

阮郎归

塞上江南王宁山,傍水玉龙湾。枣蜜飘香猪连环,鸡驴汇羊川。

深加工,光伏站,路通户居安。古色民宿荫山恋,久居赛神仙。

山路十八弯

“提起个王宁山实有名,

第一书记是杜军锋,

他这个人有才能,

各种厂子都办成,

养鸡场、养猪场,养驴、养羊,

收红枣、蒸酒瓮,

带领村民来脱贫......”

这是我在王宁山村采访时,走在山间路上,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留守老人随口唱出的陕北道情。老人的歌声吸引了我,同时,暗想:第一书记杜军锋,真有这老农唱的这般好吗?带着疑问,我走进了王宁山村。

路旁枣树下,有一位放牛的红衣中年女人。上前跟她打招呼,大姐细高挑的个,皮肤被日光晒得有些麦色,略显粗糙,但脸色红润,气色很好,那种淳朴自然的健康色在城市同龄女人中很少见。大姐人很热情,一说话却有些害羞。感觉她才五十岁左右,然而她说,自己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陕北的女人热情真诚,话语间透着羞涩和朴实。大姐叫高国香,19岁从佳县的坑镇嫁到王宁山村,已经有44年了,生育了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结婚成家后,和女婿到城里打工去了,儿子去山东打工已经几年了,媳妇和娃娃也都带去了。现在只剩他们老两口在村里,养了两头牛,平日里在山上放放牛,料理一下枣树,做些家务零活,倒也忙忙碌碌。

看着满山的青枣,我问高大姐:“这树上青枣,什么时候红呢?”她说:“白露过了就红了。”

我们说话当间,在树林和山岗之间,远远地听到电喇叭里有人在喊:“卖肉卖菜卖鸡蛋了!”叫卖声和汽车轮子驶过马路的声音由远而近。很快,一辆白色小皮卡载着蔬菜、鸡蛋、牛奶和水果从我们身边驶过。

这时,从山坡上的小路上,迎面走下来了一位头发花白,手里拿着旱烟的和善老人。一开腔,是醇厚的佳县话。我笑着问他,“您知道杜军锋是谁吗?”老人说,“杜书记啊,咋能不认识呢?天天在村里都能见到他,他可是好人哩!给王宁山带来了党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好生活,让咱受苦的人生活也有了希望。杜书记成立了红枣合作社,村民加入合作社,为红枣销售解决了大问题,每年合作社分红,贫困户手里也有钱了。你看咱王宁山好多贫困户也都离开了破窑洞,盖起了新窑,村里修了水泥公路,家家户户的水缸都接上了自来水。杜书记还亲自在田间地头给我们村里的枣农培训,教大家学习枣树栽植新技术,以承包的形式办养猪场、养驴场、养鸡场,号召大家积农家肥,用农家肥给枣树施肥,建立绿色生态枣园。杜书记是个能人哩,他为王宁山村招商,办起了红枣深加工酒厂,现在有好几个系列的红枣果酒产出,不仅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人返乡就近就业,而且红枣果酒营养价值高,有养生的功效。年底,还给大家分红,如今,村里的贫困户们,也都脱贫了......”

马大姐家在下坬村。马大姐的大名叫马金香,六十岁出头,言语很少,人很朴实,身体壮实。她家住在下坬村的龙头的正对面,那里的地势东高西低,龙头位置在东北方,有一座院落,是原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俊贤的家,与马大姐家遥相对应,中间隔着一道四五十米深的长沟。

陕北的枣树,漫山遍野,在路边、在崖畔,深深浅浅、高高低低,门前院后都是枣树。马大姐家在一丛枣树的旁边,厨房在院门的外面,院子里当中有两颗枣树,上面挂满了红红绿绿的枣。院子里有三孔窑洞,一进院子,浓浓的枣香与酒糟混合的味道扑鼻而来,迎面有一间砖砌的简易房,里面炉子上是蒸酒器,一根白色的塑料管子连接地下的不锈钢桶,旁边还有几个不锈钢的大桶里放着发酵了的黑红色的枣。这是枣农自家在酿酒,王宁山村有很多农户家里都有这种小型蒸酒器。

我们在屋窑里说话,马大姐端了一大盆饭进来,是陕北的菜面条,韭叶宽的手擀面配上炒西红柿南瓜,方桌上放了瓶老干妈,小碗里装的是当地一种黑绿色的植物做的调料,闻着无味,吃起来却很香,叫“摘蒙”(发音),头一次在王宁山吃到这么地道的农家饭,南瓜干面像红薯,炒过的西红柿让面汤变得有些发红,菜面和汤融为一体,吃起来很香,饭到胃里顿时感觉浑身都暖起来。

杜书记讲起了他刚来到王宁山村的情况。

2014年3月,杜军锋带领的扶贫工作队进村扶贫。他们走张家、串李家,进田埂、到林间,上山梁、下沟壑,白天晚上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会,无论在哪里遇到村里的人,都非常诚恳地向老百姓了解情况。2015年底王宁山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2400元,贫困人口先后调整达90户247人。王宁山的群众的确太困难了:50多岁的张玉正手指头短缺残疾,老婆生下儿子就偷偷跑走了,留下父子俩相依为命;王润晨的妻子智障,思维不清,听不懂人话,整日躺在炕上,幸好他们家的两个儿女还聪明伶俐,如今都外出打工,老王担心妻子走失,经常出门反锁着门;张加祥妻子脑瘫,丧失劳动能力;张未来的妻子、儿子都智障;白小田从小残疾……全村29户残疾人,年老体衰、肢体残疾、重病缠身、痴呆傻瘫,难以沟通,他们居住环境差,住的几乎都是年久失修的危房……看着如此贫困的局面,杜军锋不由得感觉肩上担子沉甸甸的,要想在短短的几年内培植产业带动脱贫,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王宁山村来说,什么样的扶贫产业才能带动大家致富奔小康呢?王宁山的红枣卖不了,那么实施扶贫的产业应该是什么?难道会是另有新的产业吗?杜军锋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些日子,杜军锋没少在村民中走访调查,最了解王宁山的莫过于这里的村民。村民张如怀说:“我们生在王宁山,祖祖辈辈就会种植管理枣树,对枣树我们自己还能说出个一二三,做其他的我们啥也不会啊!”村民张吉龙说:“枣树我们还会修剪、抹芽、防虫、晾晒,其他的还要从头学,实在难。”村民张宝宝说:“我一辈子做红枣生意,走内蒙、去新疆,红枣生意我还熟悉,其他新产业我啥都不懂。”

杜军锋挨家挨户地走访,听到的都是一种声音,几乎相同的答案。杜军锋暗想:王宁山的老老少少祖祖辈辈种红枣,以红枣谋生,管理红枣,红枣养育了王宁山村的一代代人。村民们说的头头是道,要是离开红枣,大家两眼一抹黑。再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老年人居住在家里,要在短时期内学会做一门新产业,确实是赶鸭子上架。

集思广益,意见归于一点——还是要围绕“枣”字做文章。怎么做好红枣这篇“大文章”呢?和过去一样管理枣园、采摘红枣、销售红枣,会有改变吗?这样做不是重蹈覆辙、照样不能增加收入吗?还不是一样贫困吗?面对大伙的质疑,杜军锋心里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

王宁山的蓝海

王宁山村是有故事的地方。

关于王宁山村的名字的来源,早年间有一个传说:王宁山村里有一条大深沟,叫玉龙湾,沟深三四十米,随着山势东北高,西南低,沟长几千米。相传以前这里总是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生活很凄惨。后来,有一年,村里来了大王以后,坐镇这座山,扫除了横行乡里的坏人和魔鬼。从此,这座山就安宁了,村里的百姓就把这座山叫王宁山。

王宁山村毗邻黄河,村里有一条黄河小支流。从佳县到王宁山村有三十三里的路程。从县城出来不久就是沿黄公路,公路靠山这一侧,经常有工人开着工程车辆在加固山体。山上的石头酥松,常有大小石块从山上滚落,对行人和车辆威胁很大。东边是宽阔的黄河,河对岸是山西省临县。

王宁山村在山上,上王宁山的路陡峭弯曲,石头和黄土构成的山体,植被有些稀疏。车子在颠簸,人坐在车里随着车身的颠簸上下颤动。杜军锋笑着说上王宁山的路是“山路十八弯”,山道很陡很险,拐弯很急,坡也很陡,非常考验驾驶员的车技。一阵颠簸之后,上了山,水泥路顺着山势或平或缓,杜军锋指着不远处的山头说,那里是村里的养猪场,每年都有猪出栏,收效还不错。

王宁山村是陕北最具特色的村庄,起起伏伏的村庄,村民们的窑洞零星地建在路边、崖下、岭上,星罗棋布。山山岭岭到处都是枣树,沿路两边坡地梯田上全是枣树,枣树栽种的好不好与土壤、气候、干湿度都有很大的关系。红枣的坐果期,如果没有黄河流经时产生大量的水汽,在空气中增加的湿度,红枣坐果很难。佳县的红枣依赖黄河,这里昼夜温差大,糖分的积累比较好,生长得好,红枣的水分充足,枣的粘性很好,佳县人讲“吃枣都可以让人吃饱”。

过去听说红枣是铁杆庄稼,还不理解,到了陕北,听老乡们讲:战争年代粮食供应不上,战士们吃的就是红枣,过去粮食歉收、短缺的情况下,都是以枣当粮,确实能够充饥。

杜军锋说,王宁山是佳县相对干旱地区,全年降水分布不均,秋雨偏多。可2020年是25年以来最干旱的一年,降雨量非常少。

上山后,在三岔口有一个竖立着的路牌,上面写着“王宁山员外枣业合作社扶贫农场”,山下的一片小广场建有一个红色顶棚的厂房。杜书记说,那就是王宁山村的红枣加工厂,现在是员外枣业制酒公司,王宁山村以股份制的形式经营。王宁山村的红枣已获得国家林业部地理认证,生产的有机枣获得国家生态有机认证标志。这是近几年来,杜军锋在王宁山的扶贫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绩。

王宁山扶贫农场建起的一个枣业加工基地,以生产枣酒、枣醋等多种红枣深加工产业为主,目前已试制完成,红枣深加工产业已形成检验报告,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进入正式投产阶段。投产后,对王宁山村的村民今后的生产生活将会带来很大改变——作为枣产品的原料基地,村民按要求对土地进行生态种养,红枣不愁没有销路,这是杜军锋这些年日夜思考筹划的长远的大事。

思路一变,即是蓝海。王宁山村的红枣是特色资源,枣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产业优势,也是农民最认可的发展路子。在红枣品种不变,红枣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种植的方式,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改变过去的生产销售的思路,这就是杜军锋驻村工作队经过调研和讨论形成的王宁山扶贫产业发展思路。

书记卖枣

佳县红枣,早已名扬天下。《佳县志》里记载,“中国红枣有记载的历史自北魏开始。史载,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485)曾发布一则诰令:‘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根,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

而今,在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有一片千年枣林,其中一棵有1400年的历史,被誉为“枣神”。在螅镇的荷叶坪村也生长着一千年前栽种的枣树,枝繁叶茂,年年挂枣。佳县境内,百年以上的枣树随处可见,王宁山村也有数百年的枣林。佳县自北魏以来,百姓种枣的习惯,代代相传,不绝于史。王宁山村在佳县沿黄流域红枣种植带上,红枣的品种主要以母枣(河畔枣)和团枣为主。

初到王宁山村,杜军锋了解到该村就是以种植红枣为主业的乡村,他们驻村工作队的队员有屈志成、白利如(2017年后屈志成离岗),九零后大学生张琴雁。王宁山村因为是三个自然村组成,地域相对比较大,东西直线距离4.7公里(从黄河岸边到小山村),南北跨度3.7公里,若是用沙盘显示,这是一个凹凸不平的黄土高原,地质构造上沟梁峁壑各种地质形态都有。

杜军锋的工作队走遍了王宁山的三个自然村的沟沟坎坎,走访了村里所有村民,通过摸底了解到,全村501户共1591人,有劳动能力的356人,其中贫困(建卡户)90户有247人。全村有4500亩枣园,因红枣销售渠道、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销售成难题。红枣作为村民唯一的收入来源,王宁山村的村民生活存在很大的困难,也是因此,青壮劳力都带着孩子们去到县市打工谋生,也是为了让孩子在城里上学。在王宁山60多岁算是中年人,其余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

现实像是有意考验第一书记杜军锋的工作能力,刚一上任,王宁山村的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各种问题一起扎堆:村上的水泵坏了,抽不上水,村民的吃水成了大问题;前山后山的村村通的公路修建问题;一些贫困户年久失修的危窑快塌了,眼看住不成人;贫困村老旧房屋,村民年纪偏大,村容村貌脏乱差,村里没有一个公共厕所。然而,更大的问题是这么大个村子竟然没有一个村卫生室,村民有个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寻医问药非常困难,去县城三十多里路,山路多,没有公路,也不通车......问题成堆。这个世世代代以生产黄河滩红枣为生的村子,山上山下,枣园荒芜,土地撂荒,人心涣散,村民没有积极性。

杜军锋率领扶贫工作队走村串户,走访了三个自然村的一百多农户,认真查看了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防雨棚的大枣耙里晾晒着上年没卖出去的红枣,少则两三千斤,多则四五千斤。红枣卖不出去,农户们手里没钱,眼前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杜军锋向村民们提出:“家里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自己有什么想法?对村里发展有何建议?对工作队有哪些建议?.....”对这些问题,村民们显然全都无心回答。他们心里有比这更着急更紧要的事情,怎么能很快卖了这些枣,给大家换点钱好生活下去。

枣贱伤农,市场受新疆红枣冲击,王宁山村的红枣两角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家家户户积压了那么多的红枣,枣就是农民的血汗钱、生活费,他们怎么能不心急?工作组挨家挨户地统计了一下,全村积压的红枣总共有九十万斤!这可是不小的数目,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很棘手的问题,谁看着家里放着几千斤的红枣能不着急呢?没有别的收入,就指着红枣生活的农民怎么能不着心急火燎?

如何把这九十万斤的红枣销售出去,成了杜军锋日夜思考的大问题。其实,对杜军锋而言,长期以来他仅仅是一个国家干部,县林业局一个对枣树有专业研究的技术干部,卖枣,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对杜军锋而言确实是一种跨领域的能力挑战。作为扶贫工作队的第一书记,这也是对他综合能力的考验。一边是心急如焚的村民,一边是有些茫然的市场,从哪里下手呢?杜军锋发动一切力量,发布信息,寻找收购红枣的企业。经过多方努力,杜军锋终于打听到一家红枣加工企业,他们刚签了一个订单,正需要一大批红枣作原料。杜军锋立即找到那家企业的老板,非常诚恳地对老板说:“王宁山是贫困村,请伸出援助之手,少赚点钱,只当是扶贫帮困,能高出当时市场价一分钱就可以。那里的群众太困难了,这枣是他们生活的唯一希望。”

了解到王宁山村的实际情况,企业老板很爽快地答应了杜军锋的要求,说:“没问题,一定高出市场价收购,有多少要多少!”双方签订了协议。这次成功地为村民卖枣,无异于拨云见日。都说万事开头难,这是杜军锋担任王宁山第一书记以来为村民办的第一件大事,回去的路上,杜军锋的脚步轻快了许多,他心里盘算的事情更多。

回到村里,杜军锋立即组织找来了“两委”会,安排部署全村红枣收购及农户的各项准备工作,他还特别强调要告诉村民,一定要讲诚信,保质保量,不能以次充好,欺骗收购企业。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困扰村民近一年的红枣销售问题很快解决了,王宁山村90万斤的红枣卖了32万元,以高出市场价的价位收购,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那些日子,忙碌的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书记卖枣,犹如危机公关,杜军锋换位思考,措施得力,迅速拉近了杜军锋与王宁山村村民的关系,杜书记成了王宁山村群众最受欢迎的人。

王宁山的底色

王宁山村是有红色革命历史传统的村庄。

张俊贤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是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宁山村他的故乡。据《佳县志》记载:张俊贤代号飞天,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支部宣传委员,9月任中共葭县县委委员,1934年1月参加了木头峪暴动及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的组建工作。任米脂县委书记、葭县县委书记。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在葭县期间,张俊贤积极组织战勤工作,动员全县人力、财力支援解放战争,保卫党中央,毛泽东的安全。10月17日,毛泽东应张俊贤的请求,为葭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解放后,张俊贤先后任渭南分区行署专员、中央政法委民政组副组长、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等职务。

如今,毛泽东当年为佳县县委的题词,在佳县县委院内、佳县县城、许多镇政府及王宁山村纪念馆的院落里矗立着,仍然激励和鞭策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来到王宁山村后,第一书记杜军锋肩上是沉甸甸的责任,心里也有满满的动力。压力源于王宁山村深厚的红色革命背景,老一辈的王宁山人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的历史贡献,面对王宁山当时的极度落后、贫困的局面,他深感自己身为第一书记,就有责任带领王宁山村的百姓走出困境,迈进小康行列。动力在于,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他有信心在自己带领的工作组和王宁山村的党员群众共同努力下,学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扶贫政策,勤奋工作,与时俱进,摘掉王宁山的穷帽子,尽早带领王宁山村的百姓脱贫脱困。

具有文人气质的杜军锋在对王宁山进行扶贫的同时,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注重加强基层党建,因地制宜,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发挥全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对王宁山村进行文化重建和精神重塑。“扶贫重在扶志”,杜军锋说:“要改变王宁山贫困村的面貌,首先要提振村民的精神,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和贫困户收入,改变老百姓的人居环境,彻底改变王宁山村的贫困面貌。”在杜军锋的心里有一个想法,在两委会阵地旁边建一个红色革命纪念馆,一个村民活动的文化广场。王宁山的百姓要缅怀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启迪后人,弘扬革命精神,艰苦奋斗,打造有富有生态和文化特色的王宁山文化,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建设最美王宁山村。

杜军锋喜爱吟诵诗词,时常会赋诗一首。来到王宁山村,他在诗文里抒发对这片山水的热爱,在微信朋友圈他曾经发了两首咏春诗:

暮春

春行春山春日生,燕飞燕语燕晨耕。

桃落桃开桃花情,春山春涧春无尽。

咏春

睡前庭院雪纷纷,寝寒脚冰夜不眠。

夜半忽闻门前风,三朵五朵桃花生。

“群众富不富,全看党支部。”这是王宁山中心村卫生院的外墙上用红色的大字书写的标语,我最初是被这句口号吸引,这口号的确很有震撼力,它说出了扶贫攻坚的关键和核心问题。要脱贫,就必须发挥党支部的作用,于是杜军锋领导的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调研、反复讨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王宁山发展模式:“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成立了三个合作社,带动村民行动起来,一起脱贫。

王宁山未来发展宏伟蓝图在杜军锋的心里渐渐成型,建一个红枣销售场地,成立红枣专业合作社,建设一个红枣电商销售平台,对接一个红枣销售公司,帮助枣农销售红枣,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养羊养鸡等)。改善王宁山村的水、电和乡村公路、公厕、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贫困户的收入得到提高。这些计划都在当年全部实施完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坬村上基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我走访了一些贫困户的家庭。村民王生圣家,两位老人都七十多岁了,家里有个三十多岁的残疾儿子,去县城里做小生意。老两口体弱多病。在他家的院子里,看到有一个木栅栏做的围栏,里面养了六只小羊,小羊还不到一岁,正欢快地吃草。王生圣说:“我的腰不好,老伴有高血压,眼睛也不好。”他们一家加入了王宁山村红枣合作社,以5000千块钱入股。

“这六只羊是村上给贫困户家庭,每户发了3000块钱,买了六只羊,帮助我们脱贫,这羊我们已经养了几个月了,羊长大了可以卖羊,增加我们家庭收入。”看到他家的窑是新盖的,便随口问他,这是新盖的新房子吗?他说,家里的旧窑,2019年夏季下暴雨发大水,后窑被雨水冲出了个大缝,很危险,不敢住人了。杜书记到家里来,看到破窑,跟我们说再不能住人了,太危险。先临时给王生圣家换个地方,后来杜军锋争取到了扶贫专项资金,按比例给村上一些贫困户盖新窑,采取村上补助一部分,村民自己支付一部分,于是不少贫困户搬出了危窑,住上了新房子。我借宿的大学生村官张姝杰(孤儿贫困户)家也是享受这一扶贫政策,在去王宁山的路上盖起了宽敞的一院新窑。

贫困户张来青六十多岁,身体多病,行动不便,在榆林住院,曾经药费一天花了七千多元,家里因病致贫。老伴患有脑梗和高血压,家徒四壁,一度日子难以为继。杜军锋来了以后,多次来到他们家问寒问暖,为他们建档立户,让他们加入了红枣合作社。2017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享受党的扶贫政策,搬出了危窑,住进了新窑。他们家盖新窑,政府拨款5万,自己筹集了6.7万,如今已经还了4万多,还剩不到2万的欠款,用合作社给的每年分红很快就会还完的。他兴奋地告诉我,家里用上了自来水,还通了电,享受贫困户的扶贫政策,村上给他们家发了钱,让他们买了几只羊来养。今年酒业合作社分红500元,养猪场分了600元,羊卖了不少钱,枣卖给合作社也有不少的收入。说起他们家生活的变化,张来青老人不住地说:“我们今天的生活,都是杜书记来了以后带给我们的变化,真心地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派来的好干部......”

小酒坊 大希望

杜军锋常说,扶贫重在扶志,要让贫困户在思想上有信心,行动上有奔头。

王宁山村有一个贫困户张如福,已是七十出头,儿女都已成家立业,本该是安享晚年,命运捉弄,前几年,两个儿子先后去世,精神遭受重创的张如福老两口,伤心过度,对生活失去信心,更无心经营生活,家里的日子越来越贫困。杜军锋了解情况后,心急如焚,不能让老百姓守着这么好的红枣资源干受穷。他辗转找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李志西教授,并把李教授请到王宁山村,为村民传授红枣加工原浆酒技术,试制成功后,不少村民学习热情高涨,生产枣酒。

杜军锋发现张如福不见动静,就上门找到他,鼓励他做枣酒。张如福一脸畏难情绪,说他两口年岁大,没心思学习,再说学习做酒程序多,要记得东西很多,自己实在记不住,学起来太困难。张如福指着院子里晾晒的枣说,这枣是他们老两口在树上,辛辛苦苦捡回来的,如今无人收购。杜军锋给张如福讲解了扶贫资金帮助农民助建的红枣小作坊的政策,打消他的顾虑,农户自己购置酿酒设备,验收后给每户发放扶贫资金补贴,等于农户无需自己出钱。然而,张如福还担心自己酿的酒和原材料的一些投资、投劳,最担心的是害怕自家生产了酒,以后卖不出去,怎么办?杜军锋拍着胸脯对张如福说:“您放心,村里其他人家做的酒我不敢说,可是您老酿的酒,如果卖不出去,我用我的工资包销,放心吧,我说到做到!这一点您不要再顾虑。”老张听了杜军锋的一席话,咧开嘴笑着说:“那我就不卖枣了,我今天就开始张罗建小酒坊。”

类似的给贫困户做工作的事情还有很多,杜军锋不惜跑断腿,磨破嘴,为的是把扶贫政策送到贫困户的家里,从心理上和思想上做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摒弃担心、害怕、畏难、不自信的心理。杜军锋确实将扶贫重在扶志这一点抓得精准到位。在杜军锋的努力下,全村有160户参与了酒作坊项目,对参与的贫困户给予了扶贫政策,在专家培训、上门指导下,王宁山村的很多农户的院子里飘出了酿枣酒的香气,这香气带着一股子喜悦和努力,家家户户都鼓足了干劲。

经过两个多月的发酵酿造,张如福家的2000多斤的红枣变成了700多斤的红枣原浆酒。不久,公司收购张如福家500斤白酒,张如福家获得7500元收入,手里握着一沓红红的百元钞票,张如福老两口的嘴乐开了花。

这样,杜军锋不断的给枣农讲解扶贫政策,看到希望的村民和贫困户,有不少人家都加入到生产家庭酿制红枣原浆酒的生产中来,王宁山村有160个红枣原浆酒小作坊在运营,每年全村村民的酿酒收入比较客观,这一步让不少贫困户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变。

随着在村里经营小酒坊的农户增多,枣农的收入在增加,望着枣农们喜悦的笑脸,杜军锋又口占了一首词:

清平乐

枣村农居

石窑栉比,闲处荫荫密。醉香移梢浮云里,浓郁谁家烹艺?

农夫锄枣哼戏,儿媳选色清器。爱儿虹波飞翼,千里等快递。

杜书记的“组合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多年的驻村扶贫,杜军锋深有体会地说:“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不深入实际,不跟老百姓一起在农村参与生产劳动,没有跟群众一起经受生活的历练,对老百姓的贫困生活没有感同身受,跟老百姓就没有感情,对老百姓没有爱心,怎么会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又怎么能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王宁山村里精壮人口外出打工多,老年人口多,没有集体经济,生产方式单一,农民的经济来源有限,除了种植枣树,基本没有其它经营收入,这是造成王宁山村民贫困的根本原因。

扶贫是一项实实在在的需要有作为、有担当的工作,作为第一书记更是一项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也是历史的使命。为彻底改变王宁山的面貌,杜军锋除了驻村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他还坚持对专业技术领域的不断探索,对红枣产业发展始终如一地关注和研究。

在驻村扶贫期间,杜军锋在红枣产业研究和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为扶贫攻坚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他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不断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16年,他主持完成的《沿黄老枣园综合改造技术试验示范项目》,获得国家林业局“第三届中国林业产业技术创新二等奖”、榆林市科技成果壹等奖;他参与完成的《陕北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应用》,获得榆林市科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他参与研究的《陕北枣树高效栽培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获得陕西省林业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杜军锋在王宁山村推广有机红枣生产技术,推动全县红枣有机化生产,全县认证面积达30万亩,是全国有机红枣认证的第一县。

他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挖掘红枣产品内涵。与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大学专家联系,对佳县红枣、红枣原浆酒、红枣加工发酵液等进行分析化验,找到了富含营养物质及保健优势,为王宁山开发红枣深加工产品提供科学支撑。

在王宁山村扶贫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红枣循环产业链与红枣深加工企业的建成。他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多家高校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红枣深加工,开发出了红枣原浆酒、红枣原浆醋、红枣醋饮、红枣浓缩汁、红枣果酒等系列产品。引导农民在酒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下,招商加工企业带动160台红枣酒小作坊设备,生产红枣原浆酒,红枣附加值翻了3至5倍,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2017年,为实现王宁山村彻底脱贫,杜军锋认为必须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改革,加大脱贫攻坚的步伐,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壮大集体经济,从实施“三变”改革建农场着手。

所谓“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三变”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于破解“三农”发展瓶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重大效应。

为了给红枣循坏产业链营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杜军锋经过深入思考,决定建立集体合作社,引导农民将自家闲置的土地枣园、人口折股量化,一份地1股、一口人1股,入股集体合作社。

于是,立即行动。杜军锋的扶贫工作队经过一系列统计、核算等基础工作,王宁山全村折股2877股,枣园土地统一归集体合作社管理运营。几年运行下来,全村的村民颇为受益。如今,王宁山村集体合作社建设的4500亩有机红枣基地、5000吨红枣深加工企业、太阳能光伏电站,与能人合作创办的300头养猪场、1200只养羊场、200头养驴场、3000只红枣林下养鸡场等经济实体,成为王宁山村的系列扶贫工程,与“原生态红枣循环产业链”衔接,形成扶贫农场。

村里在外打工的村民张增岁谈到家庭收入,他高兴地说:“我在外打工,家里枣园有合作社管理不会荒芜。这样我既有打工收入,在村里还有入股分红,2019年每股分红128元,我家入股10.5股共分红1344元。合作社入股真是让我们农民受益呢!”

王宁山扶贫农场按照《章程》规定:集体经济收入40%留集体提留、50%分红农民、10%特殊困难户救济救灾防返贫。

脱贫成绩好坏,用实际数字说话最有说服力。2020年,王宁山集体经济收入达102.11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000元,王宁山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杜军锋对王宁山村的扶贫工作分为物质和精神文化

扶贫,两手抓,两方面都要出成绩。除了彻底摘掉贫困村的“穷帽子”,他还在乡村民风、乡村治理等方面扑下身子,建章立制,与王宁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宝宝一起,发动村里的党员骨干王毛毛、张增飞、王世元、张雄飞和张利庆等人共同努力,设置了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十二种方法措施,鼓励留守农民积极参与村各种文化生活活动,如下午饭后,召集大家扭秧歌,参与的村民很多,既锻炼了身体,又提升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参加集体产业、户内院落窑洞维修等措施与贫困人口的懒惰、赌博等恶习更改相结合,让王宁山村由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全省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示范村,2018年被陕西省脱贫攻坚产业办公室编入《产业扶贫陕西范例》。

六年来,经多方争取资金2000多万元,建200KWP太阳能光伏电站一座、3000立方米垃圾填埋场,硬化了10公里村级道路,建村级阵地一处、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农村老年幸福园设施,全村住房窑洞修缮加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开发了天然石层过滤泉水,引水上山,自来水覆盖全村每一户。生活用电改造、动力电进入每一个自然村。村级主干道硬化路,太阳能路灯全覆盖。王宁山的村容村貌彻底改观,焕然一新。

红枣串起的生态农业

王宁山村的农民大概以前从没听说过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这些新鲜名词。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是杜军锋近年来不断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话要从王宁山村的红枣经济说起,都说靠山吃山,王宁山村的主业就是种红枣,多少年来,村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都是以种植红枣卖红枣为生。在自然条件相对差一些的王宁山村,想要以传统的种红枣、卖红枣这种单一的生产方式生很难生活下去。

杜军锋率领的驻村工作队,不仅带来了党的扶贫优惠政策,带来了科学种植枣树的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思想,也给这村里老老少少们带来了活下去的勇气和“拔穷根”的动力。

采访中,杜书记给我讲了红枣酿酒的酒糟喂猪的事。初听,感觉似乎不可思议,但却有奇效。村民老张用红枣酿酒,一段时间后,感觉都把酒糟倒掉很可惜,于是,他用酒糟掺了些玉米粉或是麸皮喂猪牛,猪牛吃得很香,几个月下来,猪牛毛色光亮,长得很快也很壮实。有专业人士告诉杜军锋,红枣深加工产品及酒糟中含有保健物质,能抑制有害菌类,助长有益菌。这可是非常难得的一个信息,仔细想,王宁山有4500亩枣园,这该是多大的一个富矿啊?这样的王宁山就是金山、银山,王宁山的出路必然是红枣深加工,以红枣深加工产品红枣酒、醋饮作为保健品,提高红枣的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这条路走通了,王宁山的脱贫之日可待。

因为如此,在杜军锋的支持下,村民张海勤申请注册了佳县金龙养猪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74个贫困户入股,年底分红。

很快合作社的猪场建好了,根据扶贫政策要求,利用每个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5000元入股,合作社与每个贫困户签订入股协议。猪场养猪300头,农户们酿酒小作坊蒸馏剩余的酒糟作为饲料,猪场的粪便,经过腐熟形成有机肥,免费送给枣农,追施枣树,生长出有机红枣,后来红枣羊的养殖扩大到1200只。这些养殖场粪便腐熟施入红枣园,这样杜军锋构建的原生态生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就建立起来,它就是“有机红枣—红枣原浆酒—酒糟—原生态土猪—发酵有机肥—有机红枣”,这样一个生态链,一个原生物生态循环。

为了找到加工企业,杜军锋磨破了嘴、跑断了腿,费尽了心。严格、漫长的生产审核程序让杜军锋等的着急发慌,他常自问:枣农怎么增收?拿什么分红?贫困户如何脱贫?这些难题搅得他寝食难安,食不甘味。几年来,瘦了二十多斤,还得了胃病。

2018年12月16日,在杜军锋的不懈努力下,王宁山村通过招商,渭南一家企业在佳县成功注册了佳县枣员外枣业有限公司,并与王宁山酒业合作社签订股份制经营合同,投资建成年产5000吨规模六条红枣深加工生产线企业,生产红枣酒、红枣果酒、红枣冰酒、红枣醋饮、红枣浓缩汁红枣系列产品,投产王宁山牌矿泉水产品。枣酒厂深加工产品目前已取得了国家有机认证标志。枣酒厂的建成,每年可收购全村的红枣,还解决了村里劳动力就业。

与此同时,返乡创业能人王自荣、张永旗等人,投资建起了200头规模养驴场、红枣林下散养鸡场。建起200KWP太阳能光伏电站。这些能人创办的实体经济更加筑牢了已建产业链。返乡能人张如海开办了民俗农家乐旅游服务,带动一些农户承办了有规模的营业性的特色农庄游,为游客提供食宿。

多措并举“拔穷根”,杜军锋率领王宁山村走出了“产业铺垫,文化振兴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枣农收入的路子。”产业扶贫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长效发展带动王宁山脱困脱贫。

王宁山的诗和远方

在佳县基层镇政府,有一批年轻人,他们有通过考试进入岗位的大学生,也有一些是转业军人。年轻人走到哪里,都是一抹亮色,尤其在精准扶贫的第一线,在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壮年人口到城市打工的今天,在王宁山村看到水灵灵的大学生张姝杰的确有些意外。

张姝杰是王宁山村长大的孩子。她家是精准扶贫的对象,是贫困户。姝杰家从严格意义上说,她家只有她和奶奶两个人相依为命,另有一个叔叔独立出去。姝杰的父亲,在她三四岁的时候因病去世,后来母亲改嫁,离开了村子。从那时起,小姝杰就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退休前在西安一个工厂当工人,退休后,又回到了王宁山村。姝杰的爷爷是在她大学毕业后的几年内病逝的。过了一年多,姝杰发现奶奶也有点变化,跟以前有点不一样了,甚至有时候像是出现了幻觉一般。实际上,年已七旬的奶奶是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善于健忘,基本离不开人,于是,已经出嫁的大姑和小姑分别把奶奶接到榆林或是回到家里轮流着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毕业后的姝杰应聘在榆林一个中学,这期间,回家的时间比较少。

从小吃过苦的姝杰,自尊心和独立性很强。在榆林上大学时,她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做过酒水推销员、化妆品售货员、做家教老师,靠着这些收入她不仅交了学费,还有一些生活费,度过了大学时光。大学毕业后,姝杰应聘在一所职业学校当校长助理,那是她初入社会比较有成感的一份工作。

2017年在榆林市精准扶贫中招聘村协理员,张姝杰当时正做校长助理。两个因素促成了她参加招聘考试,首先是王宁山村第一书记杜军锋给张姝杰打电话,劝说她争取应聘这个公益性岗位,当时对贫困户有倾斜政策;二是从长远角度讲,姝杰做校长助理不是正式工作,也非长久之计,有时也为自己的身份感到缺憾。于是,得知这一消息,在杜书记的鼓励下,姝杰参加了乡镇公益性岗位招聘考试,一试考中。于是,姝杰回到了自己家乡木头峪镇王宁山村做村长协理,实际上是村第一书记的助理。

杜军锋介绍,张姝杰是他亲自请回来到酒厂工作的人才。姝杰是榆林学院学习化工专业,毕业后在榆林市一所学校做管理工作。扶贫驻村工作队来村里开展精准扶贫,在入户调查时认识了张姝杰。了解姝杰学过化工产品检验,以后可到村里的酒厂做专业的质量检验工作,这种技术性的工作这可得要王宁山村自己人。于是,在酒厂筹建和建成后,杜书记多次劝姝杰回村来工作,终于说动了她。

作为王宁山村的新一代有知识的人,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又出去求学,如今的王宁山村几乎不见五十多岁以下的人,年轻人除了上学都出外打工了。从城市再回到农村,姝杰也是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城市我们是漂泊,回到农村,与城市相比现实的落后,确实让人心有不甘,尤其像我们这种返乡的大学生都有一种大家都在说的‘农村留不住灵魂,城市容不下肉身’的切身感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谈到现实,姝杰说:“对我们在乡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是精准扶贫带给我们建设家乡、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是党的精准扶贫的好政策,给了我在乡镇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作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我更熟悉和了解王宁山村,也更想改变王宁山的面貌,也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我个人和我们家都是党和国家扶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的受益者,我会和杜书记他们一道努力工作,把王宁山村建设得更好。”

谈到她目前的工作,姝杰说,她有个担心,因为扶贫政策性的公益性岗位,害怕一旦这项工作完成后,这个政策失效”了,她的工作还能不能保得住?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又该如何?所以,她后来还参加了几次省内外的几次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水窖——最贵重的“家具”

在王宁山村上坬采访,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在不少人家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无论贫富,家里环境怎样,一个家庭里最显眼、最阔气、最气派的要数炕边上连着灶火的水缸(窖)。很多人家都是用最好的黑色大理石精装的灶台台面,与锅灶连为一体的水窖,长约两米宽有一米二三宽大约有一张小床那么大,水窖实际上是个大水缸,只是大理石台面的水缸口收的比较小,有的是做成正方形的,上面盖个木盖,有的做成圆的,盖个黑色(或不锈钢)的锅盖。灶台和水缸的黑色的大理石光滑明亮,反着光,在一间屋子半间炕的农家窑洞里,这灶和水窖显得特别金贵,这是缺水的王宁山村的百姓对水最尊贵的礼仪。水缸上面一般都会有一个自来水龙头,拧开就有水。

去下洼村采访,路过一片枣林,在高出地面二三十米的一处小山峁上,有几个五六十岁的汉子在挖土方,新鲜的湿土覆盖在干土上形成一个不小的山包。走上去,才发现他们在修一个大水窖,水窖是个正方形,大约四米,坑深有五六米,下面的有两个人正在用砖砌内壁,底部已经用红砖铺好,人站在一米多高的长条木头高凳上在用砖砌四周的墙面。上面的人在镬沙子水泥,有人在用绳子将装满水泥的桶向下送。问他们这是在干啥?一个干活的人说,修一个蓄水池,从那边山上接过来的自来水储存到这里,就够山阳面他们几户人家吃水用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了一眼,果然对面山坡上有一个十来厘米粗的白色的输水管从高坡上向这边引下来。

久居平原或城市的人,不了解干旱缺水之苦。前几年曾经在府谷县的一个村子里,看到一户人家新修的院子的水泥地面上有几个低出地面的小孔,问了主人才知道,那是他们在地面下面放了接雨水的水罐蓄水,下雨的时候蓄些雨水,平时生活就用沉淀过的雨水,这种方法很普遍。

如今的王宁山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全村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用水很方便,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

红枣书记的忠与孝

初次见杜军锋,是在佳县县城西南角一个高坡上的二层楼上,那是几十年前建的一栋很旧的平板二层简易楼,杜军锋的家在把头第一户,门口是一道长长的走廊。

去之前,暗自猜想一个县林业局副局长家应该是比较时尚的,至少应该与县城里普通家庭的水平差不多。来到杜军锋家实在有些令人意外,他们家是旧式的两室,房间比较小,分里间卧室,外面一间客厅兼卧室。见我们进门,杜局长的爱人热情地招呼,我注意到她的手和腿有些行动不便。杜军锋解释说,他的爱人前几年因中风留下了后遗症。说话间,他端来一盘刚洗过的鲜枣,递给我几颗大枣,说:“尝尝我们佳县王宁山的红枣。”接过枣,我笑着说:“红枣书记真是名不虚传啊!”

之所以没有先去村里,来到杜军锋的家,因为事先听了榆林市扶贫办同志的介绍了杜军锋的先进事迹,我很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的红枣第一书记有着怎样的内贤助?驻村扶贫这些年,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自己现实生活又是怎样?

当我问起杜军锋的爱人:“杜书记驻村扶贫,家里的生活谁来照顾你?”她停了一阵,很快眼睛红了起来,眼里蓄满了泪水,用纸巾擦拭了眼泪,说:“他从2014年就下乡扶贫,一去几个月,都这么多年了,家里一点都顾不上。前些年婆母有病,开始婆婆都不让告诉他,怕影响他扶贫。后来直到婆母病重,他还忙的抽不出身……我中风后这些年,身体行动不便,娃娃们有工作、有自己的生活,外孙子太小要照应,管不上我,他更是指靠不上……”

听到这里,我看到杜军锋有些难为情地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说:“扶贫这项工作责任重大,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驻村扶贫,确实

照顾不上家里,非常亏欠我的母亲和爱人,可是‘摆脱贫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佳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是驻村第一书记必须完成的任务,再大的困难,咱也的咬着牙完成啊!”

消除贫困、脱贫攻坚是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作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杜军锋时刻牢记“一切为了人民”,在他担任第一书记的七年时间里,他一心扑在王宁山村的脱贫工作中,从佳县县城到王宁山村33公里的路,为了村里的父老乡亲脱贫脱困,他长期驻村。在扶贫期间,很多工作他都亲历亲为,他照顾不了生了重病的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和中风后行动不便的妻子。

2019年12月,正是全县摘帽退出的各种大考,他全身心地扑在了驻村扶贫工作中。那时候,他母亲的病情突然恶化。实际上,母亲在10月份就已经感觉身体非常不舒服,因为害怕影响他的工作,忍着病痛一直没有告诉他。12月24日,他接到妻子的电话,赶回家里,看到母亲被病魔折磨的痛苦万分,非常消瘦,带母亲去西安大医院看病,医生告诉他,母亲的病已经到了肝癌晚期。听到结果的那一刻,杜军锋心如刀绞,忍不住泪如雨下,他太亏欠母亲了!他自责自己是不孝之子!他请了三四天假在医院里陪着老母亲。母亲患癌期间,两次急救,病危,重要时刻杜军锋都不在场,他在王宁山村,忙着扶贫农场、酒厂和村里贫困户的帮扶工作。母亲在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你不要去王宁山了,妈妈经常见不到你,想和你拉话也拉不上……”母亲的话说让他肝肠寸断,痛不欲生。正是上级扶贫工作考核检查的关键期,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王宁山的百姓,安葬母亲后,擦干眼泪,杜军锋又匆匆上了王宁山村。

都说忠孝不能两全,为了王宁山村的脱贫脱困,年过半百身患多种疾病的杜军锋,全身心地为王宁山村和村里几十个贫困户日夜操劳,为了申请帮扶资金,他从市里、县里和单位多少次往来奔波,可谓跑断腿、磨破嘴,风尘仆仆,披星戴月,时常不能按时吃饭。他带领村民上山做生态枣林的技术推广培训,一户户,从培土、剪枝、施肥(农家肥),浇水养护,田间地头,很多村民他都亲自培训,手把手地教。

王宁山村的扶贫,一年一个新台阶。这个黄河之滨曾经非常贫困的小山村,如今的村容村貌、乡村基础建设、村集体的扶贫产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8年王宁山整村脱贫出列。2020年年底,从王宁山传来消息:2020年全村村民平均收入13000元,建档立卡户10800元,2020年脱贫5户11人(贫困户张军飞、张丑小、张建申、冯忠旭、王树生等五户全年人均收入8353元),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实现全村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全部脱贫走向富裕。2020年,王宁山村成为佳县首个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行政村,成为全省60个省级集体经济示范村之一。

具有文化人气质的杜军锋,若是在古代,就是一位像苏轼、欧阳修那样的心怀天下苍生、有报国之志的文官。有词为证:

水调歌头

驻村扶贫

农荒枣迷茫,屋漏挑水沟。脱贫攻坚,消除贫困解忧。第一书记发光,工作队员散热,万象舒眉愁。夜星避光采,风露见热走。

满腔来,热血撒,岁六周。走村入户,适情涂画在笔头。有机枣园铺底,加工循环驱动,实体伴随修。两颊起鬓霜,相叹笑春秋。

杜军锋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努力,用七年地时间将一个贫困村打造成有集体经济支撑,村民有稳定收入的小康村,实现了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奔小康的理想,忠实地履行了第一书记的神圣使命。红枣书记——杜军锋也成为了令人瞩目的脱贫英雄!

             2021年4月4日晨终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