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丽梅的头像

王丽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11
分享

海上生明月

·

海上生明月



海洋孕育万物,造化天地。

海是陆地的边缘,被称作天涯的地方。自古以来,在中国,海是遥远而神秘之所在。

《山海经·海外东经》首次以神话形式记载了大海:“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即大陆版图从大陆外海的东南角到东北角的地域。这恰是我国大陆东部、南部海域部分。

第一次看海,是在儿子考上高中那年。中考结束后,他想去看大海。于是,在中国刚进入动车时代,一列绿皮火车慢慢吞吞地将我们载到了中国版图最东边靠近黄海的日照。

第一次站在日照的黄金海岸,看到在潮汐中滚滚涌来的大海,孩子激动地在海边奔跑踏浪,这就是中国的大海!多年的梦想成真,他幸福的像海浪一般快乐。

走近大海,新奇又激动,如幻似真,孩子在海边狠狠地踩了几脚海水,跟着海浪跑几个来回。这是远离大海的“旱鸭子”以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大海的亲近和热爱,这是无法用语言对自然言说的深沉的情感。以稚嫩的方式向大海表达一种亲近的情感,他将鞋拎在手上,赤脚走在海滩,浪花打湿了衣衫,海浪一遍一遍地舔舐着脚趾,细沙从脚趾缝中涌出,他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他用兵工铲在沙滩上筑起一个沙雕城堡、一列火车、一辆坦克,在海的面前,他象是又回到了童年。

在日照,每天清晨四点多,天已大亮。有人早晨在四、五点钟就跑到海滩去看日出,看太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跳出海平面的那一刻。伴着海潮,看日升日落。一把沙滩遮阳伞下,看着太阳在不同的方位由热到凉,看着海水一寸一寸地涨潮,逼着遮阳伞一点一点地倒退......

投入海的怀抱,像是投入母亲的怀抱,在海水里畅游,海潮推动着海浪,一次次将人们热烈地拥抱、托举、裹挟、拍打在海岸。在大海里,才能感受到海的无垠,海的壮阔,海浪的柔和,海水汹涌暴躁的力量,更认识到人类的渺小。

站在海滩,看潮起、潮落,海浪翻涌,一层层的浪花,或横空出世,或推举巨澜,或狂拍海岸,或轻进浅出。在海水里,耳畔全是海水的声音,或大或小,低吟浅唱,大潮涌来,海浪奏出庄重的交响。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用在对海的描述上,非常贴切。置身大海或是站在海边,耳朵里全是大海的呼唤,眼前茫无际涯的海水,一声一声的海浪,远远近近的船只,是动态的画面,是自然的交响乐。

海明威说:“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

无边无际的大海,加深了我对生命中时间和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认识,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大海,教给我们人类海纳百川的气度。

炎炎夏日,我们乘坐着快艇在渤海与黄海交界的海面上飞驰,身后是蓬莱岛上的灯塔。

几年后,循着海的方向,来看大海。

一路追逐着齐鲁文化的芳踪,登泰山、拜孔庙。受蔚蓝色大海的吸引,向着大海的方向,来到长山列岛。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苍茫云海间。”蓬莱传说中是八仙过海的地方,蓬莱古城依山抱海,被誉为人间仙境。

乘着快艇在黄海上飞驰,船行一处,船工告诉我们这里就是黄渤海分界线。细看,果然海域的水一清一黄,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在九寨沟的一条河里也曾见过,没想到在海上竟然看到这这一幕,用“泾渭分明”最为恰当。船工介绍介绍:形成“泾渭分明”的原因是由于海底地沟运动和黄、渤海各自不同水色,黄海海水较蓝、渤海海水略黄的作用所致。

蓬莱阁位于蓬莱城北,濒海的丹崖山巅,建于宋朝(1070年)。蓬莱阁是蓬莱岛著名景观和道教圣地,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弃艇登岸,站在蓬莱阁上,透过蓬莱阁雕梁画栋、钩心斗角,岁月沧桑,千年风雨。千百年栉风沐雨,让古色古香的蓬莱阁,更具中国文化的风范。

历史记载,汉武帝曾先后八次东巡至此,也曾登临蓬莱,观看雄奇广阔的大海,巡视大汉朝的海疆。也许是因为迷信,也是期望江山永固,汉武帝派人来在蓬莱寻找长生不老药,当然,失望而归。很为汉武帝东巡而感慨,在两千年前的中国,那么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汉武帝七次从长安驱车,不畏路途遥远,一路颠簸来到山东半岛,曾经六次来到沿海,精神可佳。一代君王,秦皇汉武,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虽稍逊文采,为国家民族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在长岛渔村停留了两日。

在轮船上有了一次在黄海海域游览的经历,也体验了一次海岛人家民宿的生活。

我们住宿的这家渔民,有一个单独的小院,五六间隔出来的小屋接待游客。仔细观察他们把家里原先的房子重新打了一些隔断,隔成几间小屋,条件自然要比宾馆差很多,是“推门就上炕”式的格局,房间里基本没有多余的陈设。

最令人难忘的是渔家饭,从饭桌上能体验山东人的大气和豪爽。早餐是包子稀饭,那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早餐。

早餐在他们家的厅堂里(院子封了顶做大厅),硕大的菜包子(包子直径12、13厘米)放在用苞谷皮做的“笼布”上,一个包子下面垫几张苞谷皮。大米稀饭,凉拌黄瓜、蒸茄子、炒包菜、肥肉片炒辣椒等菜,菜切的比较大,大圆桌上用的都是大菜盘子,这餐饭是海岛人家的“大手笔”。男女主人都已是中年人,他们张口的说的是胶东普通话,他们的儿女在忙着招呼客人。头一次见这样蒸包子,印象特别深刻,虽是粗茶淡饭,感受山东人的热情实在。

跟女主人闲聊,得知他们这个岛几乎家家都在做民宿旅游接待,老公旅游旺季在家,淡季出海打鱼,两个儿女一个在岛上,一个在外地上学。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长岛,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让他们不断学习各种技能,提高服务水平。岛上也有基层政府经常组织的民宿厨艺、接待服务礼仪、宾馆服务等多项培训。为游客服务,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更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和知识面,认识了天南地北的人,有些人还常联系,常买他们家的海鲜产品。那女人说,海岛人家,以前很少有机会去内地,结识内地和海内外的游客,真没想到有朝一日还有这么多的游客到她家,他们渔民的生活还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天色渐暗,出村就是建在海边的商业街。

在灯光的照映下,酒家餐馆、海鲜店、服装店、体育用品店、水果店依次排开。游客熙熙攘攘,街边的烧烤摊、旅游商品摊、小饰品、大拖鞋、游泳衣不一而足,铁板鱿鱼的味道改变了一条街的气味。

一块大岩石下,一栋平房前,灯火通明,竖起一个红底的喷塑布景墙,上面写着什么“扇贝旅游节”开幕式,有人在表演歌舞,音乐的啸声时远时近,台下男女老少坐满了人,有很多是背包的游客。

在商业街的街角不远处,一辆面包车旁边竖起一盏大灯,旁边一个投影和音响,有人在拿着话筒唱歌,气氛不够热烈,旁边零星地站了几个当地的年轻男子在抽烟、闲聊。一个穿海魂衫的小伙子有些歇斯底里地唱着什么情歌,调子热烈中有些伤感,像是在配合着越来越暗的夜色。

月亮升起来了,天色完全暗了下来。

码头上,上百艘渔船停靠着,咸腥的海风吹来,大木船的桅杆林立,桅杆上挂着收起的帆和绳子一荡一荡,在空气中划出清浅的声响。船和船拥挤地靠在一起,有些默契,有些疲惫,像是老渔民们坐在一起闲聊。夜色下的渔港,被远远近近的灯映照着,深蓝色的夜幕下,这渔港像曾经见过的油画。

从未想过,此生还有机会在这样的月夜里,站海岛的渔港边,无比悠闲地欣赏着海岛的夜景,看着遥远深广的海天。

白天喧嚣热闹了一整天,此刻,海岛才渐渐安静下来。从海上吹来的风,经过海水的过滤,闷热中有些潮湿的清凉。

在码头的边上,找一块干净的水泥地,面对着海的方向席地而坐。有点像呆坐,望着幽蓝的夜空,望着夜色中的大海,似乎想了很多,又像是什么都没想。冥想,也能忘却白天的疲劳。这时远处的喧嚣,近处的宁静,面朝大海,举头望着明月,海风拂动着我的头发,心里从未有过的平静而快乐。

此时,忽然从身后传来一个女孩在唱《明月几时有》的歌声。是巧合,还是借景抒情?对于正在望月的我而言,有些意外惊喜。站起身来,寻着歌声传来的方向望去,一个穿白色长裙的长发姑娘在唱歌,她的音质很好,也许特别投入,拿着话筒在手舞足蹈。没有想到,在这海岛的夜里,还能享受到如此美妙的歌声。这姑娘大概也是看到了明月,才让她这般思人怀远,将这首歌唱的情深意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