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是云冈石窟带给游客深深的印象。
山西省大同市城西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的云冈石窟,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3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万多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万多尊。
进入云冈,在一些石窟内可见飞天,气势宏大、装饰华丽,集粗犷与精致于一体,人物清瘦俊美。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这是对云冈石窟开凿盛况的描述。
在云冈石窟,你会发现,这里确有“山堂水殿”的意境。
云冈石窟从开凿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往往在走远了以后,再回眸时才看得更清晰。
云冈大佛是云冈石窟的标志。塑像双耳垂肩,额头宽阔,高鼻大眼薄唇,嘴角上扬,其神态颇有西域人的特征,是北魏时期鲜卑人的样子。
从一个个石窟中走进、走出,仰望一尊尊神态各异的塑像,有人称云冈石窟是“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石窟中庄严、自如、微笑的塑像,是工匠们千刀万刃凿刻而成的,那些从天而降的菩萨、力士、飞天……融入印度和波斯艺术表现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二
去看音乐窟,此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洞窟中,前室雕刻的各类手持不同乐器的音乐伎引人入胜。前室北壁最上层的天宫乐伎,是一个以壁面通栏形式塑造的由14个圆拱联龛排列组成的乐伎形式。14位乐伎各占一个圆拱龛,龛间并用立柱、紧密相连,联龛间上隅的童子像平添了许多朝气和生机。乐伎从东到西分别以担鼓、埙、义觜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筝、横笛、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乐器作演奏状,结构宏大,形式侈丽,场面壮观。
那些抱着琵琶、脚踩祥云,吹着箫笛、跳着舞蹈,身上璎珞叮当的乐者、歌者和舞者,向人们展示着北魏时代雕刻和绘画的阴柔之美。它们身姿曼妙,姿态优雅,舞姿轻盈,扭腰出胯,举足伸臂,动作夸张而迷人。它们高鼻大眼,神态自如,身躯健硕,丰满有力,发髻齐眉,将石窟当作舞台。仙乐飘飘,飞天起舞,那神仙乐舞随着飞天的衣带飘出石窟,飞向人间……
云冈石窟的飞天比之敦煌的飞天毫不逊色,壁画虽历经千百年,有些色彩仍然清晰可辨。飞天面容姣好,飘飞的裙裾和衣带似在云中飞舞,不由让人感慨艺术和美可以穿越时空,穿越国界,穿越心灵……
云冈石窟因其巨大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东亚佛教美术的母胎”,将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绘画艺术推上了世界石窟艺术的高峰。
鲁迅先生曾把云冈石窟和万里长城相提并论,可见云冈石窟的重要地位。作家冰心曾来到云冈石窟,观后写道:“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陈丹青在讲到北魏绘画时认为,北魏人的画有“对美的最最新鲜的感受力”。
三
来到石窟外,只见一排石窟下方有一个棚子,下面的雕塑是一驾古旧马车,旁边有一位赶马车的人。不同寻常的是,赶车人身材矫健,一头卷发,长脸高眉深眼,鼻梁高挺,身着西域商人的装束,俨然西域人的模样。马车载着沉重货物,车轮陷在深达16厘米的壕沟里,石板路上被铁轱辘车辙压磨出了两道深深的车轮印迹。金代以前,人们称之为“古道车辙”。
想起在杭州西湖边的净慈寺也曾见过几尊佛像,也是深眉大眼高鼻梁、卷头发、长脸,一身袈裟,还挽起裤脚。它们身着罗汉装,表现出与东方人截然不同的神态。它们的存在,大约是想告诉今人,东西方的宗教和文化交流很早就开始,且影响颇深。
四
在云冈石窟,见得最多的就是佛像的微笑。那笑容美得神秘,它们的脸型线条圆润秀美,长眉细眼,鼻梁挺翘,嘴角上扬。那微笑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疏离,像是凡人的微笑,慈悲而谦和。若是留心观察,它的目光在你的身上流转,无论你在哪个角度回眸,你看它时,它也在看你,向你露出笑容。有人称这是“云冈的微笑”,是神的表情。一笑会心,穿越千年。即便离开云冈,那微笑也会一直印在你心里,随着你的脚步走得很远。
云冈石窟那些富于力量的塑像,让人联想到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但二者又有不同。有人说,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是模仿再现自然,注重写实;而云冈雕刻的美在于东方人的意象,雕刻的艺术家和工匠们着力在佛像的“神韵”表现上。
云冈归来,有一种静美而慈悲的微笑时常闪现在眼前,那笑容是经历沧桑后的风轻云淡,是万人如海偶然相遇的莞尔一笑,是云冈对众生充满温情的人间微笑。
此文刊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