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概没有一座城市像杨凌这样有魅力。杨凌,每年都吸引着五洲四海的目光和脚步,每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是中国现代农业走向世界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她遵循着科教兴农、文化兴农的发展宗旨,把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打造成闻名世界的国家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国内唯一的农业特色自贸区。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这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遵循的传统,当今时代,“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是人口大国的重要国策。
杨凌历史煌煌。说起杨凌,便会想起教人稼穑、树艺的农耕始祖后稷,想起人文厚重的隋泰陵,杨凌之名因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在此合葬而得名。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2月,杨坚受北周皇帝静帝宇文阐的禅让,建立新王朝,定国号为“隋”。八年后,隋军南下灭掉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隋文帝杨坚首次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进行改革。他修订了《开皇律》,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政体,首创国家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颁布“均田令”,设置“天下粮仓”,统一币制,将中华农耕文明推向高峰。
说起杨凌,不得不说人才辈出、造福国家的西北农林学院,还有现代农业示范创新园,杨凌农业智慧谷,杨凌的美丽乡村王上村,美食之乡崔西沟村……
一
曾多次看过杨凌农高会的报道,有冲击力的图片,有吸引力的采访,全方位的产品展示,参加农高会农民兴高采烈地发声,外国友人的参与交流,让你相信这是农业科技的盛会。
百闻不如一见。
大气恢宏的杨凌国际会展中心,人如潮涌的展会现场,省内、国内、国际分类清晰,省内外的特色农业,琳琅满目的各色展台,汇聚世界各国的农业成果,一览天涯海角的奇异珍品。
走进展馆,井然有序的布局令人耳目一新,东南西北,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展台上的种子、果树苗、蔬菜苗;土豆、南瓜、苹果、葡萄、板栗、猕猴桃、油茶树;咖啡、葵花子、花椒酸奶、俄罗斯巧克力、东南亚各国的水果、西亚的地毯、异域风情的摆件;围绕农业、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土壤、种子、苗木、有机肥……
这次农高会主题——《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高高悬挂的大幅广告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土壤健康、食品安全,关系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这也是当今时代万众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多少百姓为食品安全忧心如焚。
在一个展位看到展出有机多效肥,黑褐色的,大袋和小包装产品垒在展台下,桌上整齐摆放了很多小型有机肥样品。有个身穿白衬衣的小伙子正向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人介绍产品,另有几个人坐在站台中心小圆桌旁的椅子上,有答疑的,有给客人介绍手里广告资料的。我取了张广告页,向一位中年人请教,他谦和地说:“他们是山西农大的,这些产品都是改良土壤问题的很安全的纯有机肥”。说着,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们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他拿起桌上的一个小袋说,他们的有机肥能够有效改善土壤性能,改变土壤板结硬化问题减少土壤的病虫害,增加土壤肥力。这个教授模样的中年人给我讲了有机肥的使用方法,他旁边的年轻同事送我一小袋有机肥和说明书。这次终于体验到农高会上优质高效的农业科普服务,如我这般的花木爱好者,确实受益匪浅。
在一个展台的拐角看到油茶果,第一眼看到还以为是石榴,仔细看了说明才知道这是南方的油茶果,油茶果可以炼油。展出更多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的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的育种成果,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参观的游客说,“现在满大街的水果玉米和黏玉米,特别怀念过去的老玉米,健康又安全。”这也是众多百姓的心声,面对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引发的健康问题,人们对吃什么、怎么吃越来越重视。
在一个花架上看到一种别致的茉莉花,这不是传统的中国茉莉,应该是外来或是杂交、引进的品种,木本植物,花开得很特别,花蕊中间有很长的丝,凑近闻,并无香味。不过,这种茉莉的叶子与我国传统的茉莉花的叶子比较接近,花朵很洁白,这大概是研发培育出来的新型茉莉花。不过,茉莉花没有香味的,那还是茉莉花吗?我很难接受。
农高会上遇到什么奇特的事情都不奇怪,这不,大家又被一种花椒黑酸奶所吸引,花椒酸奶还能喝吗?那会是什么味道呢?热情的杨凌作协主席高凤香请大家品尝,黑花椒的酸奶还是蛮有挑战性的,酸奶是麻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倒是有些花椒的余味,口感蛮好。不过这种酸奶像是揭开了农高会主题神秘的面纱——创新引领生活,有思路就有出路。
在杨凌的几天,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农科城里能吃到最接地气、最接近土地的安全食品,譬如:麦香味十足的馒头,这与平时大街上卖的雪白又吃不出麦香味道的馒头大相径庭;再如,板栗一样的老南瓜,令人想起陕北出产的干面的老南瓜,香气中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大地的味道。这些才是生命最需要的粮食蔬菜,令人心安。
二
在高铁上,看到窗外大片的绿色农田,想起《左传》里晋公子重耳流亡的故事。
重耳逃亡追杀,来到卫国,卫文公不肯收留重耳,只得再度流亡。一路颠沛,饥肠辘辘,走到五鹿的时候看到田里有几个庄稼人。这一行流浪逃亡的贵族,虽行色匆匆,狼狈不堪,但都身着贵族衣服,显然不是平民百姓。重耳饥渴难耐,便向庄稼人讨点吃的。这些贫苦的庄稼人看着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贵族落魄样子,从地里拿起一块泥土给他们,重耳大怒,让随从用鞭子去打那个农民。重耳的舅舅狐偃劝他说:“泥土就是土地,这可是上天赏赐的啊!是吉兆!”于是,重耳下车磕头致谢,收下泥土,装在车上。
战国春秋时代,为了土地和人口,各国之间连年战争不断,被人攻城拔寨,失去土地就是失去家园,彻底失去土地就是亡国。土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弥足珍贵,对国家、对百姓的意义十分重大,土地是生存之根,是一国生存发展之基。在战乱中失去生命的人、流离失所的人,才真正懂得拥有自己国土的重要性。
十多年前,来杨凌公干,在一条大道上远远地看见高耸的后稷像,一时间,内心对杨凌这方古老的热土充满敬意。
后稷,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农耕始祖,教人稼穑、植树。可以说他是古老中国大地上农耕的神,他教化百姓扎根土地,过上定居的农耕生活。
走在杨凌的土地上,迎面吹来田野的风,儿时对田园、对土地纯朴的情感自心底深处一点点复苏、升腾,人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土地,生于天地之间,终究归于尘土。
我对土地、土壤的关注是从近些年呼声日益高涨的大众对土地、化肥与粮食、蔬菜和食品安全开始的,这些直接关乎着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和质量。
“土壤是地球珍贵又脆弱的皮肤,一千年才形成1厘米,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组成耕地的核心。保护土壤就是保护耕地。”
来到杨凌,刷新了我对土地、土壤认识的是农科城对土壤质量的高度关注与研究实验,在中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检测与保育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源库,我们看到了独有的全国各地的土壤标本,这里收藏着全国各地土壤耕地样本,各种土壤实验样本及其分布图。这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经历:土地、土壤也可以像植物标本那样,去分类、去存储样本?尤其是对全国各地土壤的酸碱性分析、耕地土壤的利用、改造、土壤样品的收集和保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保护利用好耕地,才能对土地资源做到持续利用,保障耕地的土壤质量,才能进一步保证粮食安全。
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现在是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对于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杨凌而言,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这也是我们这个曾经以农耕文明享誉世界的一种骄傲。在上合组织培训基地,我们看在大厅里往来穿梭的上合组织国家的高眉大眼的外国人,楼外广场的旗杆上插着各个成员国的国旗,给人感觉似乎到了联合国大厦。
杨凌作协高凤香主席说:“前两年,国家领导人还就杨凌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交流中心的成立,作了重要讲话。”可见国家对杨凌的重视程度。杨凌农科城的声誉和品牌价值,让我在这里看到冰山一角,大开眼界。以前只知道科研工作限于工厂,还不知道杨凌把国土资源中的土地工程学,土壤质量分析、改进工作也做得这么科学、先进,令人深受感动。这是在千百万人看不见之处的默默努力,这是国之根本的根本。
三
走在浓荫蔽日的西北林业科技大学的校园,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植物公园,眼前是一条被道路两边的梧桐树簇拥着的绿色长廊,校园里的大树因了连日来的阴雨天气,一些树干和树枝背光的一面长满了密实的翠绿色青苔,远观极有油画的意味。“西农的校园里有玫瑰园、牡丹园、桃花园、银杏园……”高主席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我们置身其中的绿色王国。
隐藏在绿树浓荫里的著名的西农三号楼,古朴的欧式青砖建筑,昭示着这座建于1934年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历史,楼上有一条醒目的黄色为底色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这座楼凝聚着于右任、张继、戴传贤、朱家骅等15位民国知名的教育家组成的“建设西北国立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强大的阵容,老一辈爱国前贤的艰辛开拓,才有了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繁荣发展。“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是西北林业科技大学的宗旨,“诚朴勇毅”是校训,近百年来,西农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农林专业的英才,为国家的农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中国农业高科技发展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国内和世界的影响也是声名远播,涌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的专家学者。在西农教学楼前的一个草坪小广场上,有两尊塑像引起我的注意,一尊是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他是全国劳动模范,他培育的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中国,他为我国的小麦育种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的人值得铭记。另一尊是李振岐院士,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他对小麦的病理学研究,防治植物病虫害贡献突出,为粮食生产和高产作出了贡献。
在西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园里,不经意间,常能看到一些真人般大小的塑像,这些都是在农林科技领域为国家做出卓越成就的专家学者,他们践行西农的宗旨,默默耕耘,振兴农林科技,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
也许经常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里走过的人并不在意,而作为一个外来者,我对这里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充满了敬意,在走出校园大门的那一刻有些激动:我看见学校的入口处有几个不同肤色和面孔的男女大学生或是研究生,有的像是南亚国家,有的像是吉尔吉斯斯坦、伊斯兰等国家的。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过一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西农的写照,也是杨凌的写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四
白天看过了杨凌农科城的示范农业,隋泰陵脚下的王上村,被他们领先潮流的时尚村落惊艳,现代农庄还可以这样优雅、休闲,在西北的农科城看到具有江南情调的休闲村庄,农家书屋,桂花飘香的小广场,特色民宿星空房,小桥流水,柳树繁花,诗词石碑点缀其间。附近农田里的猕猴桃、玉米地,这是一种新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来到这里才知道杨凌名字的来历——隋泰陵是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合葬墓,杨陵因此而来。为发展需要,后将“陵”改为“凌”,被广为称之。王上村是泰陵的守陵人世代居住的村庄,因此这个名字显得格外霸气。隋文帝的文治武功对后来的唐代及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影响深远,杨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农科城。
在一条乡村公路上,看到一个农民开着新买的小型拖拉机,大红的颜色特别喜庆,小巧玲珑,优雅高级。老农将拖拉机停在路边,接受路边几个乡邻的问候、羡慕和夸赞。有人问他:“你这新拖拉机在哪里买的?”他大声说:“在农高会上买的么!”骄傲和满意写在脸上,过后笑眯眯地开着拖拉机回家。
久闻杨凌渭河边的百米跑道和蒹葭明月,心向往之,蠢蠢欲动。
傍晚,万家灯火,我们来到杨凌人心心念念的渭河生态公园。
走进渭河湿地,水草、荷塘、芦苇在月光下格外动人,沿着渭河的运动跑道,不时有跑步、走路的人经过。一边是波光粼粼、灯火闪耀的长长的渭河,河面宽阔,河岸对面是灯火、住宅和更远处黛色的山影,一弯明月倒映水中,挂在天上,有点明月照大江的余韵。天上一钩明月被一些云彩捉弄,月光时隐时现,上演彩云追月,这个时候适合特别有心思的人在月光下徜徉,抒怀。路灯下的苇子格外挺拔,郁郁葱葱,光线的关系,远处的渭河和更远处的天地更加深幽,一钩明月像少女般调皮而妩媚,这更让人有了一种欢喜和依恋之情,这是诗的境地,唯有诗心与这样的场景相契合。小说家和诗人们举起手机兴奋地拍摄短视频。
渭河边跑道的内侧是一片浓郁的树林,桂花的幽香不时地随着微风送来,馨香令人舒爽。河畔的观景台,让眼前的景象一览无余,远处的渭河里有一些灯盏,像是渔火,又像是灯光,灯光的影子照在水面,微微的鳞波映出幽蓝的涟漪。
深秋静夜里的渭河,河水倒映的晓月,令人生出千般思绪,路灯下的树影被风吹动的叶子牵得一摇一摇,幻化出无尽的风景,河风吹来水生植物淡淡的清香。
走在河边的路灯下,夜风里送来一股浓郁的牛粪味道,问起缘由,高主席说:“那是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奶牛养基地。”很多年没有闻到牛粪的味道了,牛作为农耕文明的主力,是辛苦和劳作的象征,科技的进步,把耕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耕牛渐渐变得稀缺。而人类对牛奶的大量需求,又开发出奶牛的另一种用途。牛粪的味道让人感到农庄近在眼前。
杨凌在历史上属武功县。在周代,杨凌是周人先祖后稷的采邑(封)地。后稷教人稼穑耕种,于是杨凌既是农耕之地,也是风雅之地。《诗经·大雅·生民》道:“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讲述谷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步变化的样子,诗一般的感觉,可见这里的先民也是颇为文艺的。
渭河横贯关中,解决了黄土地的灌溉问题。采访途中,西农的一位教授讲到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倡导的引渭渠的修建,这一工程,造福了关中旱原大面积农田灌溉问题。水润万物,农业也是有了渭河的灌溉,才有了杨凌这方热土的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级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国家唯一的农业自贸区,杨凌独领风骚,期待杨凌的农林科技谱写更风雅的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