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杉
——湖北圣水湖特产系列之一
国庆前夕,一徒儿调皮的@我:师尊,情报显示,几个假期您都向东南飞去,这个小长假可否北望一回——即便不为北漂儿的弟子,就您那红心杉的心愿也该了了吧?
虽然知道自己依然无法成行,可徒儿的盛情邀约,还是复活了我对颐和园的一点儿“回忆”……
那是2001年残冬,回乡过春节的几个学生听说我调到两河任教,便跑来要我充当游览三盛院的导游。
流连于已经败落的宫殿楼宇,我告诉他们,别看这院落地处偏远,但建筑材料、规划设计甚至工艺水准却与颐和园有着致密的血肉联系,比如两者共用的优质木材红心杉。返程时我于无意间发了一个感慨:如果有机会北上京城,一定认真领略一下红心杉入主皇家花园后的风姿气韵。
随后一段客居两河的日子,我更加清晰地厘清了红心杉三盛院之于颐和园的关系:一、民间传说。两河居民盛传,两竹的红心杉等优质木材不仅构建起了三盛院、颐和园等庞大建筑群,也开启了王三盛的仕途。尤其王三盛运送木材进京的故事,两河一带堪称俯拾即是,比如,他的木料来源、汇聚方式、运送途径甚至给木材贴上“商标”,使之在运送的途中即使偶有散失,别人也不敢捡拾。二、作品留痕。著名作家欧阳学忠、碧野的著作中记录翔实的章节。三、官方资料。《竹山文史资料》载:太平天国石达开率义军路过竹山田家坝,指派王氏白银千两,粮食千石,王三盛一一落实之后,却仍然无缘无故被其手下的一位官员掴了一记耳光(一说为王三盛在给追剿白莲教的清军捐出大笔钱物后,仍被清军将领德楞泰的手下毫无理由的抽打)。由此,王三盛深刻认识到,仅有富不足以赢得社会尊重的道理。于是,下定决心,谋求官职,也是天遂人愿,就在这时,突然传来满清政府将在北京建造颐和园需大量木材的消息。早已伺机在侧的王三盛自然立即聘请建筑专家作出鉴定:盛产于两竹一带的红心杉实乃最为上乘的建筑材料。随后,他主动变自己经营的红心杉木为皇室贡品,并最终将其演化为进身宦门的跳板。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红心杉之所以能够成为王氏进身的阶梯,绝不仅仅在于王三盛的工于心计、善于钻营,更有赖于红心杉本身的优良品质。红心杉在两竹一带分布相当广泛,可以说是光不择阴阳、地不避瘠沃、水不在欠沛,宜群居而不避独存,速生质优且又长盛不衰。设若你能驻足观察,必将发现,红心杉树形标准,长干冲天,不倚不斜,冠如心脏,心似火红,木质细腻,伸缩匀称,易于塑造,性质稳定,即使受潮偶然变形,等到天气晴好水分溢出后,仍然会及时恢复如初,甚至将其在水中长期浸泡,质地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这也是它能够在经受长途搬运折腾而被朝廷相中的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如此结论,在晚清时期,纵观整个红心杉,无论型、质、心、性,都可足以迎合圣意。叙述及此,我们也便知道,红心杉的一炮而红绝对不只是出自偶然。
红心杉在圣水湖岸很为民众推崇,追根溯源,这与它本身的广泛用途应该有着密切关系:几千年来,尤其在材料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它不仅适合宫殿楼宇的雕梁画栋,更是制造生活用品的材料首选。深入民间细细察看,百姓所用的木器中,以红心杉作为制作材料的可是比比皆是,小到孩子洗三的盥盆,姑娘出嫁的嫁妆,以及老人百年归山的寿材,大到雕梁画栋的房屋脊梁,红心杉无不是上乘选择。
红心杉就是如此,材质优良,品行纯正,当金枝玉叶可登大雅之堂,为小家碧玉能入寻常家门。只要现实需要,做建材,做家具,甚至当柴禾,断然不会矫情。似乎只有一点:永远不做那种“不可休思”的“乔木”,动不动摆出一副让人可望不可即的空架子。
2019.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