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校园行走,不免遭遇这种画面:教师气得满脸通红,一迭连声“不知好歹”;学生脖子别到一边,誓不屈从。于是,家长到校,矛盾范围扩大。
说实话,这种场面着实让人痛心。从内心而言,对于每个孩子,教师都有一片无私的爱心,关于这点,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然而,让人费解的是教师无私无求的爱咋就这么难以落地?
暑期回老家,见新一轮农网改造正在村头紧张施工。询问:“本次改造具体有什么好处?”施工负责人答:“一、导线增粗,电损减小;二、调整变压器布局,稳定电压;三、线路接近公路主干道,便于维护。”继续叮问:“于农户有啥好处?”答:“两点:灯亮了,家用电器转了。”
当农户用电出现问题时,我们用改变输电线路与调整变压器布局的方式予以解决,那么学生的思想出现短路之类的问题时,身为人师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农网改造的经验:从改变自身入手,将所要传递的信息输送到学生心海里去?对于我们的好意,我们是不是也能找到横截面更大一点的“导线”?使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尽量少一点可以避免的损耗。能不能调整一下我们变压器的布局?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全面领会我们的爱意。能不能更新我们的输电路线?使它更接近孩子认知水平这个主干道。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宝玉要对黛玉示爱,决定送点礼物,以拨动对方的心弦。挑了鹡鸰香串,不意,由于理解的偏差礼物出现了歧义,落了一句“什么臭男人用过的,我不要他。”弄得宝玉灰头土脸的。因为此刻的宝玉走的完全是寻常路——认为礼物越贵重稀罕越能表示自己的诚意,而黛玉却恰值寄人篱下的身份,要的是真感情,礼品只是达意寄情之物,见此等物件不恼才怪。二次,宝玉以旧手帕相赠,黛玉顿时心为之悦。
日常教学中,教育学生的手段或传达目标的载体选错会让师生沟通横生枝节。因而,教师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先弄清学生自身情况,因人因事因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面对不按规则出牌的学生,若死抱几种传统模式,不去因势利导,及时变通,势必会吃败仗。这时候,适时而动,必将峰回路转。
简单的去请家长显然有悖于学生所能包容的范畴。如此再三,学生不别脖子反倒不正常了。当此之时,如果我们转一圈,拿出出乎学生意料的法子,让他眼前一亮,结果肯定不一样。
禅宗六世祖慧能大师有一外甥,不务正业,败家有如水推沙,其亲人捎信慧能,请予教导。慧能是时年事已高,但无奈初受姐恩,不能推辞,只好艰难前往。外甥见舅如娘,殷情有加。然而相见一天时间过去,老舅未有一语责备之词,二人相处甚欢。入夜,需解鞋带,慧能不能躬身,请外甥援手,并感叹:老了,连解个鞋带也要有人帮助才能完成。外甥顿悟,遂努力经商,终成大贾。
遭遇奇葩学生是谁都会心怀不平,可是我们的工作是什么?遇事冷静,多开动一下脑筋,针对具体对象,有的放矢,则于我们事业有成,于学生成长有望,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