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敏于行的头像

敏于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6
分享

墩坑古韵

望着大堂正中“州司马”牌匾,2020年一月那场热闹场景,重建落成暨安主庆典,穿透时空浮现到我的眼前,腰鼓队、军鼓队、十番乐队等活跃在堂前,引领着庆典的节奏,也使我如身临其境、沉浸于往日时光中,许久才回过神来。

这里是古宅“树慈堂”,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莒溪镇墩坑村,建筑面积挺大,约3500平方米,是该村傅氏十九世祖维相公的祖屋。如今和庆典时有些不同,才进“凝清叠翠”的外门,便是满眼黄橙橙的原色木料,还有几堆令人怀旧的青砖青瓦,几个工匠在紧张忙碌,显然是整修扩容工作尚在继续。傅家爕,字维相,曾任汀州府司马之职,其“州司马府邸”,气势今犹在。据查,汀州府司马,也称“同知”,知府的副职,正五品,算是光宗耀祖了。

此次访墩坑,村支书兼老同学风雨兼程做着向导,耐心陪同、讲解,随时为我答疑解惑。

历史沿革中,墩坑村还曾使用过“丁坑”、“墩联乡”、“东康”等名。在此地最早开基的应为“丁氏”,而傅氏在丁坑村的开基始祖是四百多年前从朋口迁徙而来的十三世祖长储公、丁贵秀太,所建祖祠也已近四百年。如今墩坑村男丁,除了约四十人为林姓后裔外,其余全都是傅氏子孙。

近几年,墩坑村通过上级政府、村委会、乡贤捐助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筹措资金,美化村容,修复古宅,“修旧如旧”,尽力恢复古宅历史风貌。

维相公还有一处祖宅“树仁堂”,在树慈堂的东北侧,门前周边是大片莲塘,荷花、睡莲、美人蕉等争奇斗艳,美人蕉的橙色花绚丽夺目,已绽放的少许荷花点缀莲池。池边还有“莲塘步道”、柏油路、公园等,均系乡贤捐建,置石所刻名录彰显着他们的功德。荷塘,俨然已成墩坑村的标志性景观,和古宅相映成趣,充满田园气息,令人赏心悦目。

树仁堂前门紧闭,未能入内,门楣上“清晖远含”令我注目,我想,这或许源于宋朝释慈永的“清晖含远峤,接影下空墀”,不仅寓意主人志存高远,同时也对后代寄予厚望。

维相排行老四,他三哥维舟的祖屋是“树威堂”,也称“百福堂”、“笃尾屋”等,是现存这些古宅中建筑面积最大的,约4200平方米,约始建于1750年,曾作为乡苏维埃政府驻地;其布局遵循客家经典民居“九厅十八井”结构,颇具特色。如今所见,据说是1921年被火烧毁后重修过的,算是劫后重生了;其内侧旁还有当时被火烧过的木质梁柱仍在与命运抗争、顽强挺立着;个中缘由,已鲜为人知。

维舟也还有一处祖宅“树严堂”,又名“茂炜堂”,设计风格十分华丽,雕栏画栋,颇具风雅。其内一些并不协调的红砖墙,据说本是青砖,是被当年红军搬到山上砌战壕,一夜之间搬空的。正面一侧外墙上有一圆形墙洞,装饰着由两条龙盘成的“福”字,如此创意充分展现着主人对未来飞黄腾达和对“福”的殷切向往,我想给这道景致取名“龙腾福现”,应是和主人的愿景接近了。龙身构成的这个“福”字,据说龙体周边本镂空,后来才被填实的,村里将会安排人小心去除填充物恢复原状,让福“龙”恢复自由身。

相比于维舟、维相的较完整大宅院,他们的父亲傅超峻的祖屋“向往堂”就显得萧条多了。门面外墙斑驳,墙皮脱落,门内杂草丛生、砖墙崩塌;房顶青瓦、屋檐处也被杂草鸠占鹊巢,充斥了岁月的沧桑。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不得而知。且盼其早日恢复往日风采吧,为我下次来访多一个“向往”的目标。

崭新的傅氏十三世开基始祖长储公祠堂,即“东禄堂”,亮黄色围墙包围着,和一洼池水相依相伴。池水中,一群小鸭,踌躇满志,如大雁般排成人字形尽情翱翔于水天一色。一幅大自然富于诗意的画面。该祠堂重修完工于2020年一月,其时安主祭祀庆典全村傅氏十分重视,隆重无比。

古时尊师重教,不太小的村庄几乎都会有学堂、私塾。墩坑的旧学堂在村旁一缓坡上,是一处有天井的木瓦结构院落,也是十四世祖傅思泉的祖屋。沉浸其中,仰望方方正正的那片遥远,耳边仿佛响起“之乎者也”的朗朗书声和先生的谆谆教导,那是一种古老的音律、无邪的书香,纯朴、规矩、心无旁骛。方才靠近学堂之时,便有一头土狗跟来,静立门前如站岗般,并不入内,冥冥之中它或有所感:学堂是一个庄重场所,得守护,不容有丝毫亵渎。

上面提及的除外,村里也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古建筑,东倒西歪或断墙残瓦,便不再“探秘”了。

墩坑村是当年的红色革命基地之一,现存古宅都和朱德、红军、苏维埃政府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威”、“树严”、“树仁”、“树慈”四座祖屋尤为典型,都属红色旧址。

如今,古宅墙上还留存着各种标语口号、毛主席语录等大量“红色印记”,有的还算清晰,有的依稀可辨,有的则已看不清内容。1930年,朱德同志曾亲临墩坑村指导苏维埃政府工作,他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深刻影响了当时墩坑村的革命形势。

雨歇时分,我们到一位八十三岁和蔼老叔家喝茶聊天,叔婶热情地拿出粽子、瓜子等招待我们,并向我们耐心忆述墩坑祖上以“纸”为业发家致富的悠悠往事。尽管许多旧事已鲜为人知,朦胧、不够具体,但曾经的辉煌已可见一斑。连城的姑田和莒溪,靠“纸业”产销赢得的“金姑田”、“银莒溪”的美誉,看来的确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树严堂侧面路旁的灯笼上“银莒溪、莒溪赢”就写得很好,充分彰显了莒溪人民的今昔风采,回味辉煌历史,立足当下发展,展望美好未来!

据老人所述,墩坑村各房的祖上都和“纸业”有不解之缘,都是靠制售竹纸发家致富后在村里盖起豪宅的,尚存的那些古宅就是典型;树严堂内一厢房有个可开关的方形小窗口,就是早年商号的“钱柜”,当年的许多纸品交易便在此进行;那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纸寮”,经营销售纸品的商号至少有三十多家;制作出的各色纸品,沿水路经上杭矶头下广东,运往兴宁等地售卖;因村附近竹山少,故大量收购附近的高地、乐地、厦地、厦庄等村庄经初加工晒好的竹丝作为原材料;那时的墩坑村应是当年莒溪纸业的龙头村。目前村内尚有一位今年虚龄百岁的老人健在,但神志不清,否则,从他的口中,必能听到更多有趣有营养的旧事。

墩坑古韵,和着两条流过村庄的潺潺溪水,奏响的不仅是祖上的荣光,更是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