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莎翁笔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谈教育,似乎也如此,但凡能识文断句者皆有一番振振有词的大论,且头头是道,说得有理有据。没错,每个人基于自己的处境和见识对同一问题探讨的角度肯定不一样,所以这些年,教育尤其是各种素质教育几乎一夜红遍,搞得父母们无所适从,跟着社会风气走也不是,不走也不行。对,在家里与先生常常讨论人生和孩子成长问题,先生也算“老教学”,其秉持的信条是:“精神和品位上要有批判性眼光,向高处看,见贤思齐,生活则需简约平实,随大流”,没错,所谓大流就是跟风协从,无主见,也不了解孩子性情秉赋,被各种机会主义和“市侩教育”裹挟误导,不但让孩子们疲于奔命,辛苦不堪而且学无所成!父母也跟着遭罪,可家长们还是前赴后继趋之若鹜,为啥?教育成了下血本的赌注,一旦搏出成效,也可能名利双收,但撇去浮沫,你会发现有多少孩子被淹没在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而父母也只是,或者说仅仅是在花掉了不少血汗钱的同时,剩下一声无奈的叹息。
前几天接闺女回家,和她们班上一同学的爷爷同路,只见老爷子背着个书包,我问孩子呢?老人家说:“他姥姥带着又去上英语了,哎,没办法”。老人家轻描淡写的描述中似乎有几许无奈。和老人别后我对孩子升起无限同情。对,教育之路无坦途,必须勤奋努力,但上学一天下来,孩子拖着疲乏的身心,叫他欢呼雀跃继续去学习,想象一下都应该知道,这样的学习效率会不会打折扣?可以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把所有的期待都加给孩子,会不会太负重?
孩子,应该有纯朴无忧无虑的天真;有斑斓的烂漫的遐想;有成年人理解不了的忧伤与烦恼;有没有投入与产出的算计心思……因为这些要素构成一个孩子童年的幸福感,当有一日孩子猝不及防的告别童年,她会为自己曾经的天真可爱,会对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到温暖自豪,会对自己说原来小时候也这样美好,我想这样的童年才算得上真正的童年,有情趣、有烂漫、还有点傻气,但也有温暖、有感悟、有成长。
可现在,孩子们三岁或更小就被关进了一个叫教室的地方,与父母亲人分离,与熟悉的环境分开,没有时间去亲近大自然,去感受美好,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只为早一点学习到成人制定的规矩,早一点适应将来的学校生活,早一点让父母长辈轻松……如果说牺牲孩子的童年时光就为这些成人定制的“早一点”,我更愿意让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的童年,如龙应台般让孩子慢慢成长。
陪闺女上学我大多时候选择走路,可以和孩子聊很多话题,生活、学习、金钱、交友等等,我们谈论的话题除了学业,更多是古今中外各种启示,有情有趣的故事。闺女常常问:“妈妈,为什么你说一个人的品德更重要,难道学习不重要吗?”我用她读的弟子规回答她,“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如果一个人与别人交往不讲信用,不孝敬长辈,对兄弟姐妹不友好,对上司领导毫无恭敬,即便她学习再好,你喜欢和她交往吗?她摇头,不愿意。我回答所以你明白了吧,小家伙点头!
那天闺女又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去报补习班,你和爸爸却不在乎?”我回答:“因为她们的爸爸妈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学好,而妈妈相信只要努力你自己就能学好,不需要疲于奔命去报班补习”。“哦,也是,去补习的同学都不想去补习,可他们说不去就会挨打。”我说:“遇到开明的爸爸妈妈你幸福吧。”女儿一脸会心的微笑,我知道,此刻孩子收到的不仅仅是幸福,也有因为妈妈相信她而获得的力量。
用外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加码,想必收效甚微,为什么?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优化感知力,只有让孩子从心底里热爱和不排斥学习,动力才会源源不断,效果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父母不累,孩子也乐在其中。小禾子因为姐姐爱画画,所以早早的也爱上了绘画,涂鸦成了每日必修课,不用提醒,一起来就开始,有时候一天画十几张,姐姐偶尔给她打分,爸爸妈妈给表扬,常获“荣誉奖赏”的小家伙画起来总是不知疲倦。我也常常随性写教育日记、写诗歌、写书法,记录孩子成长点滴的同时,也在给孩子做学习的榜样,所以教育大多时候就是榜样的学习。
人的天性都倾向节能减压,孩子也一样,所以需要父母有一双慧眼,变着花样引导和鼓励。那天兰子与老师相遇,可最终都没有勇气去和老师打招呼,与老师擦肩而过成了遗憾,一路不开心地回到家,我告诉她可以把心事告诉老师,刚好她们在学习写日记,如果没有这件事,叫她凭空写日记肯定会抵触,我才提议,小家伙已经坐在桌前开始琢磨着写日记。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敏感期”,我把她叫适时教育,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孩子启发,达到教和育的目的,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有位教育家说:“教育,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父母自己的不断完善。”如果你不修为自己,要求孩子优秀可能就是奢谈,养育孩子就是修行,问题不断,苟日新,日日新,没有标准方程式,但却能在陪伴中体会惊奇与喜悦。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