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阳台种了一棵红豆杉,是兰子出生时一作家朋友所赠,由于光照不充足,所以名不副实从未结过红豆。囿于花盆泥土的限制,红豆杉本可长成参天大树的天性被压制了,看着它在花盆里日渐消瘦枯萎,先生决定把它抬到院子里的绿化带,让其充分沐浴阳光雨露,希望它能起死回生。
就这样送走了红豆杉,我竟生起几许莫名的同情。一叶知秋花木关情,树的命运与人何其相似,谁能逃脱被jin锢的命运呢?只是人有思想,常常冠冕堂皇地赋予所依附的东西华丽的辞藻,如部~门、机~关、公~司等等。昨天一友人发圈,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话“白天我们出mai灵魂去换取钞piao,夜晚又用钞piao去赎买灵魂”,夜深人静有多少人在饮着苦酒借酒消愁,卸下所有的负担与面具,卸下所有的胭脂水粉,那个真正的自己,是不是我们期待的样子呢?有几人扪心自问过,也许很多时候很多人就像那盆红豆杉,不能选择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被无端困于盆中,又被无故移走,或只因主人一念,便决定了身家性命,何其不幸悲哀!
幸好人可无限拓展生命的宽度,可跨界可借助一切可能的手段让自己多少找回些属于人该有的灵性,如读文学作品让我们在和平年代去感受人间疾苦与悲情,欣赏音乐书画诗歌,可多少唤醒些早已麻木的感受力。是的,审美需要熏陶与感染,需要去感受去聆听,去大自然身临其境。若一个人只会读小说家笔下的花木,能咏诗词歌赋无数,但对活生生的人事情物却无感,能说这是一个可爱的人吗?想必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生命需要一份善良的加持,需要慈悲,需要一份能越过血脉的无边大爱。如孩子般澄澈的眼睛里,一只小蚂蚁,一只小蝼蛄、一条鱼乃至所有小生命的生死,都能引发孩儿对生命的无限同情,在孩儿们那里,布娃娃也可以喝奶吃饭,可以交朋友,可以上学听故事,可以有爸爸妈妈·······也许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最好诠释。而我们成人,随年岁渐长,似乎每一天都在遗忘,那些本不该忘却的善良、慈悲与同情,或许是见多识广的熟视无睹,又或是一切都不再能唤起情感的波动与起伏,少了灵动与清澈透明,故成人的眼神常露呆滞、刻板、也多算计与理性,自然也就离可爱渐行渐远了。上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很多时候孩子教我们真诚善良友好慈悲。在孩子面前,我们常常撒谎又找一套理由附丽,美其名曰“善意的谎言”;常常因怯懦而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威逼利诱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常常做了对不起孩子的事,压根儿没有勇气说抱歉对不起……如此说来,蒙氏的论断何其精准,我们得向孩子学习,学习她们的的虔诚、纯真,友爱、善良。
一个人若失去善良与爱,那会怎样呢?自私自利,对一切该与不该的得到都理所当然,脸不红心不跳地照单全收,子曰“人无廉耻,百事可为”,这样的人,麻木尚且不能说尽,可能不仁才是真实写照。而这样的不仁不义可能是对一切生命熟视无睹,对尊长的大呼小叫,对一切人事的傲慢无礼……因为缺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同理心,所以这样的人没有同情亦不会爱别人,他们的人生信条是得到,是别人皆欠他的;这样的人不会谦卑,总高昂着头颅自以为是且小心眼睚眦必报,若不幸所遇,那就远离吧!
生命的长河里,需要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还得多拾起一点善良与慈悲,因为生命如轻尘栖弱草,只有爱与善良能让生命流溢光彩敞亮有质感,倘那最后的一瞬来临,合目回首往事,定能由然升起一枚爱的暖阳,至少在不长不短的岁月里,让生命发过光亮!
20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