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子菡的头像

子菡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03
分享

成长快乐

最近我发现,五岁以后孩子的智力水平明显上不止一个台阶,对问题的提法看法和五岁以前都大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常常由推理得出结论,模仿能力相比以前也更强了………

一大早就起床的小禾子吃过早餐就开始涂鸦,边画边说:“妈妈,你知道吗,我觉得画画好有意思!”我问为什么,禾子随口就答:“啥都能画,还能涂自己喜欢的颜色,好开心呀……”我回答:那你就认真画吧,妈妈就不打扰你了。于是禾子画画,我收拾东西,突然小家伙跑过来问:“妈妈,你知道上帝为什么给人自由吗?”禾子瞪大眼睛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我心里咯噔一下,“上帝”“自由”是什么时候植入的?迟疑大概不到十秒,我回答:“因为每个人被上帝派下来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使命,而上帝又没有告诉我们使命是什么,得到处去找,如果没有自由,那怎么去找到自己的使命和任务呢?你说是不是?”这回轮到我盯着禾子,她若有所思地回答了一个“噢”之后慢慢离开了我的视线,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涂鸦……

前几天吧!也是突如其来小家伙一脸严肃加命令的口吻说:“妈妈,你知道吗?你不能再吼我了,手机里面说的大人吼小孩会导致小孩子大脑发育不良,是会出问题的!”我忍住没笑也一脸严肃地问她,那小孩子犯错误了警告无效怎么办?”她支支吾吾:“总之你不能吼我了……”

“大家正在吃饭,她和姐姐聊得正嗨,突然来一句,妈妈,你爱不爱我呀?……”

“妈妈,我不想你死掉,你死了我就一直哭一直哭……”说哭马上眼泪就在眼眶里要掉下来!

前几天她要玩手机,我说行,但必须告诉我理由才给,“我学习,爸爸不是说玩手机也是学习吗?”小家伙理直气壮地怼回来,剩下我苦笑着无言以对,不得不把手机给她。

“妈妈,妈妈……”我每天不是在回答问题 ,就是在思考怎样回答问题……有位作家说语言是唯一能够保存灵魂本质的方式。也许,对孩子来说能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抵达智慧与完整的方式之一。

……

孩子们的成长,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参与者、见证者必要时也做适当的引导,秉持用爱去浇灌,用心去扶持,给孩子们自由,让其天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但禾子今天的问题我真是从来没有想过,从上帝和哲学的视角来觉察人的自由。当然小家伙肯定没有这么深远地思考,但她是怎么知道这些概念的呢?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我承认自己常常从孩子们所提的问题中受到启发。

只有肉体和灵魂同步健康成长,才能算是真正的正常人 。大部分有行为问题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童年不幸。有些人肉体在成长的同时,精神(认知能力,爱的能力以及自我成长与约束的能力以及注意力、意志力等)却没有同步成长,然而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当属看不见的精神与灵魂,以及构成人格完善的各种心理品质,如果行为和认知出现分裂,那人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大部分成年人都只在乎孩子们肉身的感受,比如冷暖温饱以及舒适,而人格的完善与成长常常被忽视。当然并非身体不重要,而是在人成长的早期,精神成长的密码对未来的行为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我们会在意孩子多大开始讲话,听力是否正常,手眼协调性是否正常等;很少有人会天天讨论孩子今天是多吃了一块肉还是少喝了一杯奶。道理很简单,后者可量化看得见,前者如果稍不注意,还真不一定能觉察出问题。而往往就是这样的疏忽,成年人错过了很多可以启发孩子的机缘。

毛主席说“六亿神州尽舜尧”,佛陀也认为“人人皆自性具足”,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持让之心、是非之心”,每一种说法皆有理,但蒙昧的人类如何才能明心见性开启智慧,想必才是该思考的关键。

《中庸》第二十章,孔子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圣人,他们先知先觉,即知先于行;第二类是聪明人,他们可以被教化,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认知;第三类是普通人,他们只有通过失败才能吸取教训,不撞南墙不回头。孔子用“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来描述这三种人。

认知上如此,行动上亦然,有人从本心出发,自觉地去做一件事;有人是为了利益采取行动;最被动的人则是被人逼着采取行动。孔子用“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来形容这三种人。

对于一个人来说,三种认知与行为之下的学习状态肯定不一样,所以只有那些能被教化且愿意付诸行动的人,才真正有可能改变!

比如不同的学生同一个老师用心教授,主动性学习的孩子就会学得好知识吸收也较快,反之一个没有主动性想要学好的孩子,任凭老师如何费力,想必都是徒劳无益。

我们常常谈自由,具体到孩子的行为上自由又是什么呢?是孩子在爱和有规则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成长,是没有任何身体以及精神的压迫和束缚,是没有行为和语言的暴力相向 ,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自由锻造出来的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是信手涂鸦后脸上挂着的快乐,是驰骋的骏马,是广阔的心灵和清澈深邃的眼睛里无限的渴望……而这一切的获得,前提是爱而不是控制、不是溺爱、不是想干嘛就干嘛。恰是有规则的自由,才是一切行为和安全的保障。比如咱们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选什么是自由的,不选或不买可以讨论,但得让孩子明白不能不付钱就拿走,;再比如出去玩是自由的,但得让孩子知道不能搞破环打扰别人无理取闹,不然你就会交不到朋友甚至被孤立……据我观察,大部分长辈给孩子的自由是你想干嘛都行,托词是孩子还小。殊不知孩子是人,她(他)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为什么会“性相近,习相远”,原因在此。俗话说“教儿要小”就是这个道理。

泰戈尔说: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裹着你

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孩儿们,愿你们即便是身处悲剧之下,依然乐观地拥抱和热爱生活,在你们的国里自由地成长……

2022.09.04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