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不会忘记《我和我的祖国·夺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为了看到女排夺冠,冬冬把家中的电视机,搬到弄堂里,和大家在一起看;但因为没有信号,冬冬靠手转天线,来寻找合适的角度和高度,最后让大家看到女排夺冠的精彩时刻”。
看到这一段电影,这与我小时候看电视的情景多么的相似啊。这段经历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催我奋进。
回忆一下历史,大家都知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1985年,随着我们国家在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国家各项事业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民生活质量也随之越来越好。农村的生活也开始有了变化,不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从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到精神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满足于“戏匣子”听,更需要有图像的去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小山村也带了新鲜气息。故事从我看电视说起。
1985年这一年的春节,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家庭开始买电视机了。首先是我村支部书记家里买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这可是村中的大事,吸引了村里人都到他家去看电视。大年三十开始,村里的人就搬着凳子到他家中去了。大人都不在家喝酒玩耍、过团圆年了,都要去看电视了,孩子们更不用说,老早就占地方。他家的院子也大,人挤的满满的。春节几天,他在家里像集市一样,每天都是满满的。我家离他家近,就搬了个椅子占位,天天在那里看,过了几天的电视瘾。当时虽然就一个山东台,开始人们也看得入迷。具体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现在已经想不起来的,但那时的场面一直记忆犹新。那时我心里有个想法,等我有了钱,我也买电视机,一次看个够。
时间在不经意间度过,我上完高中、大学,开始工作了,由于家庭原因,家中还没有买上电视。1990年我工作开始的第一年,春节到了,我对父母说,今年我们也要买上电视机,不用再到人家那里里看电视了,也不看别人的脸色了。春节的前几天,我到镇上海燕家电中心,看中了17寸的泰山牌黑白电视机。那时的价格在770元左右,是我当时五个半月的工资。我狠狠心,又借了一点钱,买了一台电视机,用自行车带回家。我家里有了电视,父母和弟弟都高兴极了。
也许是高兴的太早了,由于我家居住的地方是个小山村,地理位置十分偏僻。打开电视机,竟收不到信号,把天线转过来转过去,最终收到电视节目了。当时我的弟弟已经在市里打工了,他回家带来个天线,连上电线接入屋内,但是效果也极差,偶尔能收到当地插转台的信号。后来再也不费劲了,就只看一个山东台,一直看到说再见为止。
要说看电视一个台也不打紧,可就是经常停电。年三十,正看着呢,停电了。大家那个生气啊,可是没有办法就是在等,沉不住气的弟弟,一会儿拉一下电灯开关,又一会儿拉一下,生怕来电了不知道,错过了电视节目。想想那时候,看电视的觉得好笑,又可爱。更可气的,还有当时山东电视台,还不转播春晚,我们也没有看不到晚会。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的春潮,祖国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万紫千红的春天来临了。这一台黑白电视看了两年,我又买了一台海尔彩电。黑白电视变成了彩色的电视,随着有线电视、互联网的发展,再也不用安装室外天线了,这又是一个变化。家家户户都买了上了电视,到别人家看电视已经成为过去式。坐在自己家中就可以享受视觉盛宴,其乐融融。后来,我又换了青岛20寸的彩电、4寸的等离子彩电、55寸的液晶电视。
接下来的日子,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视又有了新变化,等离子彩电、液晶彩电、4K电视,曲面电视品种越来越多,尺寸越换越大。现在电视的式样越来越美观,功能也越来越强大,频道也多了,节目也丰富了,图像愈加清晰,声音更加明亮,有线宽带“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科技的发展了,家庭买一台电视机就是一种装饰,都抱着手机看电影了。
30年前,雪花重影;30年后,高清逼真。回忆起过去的岁月,感慨万千,在享受今天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过去的艰难岁月。
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滴水里见阳光。电视机这一件小事映射出农村生活的缩影;电视的更新换代,满载着农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在党的富民政策下,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农村生活越来越好,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农村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乡村振兴,建设新农村,农村成了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新农村,新天地,我相信农村的明天更美丽,更辉煌,农村的生活更舒适、更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