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桂平的头像

王桂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8
分享

泥淤缄不住 清泉石上流

济南南部山区有一个名叫“泥淤泉”的小村子。虽然夹在崇山之间,但是历史上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子却从不缺故事。从唐代高僧在此掘井凿泉到革命年代的红色堡垒……这些故事都发生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

泥淤泉的传说在时光中流淌

泥淤泉村四面环山,泥淤泉让这个偏僻的山村远近闻名。泥淤泉,因泉常被泥沙淤塞,曾多次开挖而复涌,故称“泥淤泉”。不过,早前,泥淤泉并不叫这个名字。自明崇祯年间起,一直到清末,历代文献都称泥淤泉为“印度泉”。又称:“印度泉,在梨峪庞家庄。”泥淤泉(印度泉) 在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的泥淤泉村内。以前多次被山洪冲积的泥沙淤塞,经人们掏挖复又成泉,故名。据村中老者介绍,此村历史悠久,早年称印度泉村,后称缄泉庄,再后来才称泥淤泉村。该村皆因泉取名,而泉之名亦屡有更替。泉被淤塞后,缄而不涌,所以才改称“缄泉庄”;当泉挖浚复涌后,又改称“泥淤泉村”。因此,此泉当即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称之“印度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印度泉,在梨峪庞家庄。”县志又载:“阎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锦阳川。”除庞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外,泥淤泉村恰处于梨峪的东侧,其北有阎家河村。

如今,泥淤泉村里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印度泉的来历。据村里老人说,泥淤泉村其实之前叫庞家庄村,村子所在的山谷,在古代叫梨峪。相传唐朝末年,从印度来了九位高僧,他们见这里山清水秀,便住下来讲经传法。随后,此地连续三年大旱,庄稼树木全部枯死,不少村民背井离乡。九位高僧看到这种情景十分难受,决心要挖井拯救这里的百姓。他们日夜挖井,但是屡屡挖出泉水,很快又被泥土淤死,老百姓仍然吃不上水。首先解决水的问题,在没有掘井器具的情况下,他们决定牺牲自己,用头掘井。他们察看好了水源后,九位高僧逐一用头撞地,相继而死。第九位高僧撞地后,果然撞出一股清泉。泊泊泉水流进了农家,庄稼复活了,树木冒出了新芽,外出村民陆续返回故里。但普救众生的九位高僧却永远辞别了人世。村民含泪在泉边掩埋了高僧的尸体,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为纪念九位高僧,在该泉的西北50米处建起了一座庙宇,起名"九圣堂", 至今庙宇的遗迹犹在。

泉池位于街旁,有三眼,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布局。水质甘冽,水势极佳,四季喷涌不已。其东侧之泉为主源,池深10米,底部向北斜下有洞穴,深不可测,传与海底相通,故又俗称“海眼”。现在的泥淤泉,清澈的泉水自泉心喷涌而出,漾起水面一片片涟漪。泉水裹挟着一串串如珍珠般的水泡,流水叮咚,为游人带来夏日独特的凉爽与诗意。泉水涌出后分为两股,一股流向东南,一股流向西北,有时明渠流淌,有时潜入地下。弯弯曲曲流过街巷,流过村民门口,到处可见落差水和小石桥,一派江南水乡景象。村民们用泉水洗衣、做饭、浇灌田园,尽得其便,自称"赛江南"。此泉为2004年新命名的济南72名泉之一。

泥淤泉村有一株高大粗壮的古槐树,胸围2.8米,高30多米,树干洞穴累累,人称"唐槐"。古槐枝干已经枯落,主干顶端却又长出旺盛的新枝。

红色遗迹今犹在

泥淤泉村有着光荣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因为这里地形险峻、易守难攻,1941年至1947年间,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曾在此驻扎活动,为解放济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顺着村中道路往里走不远,就是泥淤泉的泉口,有一株唐槐在旁,守护着这眼古老的泉水。继续往前,可以看到路边竖立着一块“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活动旧址”的牌子,旧址就在旁边的小胡同里。

1945年之后,为适应抗战胜利后的新形势,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政府决定撤销济南工委,在历城县南部山区锦绣川的廒而庄建立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市委由杨一辰、赵笃生、蒋方宇、杜明、衣钦堂等组成,杨一辰任市委书记,赵笃生任市长。市委、市政府主要活动范围包括锦绣川的商家庄,西营的上、下降甘村,柳埠的大会突泉村、泥淤泉村、杜家庄等地。这些村庄身处大山环绕之地,民风淳朴,群众基础牢固,便于市委、市政府机关和人员隐蔽,故成为当时党组织办公及活动的首要选择。

泥淤泉村的这处小院就是当时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活动的最重要场所之一。主要革命活动包括秘密发报、传递消息、联络组织、保护当地群众等。这处院落是一处四合院民居,原为一刘姓大户所建。原先的大门及院落已拆除重建,只有南屋和地道仍保持原有状态。外院的北屋是市委指挥所办公处,东屋是市委秘书办公处。里院的南屋外墙旁有地道两间,院落外边站岗的哨兵一旦发现有敌人进村,就马上通知领导和工作人员进入地道进行隐蔽或者转移。警卫战士日常住在泥淤泉西50米处的“九圣堂”东西厢房里。院落不大,院中还原制作了两个谷仓,加上一株绿树,使整个院落有了旧时的生活气息。院中房屋有北屋、西屋、南屋,三面房屋中都设置了图板、实物等展品,介绍了当时济南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组成情况,以及带领工作人员工作、战斗的情景。另外,屋中还展示有历届济南市委、市政府的沿革图表。展览的内容比较丰富,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等时期的内容。屋内摆设着旧时用的油灯、暖瓶等老物件,使得整个展室显得古朴、厚重,富有历史沧桑感。

乡村振兴焕发生机

泥淤泉村有山有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青山绿水就是这里最大的优势。旅游业的兴起给泥淤泉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越来越多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喜欢上了乡村游,而环境幽静、民风淳朴的泥淤泉村无疑是很多人的选择。来的游客说,“没想到在亲近名泉的同时,我们还了解到这处旧址,在参观中了解了一段革命历史,受到了很好的革命教育,这一趟来得非常值!”

2021年1月,济南市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申请资金,对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活动旧址按文物保护原则进行了修缮和布展,基本复原了当时济南市委、市政府在此办公的场景。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活动旧址现已成为一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教育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处旧址于去年12月31日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该村进一步提升村庄文化氛围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题材上墙油画3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0余盏;新增村内主要道路路口监控探头20处;为市委市政府活动旧址安装2台电视机,并拍摄宣传片配合讲解。该村的油画墙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村内红色革命遗址更是成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自2021年7月建成以来,累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1万余人次,不仅传播了红色文化,更为该村发展旅游产业带来了人气。

现在村子里建起了特色民宿,这里正在成为周边人们度假休闲打卡的目的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