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时候放鞭炮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春节放鞭炮成了奢望,偶尔听到几声鞭炮声,就会丢下手中的东西,跑到窗户前向外张望。小时候,放鞭炮的一幕幕,就会在眼前滑过。
中国人过年放鞭炮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年”的来历上谈起了。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上世纪 60年代末,我出生在南部山区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起鞭炮,放起礼花,辞旧迎新,释放一年的快乐。我当然也不例外,过足了放鞭炮的瘾。回忆起童年放鞭炮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进腊月,农村的大集上就开始有卖鞭炮的了。孩子们都放寒假了,跟着大人去赶集,都停留在了卖鞭炮的地方。过去,每到年集,镇里便专门划出一块空地来,让所有的卖鞭炮的人都集中在那里,统一销售,他们可以拿出一些鞭炮来放,比一比谁的响,嘴里还大声的吆喝着“又响了,又响了” “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咱的爆仗是最响的”……这就吸引人们买他的鞭炮。孩子等着他们放鞭炮,当然不是为了卖,而是抢着捡拾放后落下来没有响的鞭炮。只要每放完一次,一群孩子就会蜂拥而上,挤到了一块,每人都能抢到几个。一上午的时间就会捡到不少的。由于不注意安全,有时会为抢鞭炮打架,有时还出现了炸伤的事故。但是在那时,我们会因为自己捡到的多而高兴。
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们弟兄四个挨肩的成长。那个时候,农村靠种庄稼吃饭,收成也不是很好,父母为了家庭,没有少费气力,为了生活拼命的劳碌着,一年到头付出很多但收获甚微。春节来临,是全家最高兴的事,不管多么的辛苦,勤劳善良的父母都会在新年为我们做新衣服,添置一些年货。男孩子当然最想得到的就是父亲给我们的鞭炮。
年三十的晚上,父亲会把我们四个叫到跟前,笑着说,“来,孩子们,发爆仗喽!”这是家庭最温馨的画面。一般父亲买一挂100头的鞭炮,他小心拆下40头,给我们每人分10个鞭炮,其余的留着年初一早晨发“码子”。我们拿着鞭炮,小心的藏起来,留着年初一向其他小伙伴炫耀。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会起个大早,天不亮就催着母亲下饺子,早早的到别人拜年,最重要的是到别人家捡拾那些没有响的鞭炮。然后再和伙伴们比比谁的鞭炮多,开始轮流放自己的鞭炮。那时放鞭炮是一个个的放,先把鞭炮放到高一点的地方,露出燃烧的芯子,然后划着一根火柴,点着就跑,然后就听到“砰”一声,一个鞭炮的生命就完结了,赢来小伙伴们的一阵阵笑声。那时我特别胆小,只要一点鞭炮, 心里还是有些紧张,手也哆哆嗦嗦划不着火柴,有时候连着划好几根火柴,小伙伴们在起哄,就更害怕了,硬着头皮再点上,只听“呲——”的一声,鞭炮被点燃了,我吓得心跳加速,连忙连忙往回跑。过了几秒,鞭炮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吓得我出了一身汗。不过有了这次经历,我紧张的心情彻底放松了下来,看来放鞭炮也就那么回事啊,根本不用害怕。于是,我“越战越勇”,直到将所有的鞭炮都放完了,才心满意足地清扫“战场”回家了。如果,春节下雪,我们放鞭炮别有一番情趣,堆个雪人,把鞭炮放在雪人的身上,砰的一声,就炸伤了雪人;放在雪地里,把雪崩个坑,引来一阵阵的笑声,那是童年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干什么都开头难,虽然是自己想干的事,也又胆怯,只要努力坚持,都会有好的结果。
当然,我在放鞭炮的时候,出过一次事情,让我一直记忆犹新。有一年,我在邻居家捡到了一个大鞭炮,俗称“雷子”,高兴的向他们炫耀。其中一个年龄大的说:“你不敢在手里拿着放!” “谁不敢?”我就拿在手里点着了,只听发出“嗤嗤”的声响,吓得我赶紧往外扔,可是燃烧的火药把我的新褂子烧糊了一大块。幸亏扔的快,否则我的手就会崩坏的,想起来就害怕。虽然这样,因为烧坏了褂子,母亲骂了我一顿……这件事之后,我再也不敢拿着放鞭炮了。小时候的不懂事,危险的事给人留下很深的教训。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放鞭炮是一种期盼,一种奢望,一种追求,如今生活条件好多了,放鞭炮是一种回忆,一种炫耀,一种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