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乡生活条件不太好,平时吃不了几顿白面、猪肉和蔬菜。只有到了过年,才有比较好的吃的和喝的享受几天。也正因为如此,家家户户都会杀猪、做豆腐、蒸蒸馍,无论是自家产的还是购买,要储存一些菜和肉,俗话就叫“盘年”。谁家的猪肉肥,谁家的菜花样多,谁家的蒸馍吃得时间长,谁家的年就“欢”。
所以,过年前要蒸蒸馍。每到腊月二十八、九,家家厨房上空升起团团炊烟,院子中飘荡着新出笼的蒸馍的味道,整个村庄被香喷喷的蒸馍味笼罩,处处透着浓浓的年味。蒸蒸馍往往需要一天的时间。要提前发好酵子,待蒸馍馍的前一晚上,用酵子和几盆白面,里面加些碱面子,做成面团,放在热炕头,发酵一夜,面团就变得酥软疏松。第二天就可以蒸馍馍了。第二天,全家人起个大早,开始蒸蒸馍了。大姑姑已经挑了三回水,水缸水桶都已盛满水了。二姑姑从麦场里背了三背篓的麦秆准备烧火用,小姑姑点燃灶火,准备烧水。我一会忙着朝锅里舀水,一会儿从背篓里取柴,一会儿帮小姑姑烧火。大家都为年的“欢”而忙碌着。
奶奶忙着揉面,累得满头冒汗。发酵好的面团,经过一遍有一遍的揉压后,变得光滑而有韧劲。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滚成圆棒状,用刀切成一样大的小块,切面朝上,两头向下弯曲,捏在一起,一个生的蒸馍就初步作好了。然后放在蒸巴的笼布上,放入大铁锅,盖上锅盖,大火旺烧即可。大约四十分钟后,揭开锅盖,一蒸巴的咧嘴笑的馒头熟了。捧起来,趁热吃,酥软可口,香味怡人,过年能吃上如此美味的蒸馍,真好。用麦秆烧火蒸出来的馍格外好吃和好看,嚼一口,小麦的清香顿时盈满口腔。爷爷吃蒸馍经验丰富,他一手拿蒸馍,一手掰小块往嘴里放着嚼,小麦的清香越嚼越有味儿。大年初一吃饭时,爷爷会把蒸馍从中间切开,夹着炖肉片一起吃,肉香混着麦香回味无穷,让人见了直流口水。
腊月二十九要蒸上一整天,直蒸到晚上,蒸馍高高的摞满了整整一大圆箩筐。这就是全家人一正月的馍馍,单个吃,下炒菜吃,泡在烩菜里吃,都是百吃不厌。来了亲戚,先请上炕,让他喝就着罐罐茶吃两个馒头,先垫垫肚子,再做饭。走亲戚时,装上一小袋子蒸馍,回来时对方也会装上自家的几个蒸馍作为回礼。通过馍馍相互交流蒸馍的水平和口味,也通过馍馍相互暗示,如今日子好过了,能吃上白面馍馍了,相互为对方的蒸蒸日上的日子高兴。
家乡的蒸馍和我们现在吃的馒头相比,个头小,且都是脸上开了花裂开嘴的。多年没有吃过家乡过年的蒸馍了,但相信家乡人过年蒸蒸馍的习俗没变,也相信蒸馍的味道也还是那样的清香可口。更盼望家乡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整天如蒸馍一样笑魇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