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华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建设、关注、热爱靖边县城什字街的人们!
我的中学时代,靖边县城的什字街,既是一个自然的街区,也是老师教育学生,走好人生十字路口必举的例子,在我的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什字街,靖边县城上世纪七十年代最繁华的街道,也是全县群众最心仪的地方。什字街的建筑一式平房(县城只有中学图书馆和国营旅社二栋二层楼)。那个年代,县城的电由电厂柴油发电机输给,路灯是普通乌丝灯泡,灯光昏黄暗淡。
什字街是县城的地标,多种经营模式的缩影,国营、集体、公私合营、个体私营经济共存,混搭发展。人、机动车、牲畜拉的驾子车骆驿不绝。各类店铺集中,在中学生眼里,琳琅满目。国营百货公司的二个门市部布局在什字街对角,经销当年的所谓“三转一响”大件,还有布料、衣服等贵重物品,偶尔有不要布票的“粘胶布”岀售,消息灵通人士早早的就在门外排起长队。公私合营店铺主营小件日用品,还有糖果、点心。副食公司门市部,常年飘逸着散装白酒和水果糖挥发的气味,也是化学老师讲分子特性时必举的典型特例。
在学生稚嫩的社会生活休验中,什字街最吸引人又使人难受的是几家香味扑鼻的食堂(当时对饭店称谓)。中学生囊中羞涩,家里带的伙食费需精打细算开支,国营食堂岂敢经常光顾,但有二次记忆深刻,一次是父亲外出路过县城,带着我享受三毛钱一碗的肉粉汤,一次是外地工作的叔叔探亲时,请我们几个晚辈学生吃饭。学生们偶尔去集体食堂,买二毛钱一碗的素粉汤改善生活。集体食堂有二家,一家稍大,名为“工农兵”食堂,经营当地特产小吃,学生们多去工农兵食堂喝5分一碗醪糟熟米。一家较小,只有二间平房,4名老年员工经营,没有挂牌,被群众称为“老汉食堂”;食堂经营猪下水,有猪头肉销售,当地人称头为“脑”,故戏称之为“卖脑部”。老汉食堂白天准备,晚上经营。我们早上出操长跑,就会看到什字街一隅的老汉食堂员工点燃打饼的炉火,煤烟笼罩在整个什字街的上空。晚上客人们进入食堂,询问身体发胖的售票老人(当时胖子不多)有什么饭 ,就会听到自豪、戏谑、慢条斯理、千篇一律地回答:没好的,就那猪肉拌面。是的,猪肉拌面条,在那个年代应该是上等的饭菜了。
个体商户不多,有出售瓜子、自配“香蕉水”的小卖部。香蕉水装在大小不同的玻璃杯中,上面盖块自裁的方玻璃,由小至大,价格分别为一分、三分、五分不等。星期天,学生们到什字街,只能买一杯香蕉水和一合(量具)瓜籽,消渴解谗;银匠部只一名师傅,兑换和加工首饰,生意萧条;只有一部脚踏镶牙机、一名老技师的镶牙部,座落在什字街,格外引人注目;县城唯一的照相馆,是什字街的高技术门店,只有一间房子,挂一块布景,摄影师忙着给进进出出的男女老幼顾客照相,独门经营,生意兴隆。也有少量摆地摊商户,出售诸如凉粉、瓜籽、水果、蔬菜等产品。
什字街不远处辟出二爿土地,建有平房、牲口茅棚的骡马店,分别命名为骡马一分店、二分店,方便进城办事的农民和过路的畜力车队食宿。当时,全县只有8辆大卡车,物资主要靠大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和畜力车辆运输。每到傍晚,骡马店里马嘶人唤,炊烟袅袅,一派繁忙热闹景象。
陕北冬天的雪,犹如性格直率的陕北汉子饮酒,甘畅淋漓,洒洒脱脱,一个晩上醒来,大地银装素裹,平添几多诗情画意。当年县城没有环卫工人,县上只能组织各单位员工、学校学生清扫街道积雪,形成传统。分配中学的任务,就是什字街一向街区。每当此时,学生们整着队,扛着扫帚、铁铣,推着驾子车,唱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词歌曲,来到什字街扫雪。尽管雪后的早晨,气温骤降,天寒地冻,但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也有同学诵读着鲁迅先生在《雪》中,对北国雪的描述:“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方,枯草上,就是这样。”
什字街最热闹的时间,要数每年农历的“七月会”(物资交流会)了。四村八乡的农民带着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在什字街叫卖。大女子、小媳妇,身穿一年四季很少穿着的衣服,靓丽进城“赶会”,看一场戏,照一张相,买二尺做鞋用的条绒布,在什字街看看热闹,品尝各乡的土特产,展示着劳动光荣和健康的美丽,尽显那个时代女性的风姿绰约。
重大节日,什字街区是秧歌队表演的重要景点,各路队伍都要经过、表演。我们参军的那年新兵起运,乃正月十六,中学的秧歌队载歌载舞,锣鼓阵阵,唢呐声声,红旗飘飘,把运输新兵的车队送过什字街,送到县城外。车队行驶缓慢,在什字街的路灯处,昔日的同学、队友,从车窗给我塞进笔记本以示纪念,在扉页上写着青涩的祝愿….…带着对家乡的依恋,带着亲人的嘱托,带着父老乡亲的祝福和期望,带着什字街分手的同学、队友的希冀,我走进了军营,走过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开始火热的戎旅生涯。
“和风轻摆抚身过,光阴荏苒快如梭。”四十多年后的一个夜晚,我心如故,又一次来到什字街,回忆走过的人生轨迹,盘点漫漫征途中走过的一个个人生的什字路口,寻觅昔日路灯下一个个同窗的影子。
登上新建的天桥,举目四望,东西南北街道物异人非,一切都变了样子,当年的路灯杆已不复存在,星月灯火,交相辉映,光怪陆离。近观远眺,县城数倍扩大,什字街虽然失去昔日县城中心的光环,但周围高楼拔地而起,栉次鳞比;街道各型车辆亮相,不时拥塞;不远处电视塔、电讯塔高耸,闪烁着信号灯的光芒;数家高档酒店装修考究,风格迥异,十分抢眼;旺铺地段,国有商店的牌子已被私有公司的电子显示屏替代,霓光滚动;小吃街一字排开,各类特色小吃丰富,味香四溢;尤其是人们穿着打扮讲究,衣色款式各异,风度翩翩,人头攒动;偶有微醺者结伴经过,彰显着这座城市群众的生活特点和嗜好。巡视一周,只有当年的副食公司门市部,不知何故而没有拆迁,门面上用水泥制作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字迹,历经风雨,红漆早已褪去,色泽斑驳,但字体依稀可辨。
触景生情 ,睹物思人。什字街今象连昔景 ,牵动着我的思绪,飞驰到了当年的课堂、操场、影院,一个个同学、队友在什字街路灯下充满青春活力的脸庞、影子,在脑海中清晰地活灵活现。耳际响起著名作家柳青《创业史》中:“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