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世华的头像

王世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28
分享

宁夏奇特的地名遗韵

          文/王世华

    宁夏的地名奇特,令人永志难忘,营、山、水、井⋯⋯,这些亲切、情深、祈盼、可人的地名,既是对历史地记忆,对美好生活地追求,也是对后人地激励。

宁夏的"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嘉峪关部队调动到集团军机关工作。我们军部驻陕西宝鸡,所属部队驻扎在陕、甘、宁、青各地。第一次陪郑守增军长去宁夏所属部队调研,途中也兼看沿途的地形。尽管出发前作了必要的功课,但还是被沿途宁夏特有的地名所吸引,思绪也随着路过的地名,进入对地形地貌地研究和历史地回顾之中。

   我们一行过固原古城,首长决定在"三营"大休息和野外午餐。听到在三营休息,我脱口而出,这里是哪个部队的三营?首长看出我对沿途的地形不熟,就利用中午吃干粮的机会给我们讲述了地名的来历,我方知沿途好多地名以营命名。噢,原来"三营"不是现在部队的驻地,而是宋朝守军的营地。

    晚上到部队后,我找到有关资料,补课学习,研究固原历史上驻军营地的来历。

    追溯历史,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宋朝设置镇戎军,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宋仁宗庆历年间在此地爆发宋夏战争,和议后,宋朝设立榷场,与西夏互市。之后,固原地名在交通要道有很多是以驻军兵营的番号命名的,例如:头营,三营,七营等。北宋与西夏的著名战役“好水川战役”就在固原发生。北宋后期,雄踞在河套地区的西夏王朝欲向南扩充势力,蓄谋已久,不断出兵袭扰。康定元年(1040年)6月,西夏军队进攻镇戎军。北宋大将王珪率部出瓦亭击败西夏军队。9月,西夏军队再次进犯三川寨(今镇原县西北六十公里处的交口河川),巡检杨保吉战死。宋庆历元年(1041年)2月,安抚使韩琦巡抚陕西,巡边到高平川,获悉西夏首领李元昊将侵占渭州,逼近怀远城,遂急赴镇戎军,令出兵抵御。又招勇士一万八千余人,命环庆副总管任福为将军,泾原都监桑怿为先锋,朱观、武英、王珪等率领所部随任福抵抗西夏军,在好水川战败。

    光阴不居,时代变迁,物换星移,但宁夏这些印证维护祖国统一而命名的营地地名仍然留存,军人的使命历久弥新,乃至农民犁地而发现的古战场上的箭镞、忠骨,也昭示后人,祖国统一来之不易,须倍加珍惜,永远维护。作为军人的我,昔日下一次部队,不仅调研部队建设状况,熟悉辖区地形地貌,而且也接受了军人光荣使命的传统教育,至今想起,虽然解甲,但仍觉得军人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宁夏的"山"。

   提起宁夏的山,人们很自然想起横亘宁夏西北的贺兰山,对雄耸南部的六盘山多少有些淡忘。也难怪,这是因为,发生在六盘山上的红色故事,不知道何故,悄悄地从学生的课本中更换,也因为穿山遂道地凿通,崎岖山路变坦途,路过的人们减少了实地缅怀历史的机遇。

    我认识六盘山,是从课本上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词开始的,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实地乘车翻越了六盘山。

    我在集团军机关工作期间,每次乘军车去甘肃所属部队,都要翻越六盘山巅,而且,只要是陪同首长随行,带队的首长都要在山顶进行红色传统教育,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诗词,缅怀长征红军和领袖的丰功伟绩。因此,对于红军翻越六盘山的故事耳熟能详,每每忆起,眼前就浮现着,当年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对漫漫险途等闲视之的英雄气概,向陕北根据地,向抗日前线进军,翻越长征中最后一道天险大山的场景,耳边似乎响起毛主席在翻越六盘山巅时写下的,抒发将革命进行到底豪气的千古绝唱词章。

    我们不妨把历史的变焦镜头拉回到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1935年10月初,国民党军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堵击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红军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英勇顽强,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018年10月,我和战友一行再次重走六盘山,在山巅赏读一代伟人气贯长虹的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站在伟人和英雄的红军战士昔日徒步穿越的山峰,仰望长空,蓝天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仍然展翅翱翔,又唤起我辈不登临"长城"关隘绝不是英雄的豪迈之气,仿佛,六盘山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历史启迪人们,今天,明天,乃至今后行进的历史长河中,只要有红军长征精神,就没有翻越不了的"六盘山"高峰险峻!

宁夏的"水"

    天下黄河富宁夏,似乎宁夏都是不缺水的沃庶之地。事实上,宁夏南部山区缺水之情有地名佐证。还是在当年下部队的途中,我真正地领略了当地群众盼水迫切之心情。

   我们乘车从固原往银川前行,喊叫水、苦叫水、一碗泉⋯⋯,路标上与水有关的地名就映入眼帘。孰不知,中国西部的地名,除了什么丰富就起什么地名外,似乎缺少什么也就起什么地名。

    历史上,宁夏南部山区依靠土制水窖夏天收雨水和冬天积雪存水,供人畜饮用,每逢干旱,用水之难不言而喻,先人们就用珍贵之水命名地名。

   2018年10月,我重走宁夏南部山区,发现当今政府多法并举,已经解决了千百年来群众缺少水源的难题。政府斥资改造山区水窖,引导群众改进收水方式,用水泥硬化并扩大水窖地面附近收水面积;黄河沿岸建设扬水工程,抽取黄河之水供给饮用;实行移民政策,将供水困难的山区群众移民搬迁,建起了红寺堡等移民新城镇。山区的土壤也得到了涵养,山也绿了,当地村民祖祖辈辈喊叫、苦叫水的历史在新的时代终结。

宁夏的"井"

    宁夏的井除了水井,还有炭井。到银川乘火车,你就会发现,宁夏不仅有石炭井的地名,而且有专用铁路通往。

   现在已经并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石炭井,地处贺兰山腹地,为银川平原天然之屏障。蒙语称这里为“上迭里口”,意为“产石炭的地方”。后来,前来挖煤的人渐多,称这里为“石炭沟”。1941年,正式命名为石炭井。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石炭井已成为新兴的煤炭工业区,并因出产“太西煤”而享誉国内外。

    太西煤被誉为宁夏的“黑宝”,在国际上被称之为“煤中之王”,与著名的越南鸿基煤齐名,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宁夏和越南有储藏。这种优质无烟煤属珍稀煤种,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等优良品性,是目前国际市场上卖价最高和最抢手的煤种。历史上开矿采煤,是靠人工挖掘深井至煤层,然后采取。随着科技进步,开矿采煤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煤矿称井的历史一去不返。更为叹止的是,宁夏煤炭能源的转化走在全国前列,慢步在宁东化工基地,就会被一座座煤能转化的现代化工厂所震撼。

   石炭井地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宝贵,而且在上世纪中叶,驻军部队还培育出了闻名全国的"贺兰山精神"。

    解放初期,叛变后第二次当土匪的郭栓子,以贺兰山为巢穴祸害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集中8个步兵营、2个骑兵连和3个侦察连,以绝对优势兵力,将郭栓子等在大峰沟内皇城生擒。后来又经过50多次围剿,消灭了贺兰山全部土匪。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全国备战备荒,准备打仗,石炭井成为华北进入西北的战略通道和西北地区的前沿,军事地位骤然提升,一度成为宁夏驻军最多、全国驻军最密集的县区之一。在当时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状态下,部队一进山就投入建山守山的任务之中,条件极其艰苦。由于交通不便,每个连队装备一辆毛驴车,为部队拉水、接人,战士们戏称为“驴吉普”。

   石炭井百里矿区不论是地方还是部队,几乎是男性的世界。为了稳定矿工思想,密切军民关系,部队进山不久就作出了“干部不准在石炭井地区找对象、结婚”的规定。

   在坑道工事建设中,驻军官兵用铁锤和钢钎等简单的工具,每天“挖山不止”,进行国防施工。几代官兵以共和国军人的忠诚和青春的年华,铸成了贺兰山钢铁长城般的屏障,近百名干部战士长眠在这里。如今,部队在石炭井地区国防工事建设中培育出的“贺兰山精神”,仍然在军营弘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忠诚履职尽责,矢志戍边卫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