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世华的头像

王世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08
分享

清明忆二姑

清明忆二姑

王世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二姑是去年秋天殁的。我亲历了陕北的丧葬民俗活动,也引发了合理处理老人养与葬关系的思考。

二姑离世,表弟四喜按风俗习惯“打殃状”,择定入殓、安葬时辰,尔后相告亲朋挚友。葬礼仪式中,有一项程序叫“规矩房头娘舅”。“房头”即本姓氏的长辈或其他成员;“娘舅”即是姑姑娘家的亲戚们。所谓规矩房头娘舅,就是在姑姑的灵前,长子叙述对姑姑生前平时以及生病后的治疗、服侍还有葬礼的标准等事宜;之后,房头娘舅们对亡人和孝子们“评头论足”一番。一般说来,房头娘舅们的评说,重在怀念亡人的人品三德、业绩成就、感人遗念,赞赏子女尽孝美德……也有对不孝之子进行贬责的,谓之“抖亏欠”。还要象征性地对丧葬标准提出看法。目的是缅怀亡者,倡导赡养老人,教育后人,滋养心灵。

这项程序进行得庄严肃穆。房头,娘舅,村邻好友,组织代表,对二姑生前发挥党员作用、社会业绩、敬老爱幼德行,都做了积极评价。二姑小时候上过冬塾,识字达礼,担任过村妇女干部,社会活动能力强,又乐于助人,众人心悦诚服,美言吉语,作为娘家人的我内心钦佩。有位女士观察细微,思维与众不同,提出一个不高不低、不难不易、不煴不燥的希望,让二姑的儿子、女儿、儿媳在二姑的灵前哭一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流泪,是感情使然,激情迸发。有个表弟哭声跌宕,悲情起伏,泪泉趵突。他在外地成家,因疫情等对老人生前赡养时间有限,去世后只身回来送老娘最后一程,行行热泪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悲戚。的确,高龄老人离世,不虞之事,“常回家看看”不只是歌唱而已。

“游食上祭”环节,长号鸣响,唢呐吹奏,一曲陕北民歌《女看娘》,让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无不动容,也使我沉思良久。唱词句句,悲恸煽情的歌词和忧伤、低沉的旋律,其中有悲戚,有怀念,有忏悔,有惋惜,五味杂陈,敲击着孝子的灵魂,拨动着来客的心弦。不少人流下了韵味不同的泪水,其中有怀念、感恩、愧疚、倾诉……也有对各自内心其他伤感的宣泄、苦恼的排遣,传感着冷暖人情。歌声和哭声,给季秋山村的空气添加了些许凄凉、恓惶。我心中云涌波逐。歌声激起参加葬礼的村邻长者回忆,议论着二姑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孝道、孝顺、孝志状况……当今社会,年轻一代四海漂泊,异乡打拼创业,加之生活节奏加快,服侍老人特别是照顾生病的老人困难诸多,老人们的负面议论和担忧亦在情理之中。

在“家祭”与“公祭”结合的仪式上,二姑孙女星星声泪俱下地宣读了祭文,对奶奶一生作了全面的介绍。村民范先生用“菩萨心肠”赞誉二姑,说她生前“谁家有喜事,她去祝贺;谁家有困难,她去帮助;谁家闹矛盾,她去调解。积德行善,‘回首’好,走的时候自己没受罪,子女没受累。”对于一个普通老人如此评价,可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二姑生前进入老年后,也爱讲经历过的故事、期待着的梦想。她身体瘦小,但一生精神状态极佳,底气十足,性格豁达。我听她讲过入冬塾读书的事儿,对人际关系变迁的怅然……讲得最多的还是对晚辈学习、做人、干事、律己的殷切期望。是的,社会发展,信息纷扰,物质丰盈,诱惑频生,须知思想有信仰、头脑有智慧 、律己有定力,心中就会常燃一盏明灯,眼中就能时现正确方向,干事就可倍增无限动力。这大概是无数老人的美好愿望使然。

二姑过日子向来俭省,生前有些积蓄,由儿子四喜掌管。二姑走得突然,未来紧急安排存款处置。四喜向兄弟姐妹们说明了款项去向,但贷款折本责任由谁承担不够明朗。四喜说,老人让他贷出的款要不回本,老人又无遗嘱。所以,他自己承担责任,先垫付本钱,这高姿态使问题得以解决。

对于按风俗习惯逐项进行的葬礼,在年轻人看来有点繁复冗赘,老年人觉得很有必要,也有人认为应该把孝道的秤砣向生前的服侍上移动……民俗之事,约定俗成,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来就难以格式化。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千年积淀,颠扑不破!

二姑下葬入土后,天空几片祥云飘来,相会融合,星星点点的雨丝扑打着送葬人的忧伤颜容,继而雨脚连接天地,连绵的山峦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参加葬礼的一位村民触景生情,脱口说出了当地“若要富,雨洒墓”的谚语。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二姑永远地走了,在黄土地上生,黄土地上长,黄土地上埋。但二姑留下的口碑载道,值得后人学习、铭记、深思、发扬光大。这,不就是清明时节乡愁满满的正能量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