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世华的头像

王世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5
分享

闹春

闹春

王世华

过春节是华夏民族最重大的节日,腊月筹备,除夕团聚,元宵节狂欢,亦称闹春。

古往今来,中国人看重元宵佳节的欢乐气氛,名曰闹春。一个“闹”字,动感十足,寓意深刻,内涵丰富,道明闹春主题的创意,气氛的热烈。

闹春的主题,是依据中华文化的传承、年轮更替、地方习俗特色、时代潮流而确定的,定中有变,变而有据,既遵循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又反映时、地、人的变迁发展。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闹春的习俗全国各地不尽相同,但是主题活动大同小异,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等是闹春的共同内容。

进入腊月,备办年货的同时,也进入闹春准备阶段,家庭掌柜、主妇,碾米、磨面、漏粉、做豆腐、打凉粉、缝衣裳、蒸馍馍、炸油糕、宰猪羊、购物品、清理院舍……久违的锣鼓声,打破一年的寂静,村社、伙场热闹起来了,年轻小伙、靓颜女子,早出晚归,排练社火……正月初一开始,年味随着阵阵乐曲回荡在高原大地上空……春天的序曲,热情地把家乡男女老幼的幸福,牵进“沿、打、踢、舞、转”动感十足的闹春狂欢之中。

沿门子

沿门子,就是秧歌队挨门逐户进行表演,俗称跑场子、跑秧歌、“动响器”(谐音动祥气)。家乡群众习惯把锣、鼓、镲、钹、唢呐,甚至鞭炮等能发出声响的器物,通称为“响器”。民间习俗,春节在院子里动一动“响器”,既可除秽驱邪,又能使新的一年四季吉祥顺意。喜悦的气氛、高兴的心情、热烈地庆贺使然,把节日“闹”得热烈,把日子过得红火,把邻里关系处得融洽,人们高兴一场、热闹一番,在情意绵绵中迎接春天的到来。

正月十五上午,闹春的第一出大戏如期在山庄、伙场等展开。初春暖阳下,山雀呼朋唤友,鼓声,歌声,唢呐声,在村口响起。头扎羊肚子手巾的后生,穿着绣花鞋的女子,组成秧歌队,挨门逐户“跑场子”,把对各家的赞美、对生活的挚爱、对好光景的期盼,用信天游的形式送出。

秧歌队的女演员或持扇子或挽红绸,男演员或挂腰鼓或打花伞。队伍在一名舞艺高超、唱功出众、手持花伞的汉子即“伞头”的领舞下,扭舞唱歌。伞头,是一支秧歌队伍的灵魂,不仅要扭得好、唱得妙,还要编排新颖,有触景作词的本领,即兴演唱。歌声飘荡在沟梁山峁之间,整个村庄沸腾了。

秧歌队每到一家,主人们在大门外点响鞭炮,表达欢迎之意。表演结束,热情的主人会摆上甜甜蜜蜜的糖果,倒下浓浓酽酽的茶水,招待他们。

打花灯

家乡的群众为体现“闹”的特点,称挂红灯为打花灯。

过去,我家乡的灯笼以方形为主,应是取天圆地方之意。灯笼是木匠制作的。每当春节准备灯笼时,生于清朝末年的爷爷,会讲制作灯笼要取材于杏树、桃树木,不能用桑树、榆树木等,讲挂灯笼的常识,祈求平安幸福、人寿年丰。

正月十五黄昏时分,孩子们打着灯笼捷足先登,朝着燃起的火塔、“油亮子”的场地聚集,亮晒着灯笼上的剪纸、对联,抒发内心的快乐与向往。

元宵夜打花灯,民间也称闹花灯、挂灯笼、观宫灯,是狂欢夜不可或缺的重头戏。这一始于西汉、盛于隋唐的习俗,沿袭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新的灯种。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家家户户红灯高挂。夜晚的社火场地,霓光摇曳,不仅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吉祥鸟禽灯等传统灯,科技灯、现代交通工具灯、宇宙飞船灯、火箭兵器灯、现代农业机械灯等悉数高挂,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踢场子

广义上踢场子,也是社火组成部分。一个“踢”字,道出踢场子的劲爆和“闹”的景象。踢场子由独具特色的打腰鼓、舞蹈组成。大场子是在伞头的引领下,全体秧歌队员手舞伞扇、腰系红绸,在开阔之地走扭出各种图形,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小场子是群体表演结束后少数人的节目演出,有道情、眉户、碗碗腔等小戏曲。

踢场子内容丰富,肢体动作源于古典戏曲舞蹈,演变发展逐渐形成现在的风格。男角动作或潇洒俊秀或粗犷敏捷;女角动作或柔美飘逸或雅秀玲珑,表演时情感淳朴、真挚,有触景生情、即兴发挥的特点,所以踢场子动作的神韵以及所展现的变化须“百练成师”。

踢场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讲究的是人多阵势大,内容有莲花盛开、丰收开镰、两军对阵、对踢晒舞等。踢场子需要唢呐助威,展现大气、义气、豪气的特征,具有黄土地人们的情感特质,气势冲天,曲律高亢。

踢场子,是在走、扭、摇、摆、踢的基本律动中,将表演者个体的气、意、神、韵、形融汇糅合于一体的情感表达方式,把只可意会、无法言表的内心情感,外化为肢体动作,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使人们的内心的情结得以舒展,生命得以张扬,心灵得以净化。

舞龙狮

在鼓乐声中,数条龙灯腾飞在广场,互相穿插,舞出精彩的故事。高跷队登场展示技艺,高、稳、快、奇。

随着高跷队而来的,是几对栩栩如生、活泼调皮的狮子,在狮头演员的引导下,时而温驯地抖毛、打滚,时而勇猛地跃身腾飞、蹬跳高桌、滚动彩球;与龙腾、狮舞不同,姑娘腰间的旱船活灵活现,模仿划船过河的各种场景,彩船摇摆,桨姿多变,一边跑一边唱着信天游小调;一对年轻夫妻扮演的“跑驴”妙招频出,过小河、上陡坡、耍赖、发飙,表现惟妙惟肖,引得人们笑声不断。

转九曲

狂欢夜的高潮,是“万盏明灯金光闪,疑似银河落凡间”的转九曲。转九曲得名于“九曲黄河阵”,源于古代军事中的摆兵布阵,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游艺祈福活动:每年元宵节,人们用高粱秆顶上洋芋、萝卜做成的灯碗高灯,或碗中点上麻油灯,横竖各19盏摆成361盏灯组成的正方形九曲城,4个角多加1盏——大城套小城、小城连大城,复杂多变,形似迷宫。寓示着一年365天每天摆一盏灯,明亮吉祥伴人行。

锣鼓唢呐声暂停,伞头一嗓子吼起,秧歌队员和全村的观众一起转九曲,踏着激越的鼓点和唢呐曲,祈盼转出吉祥,转出风调雨顺……“转圆”的一瞬间,众乡亲争先恐后地“抢”拿、端着幸运的灯盏,度过了一年伊始的狂欢夜,怀着余兴,恋恋不舍地返回家中。

正月十六开始,人们忙碌着准备农耕,维护各种农机耕具,拖拉机、播种机、压塑料薄膜机,准备薄膜、滴灌管、种子。村民忙碌之余,迎接二月二龙抬头,开犁播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