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世华的头像

王世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5
分享

闹春

闹春 

王世华

华夏民族最重大的节日当属过大年。腊月筹备,除夕团聚,元宵节狂欢,亦称闹春。

古往今来,华人看重元宵佳节的欢乐气氛,名曰闹春、闹元宵。一个“闹”字,动感十足,寓意深刻,内涵丰富,道明“闹春”主题的创意、气氛的热烈、韵味的悠长。

闹春的主题,是依据中华文化的传承+年轮更替+地方习俗特色+时代潮流而确定的,定中有变,变而有据,既遵循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又反映时、地、人的变迁发展。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闹春的习俗全国各地不尽相同,但是主题活动大同小异,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是闹春的几项共性内容,不同之处在于,各地区依民间习俗,诸如属相、年丰、吉祥、兴旺、和谐、安康等元素结合构成而定。

我家乡陕北的闹春,腊月即展开备办,随着春节临近,逐渐浓厚而热烈。各个家庭成员、社会不同阶层人士,都是闹春的主角。时令进入腊月,备办年货的同时,也进入闹春的准备阶段。碾米、磨面、漏粉、做豆腐、打凉粉、缝衣裳、蒸馍馍、炸油糕、宰猪羊、购物品、清理院舍……久违的锣鼓声,打破一年的寂静,村社、伙场、单位热闹起来了,年轻小伙、靓颜女子,早出晚归,排练社火……人们在忙碌中,聆听着越来越近的春天脚步。

正月初一开始,年味随着阵阵乐曲,回荡在黄土高原大地上空……春天的序曲,热情地把家乡男女老幼的幸福快乐情绪,牵进“沿、打、踢、舞、转”动景十足的华夏文明的“狂欢节”——闹春。

沿门子——

沿“门子”,就是秧歌队挨门逐户进行表演,俗称跑场子、跑秧歌、“动响器”(谐音动祥气)。家乡群众习惯把锣、鼓、镲、钹、唢呐,甚至鞭炮等能发出声响的器物,通称为“响器”。民间习俗,春节在院子里动一动“响器”,既可除秽驱邪,又能使新的一年吉祥顺意。其实是喜悦的气氛、高兴的心情、热烈的庆贺使然,把节日“闹”得热热烈烈,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把邻里关系处得融融洽洽,让家乡儿女高兴一场、热闹一番、昂扬一把,在情意绵绵、暖意融融、春意浓浓中迎接春天的到来。

正月十五上午,闹春的第一出大戏如期在山庄、伙场、石砭、保当等村村落落展开。

初春的暖阳下,山雀争鸣枝头,呼朋唤友,呈现出“几处早莺争暖树”的喜人场景。鼓声、歌声、唢呐声,如期在村口响起。头扎羊肚子手巾的后生、脚穿绣花鞋的女子,组成秧歌队,挨家逐户“沿门子”,“伞头”把对各家的赞美、对生活的挚爱、对好光景期盼的心愿,用信天游的歌声送出,博得主人心花怒放,连连称赞,频频致谢。

陕北、晋西北闹社火,以伞头秧歌为主。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中的一支。因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领舞并演唱者,称为“伞头”。我家乡的秧歌队,女演员或持扇子、或挽红绸,男演员或挂腰鼓、或打花伞。队伍在一名舞艺高超、唱功出众、头脑灵活、性格朗泼、相貌堂堂,手持大花伞的汉子,即“伞头”的引领下,扭舞唱歌。伞头,是一支秧歌队伍的灵魂,不仅要扭得好、唱得妙,还要编排新颖,有触景作词的本领,根据家家户户的特点,即兴演唱。唱词句式押韵、内容吉祥、正能量满满。诸如:“正月里来正月正,锣鼓唢呐鞭炮声/五彩缤纷人欢腾,扭起个秧歌迎新春/黄土地上刮春风,陕北秧歌闹了个红/村村落落人潮动,就像巨龙在云里腾;一圪堵堵葱来一圪堵堵蒜,一圪堵堵婆姨一圪堵堵汉/一圪堵堵秧歌满村转,一圪堵堵娃娃撵上看/你好好扭来你好好擞,抖擞起精神有人爱,有人爱;进了院子仔细看,观见妹妹门口上站/红格丹丹口唇刚吃罢饭,毛格闪闪眼眼把哥看;天台地台山阳台,娃娃抱在我打伞的怀/抱上娃娃转三转,一年四季不生患/瑶池歌舞落人间,火树银花不夜天/九曲黄河十八道弯,风调雨顺是丰年;脱贫致富政策好,人到八十不显老/乡村振兴路对头,汽车开到家门口/精神文明守法律,家家户户人幸福”等祥歌吉词,在主家人的笑颜中,飘逸在院院落落、梁梁峁峁、沟沟岔岔,整个村庄沸腾了……

如果不同村,沿门子的两支秧歌队转户途中相遇,双方对扭一阵后,进入伞头对唱亮相阶段,两支队伍的伞头比劲强烈,闹意倍增,唯恐落后。跟随看社火的群众呐喊助阵,两名伞头各显身手,用歌声挑战对方,增添闹的氛围……不过挑应战几阵后,歌声唱和,互祝新年,共祈吉祥,之后带着各自的队伍继续沿门子。

过去先谒庙拜神,再沿门拜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鲁艺“双拥”秧歌兴起,沿门子闹秧歌,先给军、工、烈属拜年慰问,之后逐家表演。每到一户,视主人院落场地状况,确定表演规模和内容。场地宽阔,伞头就引导扭“大场子”,还要安排扳水船、骑竹马、推小车、跑毛驴等杂耍。场地狭小,就只扭“小场子”,二人场子、三人场子、四人场子、六人场子、八人场子选择“踢打”。

秧歌队每到一家,主人们在大门外点响鞭炮,表达欢迎之情。表演结束,热情的主人还会端上热腾腾的米酒,摆上甜甜蜜蜜的糖果,倒下浓浓酽酽的黑茶,招待秧歌队员。

明月高朗的十五狂欢夜,之所以称之为“狂”,是打破了往日的一些忌禁,男、女,老、幼齐上阵,体现出“闹”的气氛,尽情迸放着积压了一年的豪情喜气。这一天,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之一,未婚的俊男靓女,趁着赏花灯良宵,为自己物色心仪对象。民间传说,点亮花灯祖先在天上能看到后人们的祭祀和感恩情愫。鼓乐喧天,鞭炮声声,挂红灯、扭秧歌、跑花驴、扳水船、转九曲、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百戏”依次展开,红红火火,闹意波潮一浪高过一浪。

打花灯——

家乡的群众为体现“闹”的特点,俗称“挂红灯”为“打花灯”。

过去,我家乡的灯笼以方形为主,应是取“天圆地方”之意。灯笼是木料制作的。每当春节准备灯笼时,生于清朝末年的爷爷,就会讲一些制作灯笼要取材杏树、桃树木,不能用桑树、榆树木等忌讳,还有挂灯笼的常识。

方形灯笼上口开放,装一有挂钩的横梁,底部用木板封闭,留有放置灯盏的位置,四面糊上麻纸,贴上红色剪纸,或书写“明灯高悬”题字,四柱八面贴上四对吉祥小对联,上下横梁贴上彩纸剪成的装饰花穗。

正月十五黄昏时分,急不可耐的孩子们打着灯笼,朝着燃起的火塔、油“亮子”的场地聚集,向小朋友亮晒着灯笼上的剪纸、对联,昭然内心的快乐与向往。

元宵夜打花灯,民间也称闹花灯、挂灯笼、观宫灯,是狂欢夜不可或缺的重头戏。这一始于西汉、盛于隋唐的习俗,沿袭至今,不仅长盛不衰,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了新的灯种。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是夜的社火场地,灯型多样,霓光摇曳,灯火璀璨,不仅保持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吉祥鸟禽灯等传统灯,而且有科技灯、现代交通工具灯、宇宙飞船灯、火箭兵器灯、现代农业机械灯等等悉数高挂、耸立,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踢场子——

广义上的踢场子,也是社火的组成部分,但其独具魅力,独立成场。踢场子,一个“踢”字,道出了场子的劲爆和“闹”的景象。踢场子由独具特色的打腰鼓、群众性舞蹈组成,属于陕北秧歌的精髓。陕北秧歌分为大场子、小场子。大场子是在伞头的引领下,全体秧歌队员手舞伞扇、腰系红绸,在开阔之地走扭出各种图形,以祭祀天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小场子是群体表演结束后少数人的节目演出,有道情、眉户、碗碗腔等小戏曲。

踢场子内容丰富。对踢,表现的是旧时代夫妻取笑逗趣、嬉戏玩乐。踢场子的肢体动作源于古典戏曲舞蹈,而又演变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男角动作潇洒俊秀、质朴明快,或粗犷敏捷、奔放刚健;女角动作柔美飘逸、细腻传情,或雅秀玲珑、婀娜娇媚,表演时情感纯朴、真挚、热烈、自然,有触景生情、即兴发挥的特点,所以“踢场子”动作的神韵,以及因时空人物而异,所展现的神奇变化,须从小心思身练,百练成师。

踢场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讲究的是人多阵势大,内容有莲花盛开、丰收开镰、两军对阵、对踢晒舞等。

踢场子需要唢呐助阵。陕北唢呐曲牌,激越高亢,反映出当地人大气、义气、豪气的气质特征,具有黄土高原上人们情感宣示、精神栖息的特质,与踢场子基调风格吻合,互相助力,气势冲天,效果非凡。

踢场子,是在走、扭、摇、摆、踢的基本律动中,将表演者个体的气、意、神、韵、形,融汇糅合于一体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把人的精气神中那种只可意会、无法言表的内心情感,外化为肢体动作,具象立体地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摄人魂魄,迷人心窍,韵味遗香,过瘾解渴,使人们的内心“情结”得以舒展,生命得以张扬,心灵得以净化,灵魂得以慰藉,精神得以愉悦。

舞龙狮——

在阵阵鼓乐声中,数条龙灯腾飞在闹春广场,互相穿插,舞出精彩的故事,蹈出生动的场面,把龙的吉祥带给乡亲;在观众的笑语嫣然中,高跷队登场高、稳、快、奇的技艺引得观众不断拍手喝彩;随着高跷队而来的,是几对栩栩如生、活泼调皮的狮子,在“狮头”演员的引导下,时而温驯地抖毛、打滚,时而勇猛地跃身腾飞、蹬跳高桌、滚动彩球;与龙腾、狮舞不同,旱船柔情蜜意地舞来,姑娘腰间的旱船,活灵活现,模仿划船过河的各种场景,彩船摇摆,桨姿多变,一面跑,一面唱着信天游小调,一名“乘客”男演员混搭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乐观众;一对年轻夫妻扮演的跑驴妙招频出,乐趣横生,过小河、上陡坡、耍赖,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乡亲们笑声迭起……

转九曲——

狂欢夜的高潮,是必不可少的“万盏明灯金光闪,疑似银河落凡间”的转九曲。转九曲得名于“九曲黄河阵”,源于古代军事中的摆兵布阵,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游艺祈福活动。每年元宵节,人们用高粱秆顶上洋芋、萝卜做成的灯碗高灯,或碗中点上麻油灯,横竖各十九盏摆成361盏正方形九曲城,四个角多加一盏——大城套小城,小城连大城,复杂多变,形似迷宫。寓示着一年365天,一天摆一盏灯,明亮吉祥伴人行。

锣鼓唢呐声暂停,伞头一嗓子吼起:“灯山银光千万层,照亮乾坤一片红/锣鼓唢呐齐奏鸣,秧歌队喜开九曲门/九曲城里十八弯,男女老少把灯观/观了花灯把病散,年年月月保平安……”秧歌队员和全村的观众一起上阵转九曲,踏着激越奋进的鼓点和唢呐曲,释放着心中的梦想,祈求着未来的幸福,祈盼着转出快乐,转出吉祥,转出风调雨顺,转出六畜兴旺,转出邻里和睦,转出子孙满堂……转圆的一瞬间,众乡亲争先恐后地“抢”拿、端着幸运的灯盏,在宋人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景中,度过了一年伊始的狂欢夜,怀着余兴,兴高采烈、恋恋不舍,领着邀请派给的秧歌队员,返回各家,招待秧歌队员吃夜饭,品酒喝茶,叙旧话新,拉家长里短。

随后,手机刷屏,朋友圈提示音频起,展示交流本村、邻近村的秧歌表演盛况……人们议论着狂欢夜的盛景、村中的民风、招待的盛情、茶饭的美味……

正月十六开始,人们便开始忙碌着准备农耕,过去维修晾晒耧、犁、铧、耙,喂壮牛、马、骡。现时代维护各种机耕具,拖拉机、播种机、压塑料薄膜机,薄膜、滴灌管、种子。商家趁正月的集会时机,介绍展销产品。村民忙碌之余,翻看着抖音、快手、美篇,回味美好的狂欢夜景,迎接“二月二”龙抬头,开犁播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