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受庆的头像

王受庆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7/22
分享

采访


      王受庆

 

 

早饭后,村主任杨勇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村委会。

刚推开大门,办公室里的电话骤然响起。他赶忙走到电话机旁,拿起电话。

“您好!这里是南坑村委会,请问您找哪位?”

“您好!是杨主任吧?我是镇府办公室的小叶啊。”

“叶主任啊,这么早给我们打电话,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吩咐?”

“是这样的,昨晚我们接到电话通知,说是明天市电视台的记者要来你们村采访王光明同志,麻烦你转告他,让他做好采访准备。同时,希望你到时能够协助一下采访工作。”叶主任用本地话跟杨勇传达着。

“好的!我马上去落实。请问,你还有其他的吩咐吗?”

“没别的事了,我们明天见!”

电话挂断。杨勇主任转身拿起挂在墙上的太阳帽,准备去往住在村东头的王光明家,然后再去后山看看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

刚迈开大步,杨勇忽然又停了下来。他轻轻地拍了拍脑门,自言自语道:“是采访村东头的王光明呢?还是采访村西头的黄光明呢?”

原来,刚才在通电话的时候,叶主任说的是本地的客家话,“王”与“黄”的读音原本差异很大,但在南坑村及其周边村镇,“王”与“黄”是同一种读音。可偏偏在南坑村不仅有姓王的,也有姓黄的,更为奇巧的是,村东头的王光明是南坑村的名人,村西头的黄光明也是村里的名人。

王光明的出名,缘于他的一些出乎大家意外的举动。

1975年,县氮肥厂建成投产,需要在全县范围内招收大量的工人,当时的南坑大队分到了一个名额。这个名额该给谁呢?为慎重起见,其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黄善仕决定召开支部大会集体推荐。

推荐的结果几乎是一边倒,全家一致认为,这个招工指标非王光明莫属。理由是:王光明是全大队少有的高中毕业生,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子弟,还是大队的政治辅导员。

结果出来后,大队书记立即将招工表送到王光明的家中。可让大队书记无法理解的是,王光明并没有将招工表收下。他以十分诚恳的口吻跟大队书记说:“杨展望懂机械维修,他更适合到氮肥厂当工人,这个招工名额给他吧。”

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跳出“农门”,可是村民们梦寐以求的大好事,王光明怎么会傻到将这等好事拱手让给外姓人呢?他的族内人大为光火。

 “我看你是蠢到头了!简直就是大番薯一条!”他的叔公王添才用手指着王光明的脑门骂道。

 “大番薯”是骂人的词,是蠢得不能再蠢的意思。

王光明听到叔公骂人的话,非但没有与叔公对骂,反而笑嘻嘻地说:“大番薯好啊,最起码可以给人充饥解饿。我愿意做这样的大番薯。”

从此后,王光明有了他的第一个绰号“大番薯”。

招工指标最终给了杨展望,而王光明则留在了南坑。改革开放之前,他和所有农村青年一样耕田犁地,播种收割。

但他又和别的农村青年不一样。劳动之余,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看报,了解时事,思考农村的发展方向,努力钻研果树栽培技术。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王光明承包了后山,搞起了养殖业。三年后,靠发展养殖业的他成为了全县的致富典型。

富裕起来的王光明依旧穿着朴素,不抽烟、不喝酒、不乱花一分钱。村里人都建起新房了,他依旧住在祖辈留下来的老宅子里。他的惜财,让村里人无法理解。于是,村里的一些好事者给他起了又一个绰号“吝啬鬼”。

王光明似乎并不介意好事者给他起什么绰号。他依旧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说着自己认为该说的话。

向来争强好胜的王添才可咽不下这口气。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王添才将王光明臭骂了一顿。

“你也是有文化、有头脑的人,你怎么会那么没用呢!起初,大家叫你‘大番薯’,你没有意见,认了。现在,别人给你取个外号‘吝啬鬼’,你也认了!你以为这些外号是光荣的吗?一个个都是侮辱人格的!说白了,就是给你头上扣屎盆子的事!你无所谓,我们王家有所谓!因为你,我们王家的脸面都给你丢尽了!”

王光明对王添才的怒骂表现得十分冷静。他从房间里掏出一包用来打交道的“芙蓉王”香烟递给王添才,恭恭敬敬地帮他点上,笑嘻嘻说道:

“叔公,记得小时候您一直教导我,要爱惜一粥一饭,一丝一缕,现在,我只是不花不该花的钱,那是按照您的教导做人做事啊,您怎么就看不惯了呢?他们说我是‘吝啬鬼’,那是他们的事,我们何必计较呢?”

王添才听了王光明的回答,气呼呼地吼道:“你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难道就听不见别人是怎么说你的吗?”

“别人怎么说,我无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王光明十分坦然地回答。

从此后,“吝啬鬼”、“大番薯”成了王光明的代名词,村里的一些人甚至忘记了王光明的大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往城里转移,王光明却依旧守着他的养殖场,每天早出晚归,清欢寡欲,吃自己地里打出来的粮食蔬果。

“王光明啊王光明,大家叫你‘大番薯’真的是没有冤枉你,比你差的人都在外面赚了大钱,当起了老板,在城里住着洋楼,开着豪车,天天佳肴美酒,而你依旧守着后山,你难道不觉得憋屈吗?”好友调侃道。

面对好友的调侃,王光明笑了笑。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一些人可能适合搞贸易,一些人可能适合办厂搞实业,而我只适合在农村搞养殖。”

王光明似乎天生就是搞养殖的料。起初,他在后山种柑橘,养鸡养猪,后来,他将柑橘树砍掉,改种金线莲等名贵药材,想不到还大获成功。

时间就这样一年年过去,转眼来到了1995年的春节。大年初二,改选后的南坑村两委班子召开外出乡贤和全体村民代表座谈会。会上,大家一致倡议,集资改善南坑小学的办学条件。听到大家的倡议,王光明站了起来,慢慢悠悠地说道:“改善南坑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王光明表示完全赞同,并愿意捐款十万元。”

十万元,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可以在县城买两套房子啊!王光明的话一出,在场的人无不愕然。随后,便是小声的议论、猜疑、取笑、挖苦,各种声音充斥着并不宽敞的会议室。

 “我王光明什么时候讲过大话、假话?我的捐款随时都可以兑现。”

“此话当真?”刚刚当选的村主任杨勇反问道。

“绝不食言!”王光明十分肯定地回答,声音不大,却震得全体人员惊诧不已。

在王光明的带领下,座谈会变成了捐款活动,并大获成功。

此后的十多年里,王光明累计为村里的公益事业捐款近百万元,办学、造桥、铺路、兴修水利,他样样带头捐款。此外,谁家有困难了,只要跟王光明说一声,王光明一定会出手相帮。因为这个原因,村里人又给王光明取了一个绰号“菩萨明”。

王光明是村里的名人,村西头的黄光明同样也是名人。

黄光明是南坑村的新贵。小时候,他家里很穷,也很调皮。初中没毕业,就跟随他的堂叔到外面打工。精彩而又无奈的五年打工生活,让曾经生涩、懵懂的少年变成了圆滑、世故的青年。凭着活络的头脑和伟岸的身躯,黄光明最终俘获了公司老板女儿的芳心。与老板的女儿相恋两年后,黄光明成为了公司老板的乘龙快婿。

脑筋活络、工于心计的黄光明在岳父的扶持下,迅速占领了本地的房地产市场,身价一路飙升,很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翁。

富裕起来的黄光明不仅在城里购买了豪宅,还在村里建起了别墅。别墅占地面积好几亩,里面设施齐全,陈设奢华。每到节日,他都会邀上一帮朋友,在别墅里海喝胡吃,直到鸡叫三更。他几乎不跟村里的人往来,在平时也很少在别墅里居住。可不知什么原因,近段时间来,他回来的次数特别多,每次回来都会住上好几个晚上,每天来到别墅里的人总是很多。于是,村里有人就说,新规划建设的高铁将经过南坑村,并将在南坑村设站,黄光明这段时间经常回到村子里,就是瞄准高铁在南坑村设站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准备在南坑村开发房地产。究竟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村里人谁都说不明白,但至少大家已经感受到了黄光明对村民们态度的改变。

王光明是名人,黄光明也是名人。可王光明的出名只在南坑村,而黄光明却影响到全县,甚至周边的其他地区。杨勇想,这一次电视台前来采访,应该就是黄光明吧?这样想着,有事在身的杨勇立即改变方向,加快脚步,朝村西头走去。

南坑村不大,从村委会走到村西头也就一两根烟的功夫。

黄光明今天起得特别早,此时,他正站在别墅的大门口,似乎在等着什么人上门。看到杨勇走来,他笑容满面地迎了上去。

“杨主任,您好!我正想去拜访您,想不到您却来了,稀客!稀客啊!来,快快请进!”黄光明一边说话,一边做着请进的手势。

黄光明的举止让杨勇深感诧异,在杨勇的印象中,黄光明的词典里似乎从来就没有“谦卑”二字。可今天,他是怎么啦?杨勇的脑海中被许多个问号占据着。

“黄老板,我今天有事,就不进去叨扰你了。刚才,我接到镇府办公室叶主任的电话,说是明天市电视台的记者要来采访……”杨勇欲言又止。

“哎吆,车台长也太那个了,我都跟他说了,做人应该低调,低调,根本用不着过多地宣传,可他怎么还是要派记者过来呢?”听到“采访”二字,黄光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赶忙说道。

“既然你都知道了,那我该回去忙活了。”杨勇转身离开了黄光明的别墅。

“杨主任,等采访结束了,我马上去拜访您!慢走!”

离开黄光明的别墅,走在去往水利工程建设工地的路上,杨勇始终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他掏出手机,拨通了叶主任的电话。

“叶主任,我们村里有两个人都叫‘光明’,一个与王羲之同姓,一个与黄庭坚同姓,他们都是我们村的名人。请问,明天要采访哪一个?”

“我当然知道你们村有两个‘光明’。我现在问问您,是一心为村里的老百姓着想、心中有大爱的人更值得颂扬呢?还是心中只有自己、眼中只有金钱的人更值得颂扬呢?”叶主任将问题又抛给了杨勇。

“当然是心中有大爱的王光明了!”杨勇特意用标准的普通话说着王光明的名字。

“杨主任不愧是党培养了多年的好干部!杨主任,还有什么问题吗?”

“没了。”

挂断电话,杨勇哼唱着客家山歌大踏步朝村东头走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