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韬的头像

王韬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1/13
分享

多彩贵州 快乐“黔”行

进入七月,阴雨绵绵,断断续续,愁人得很。天气像个好哭的娃娃,怎么哄都不管用,任性得不得了。无奈之下,把早已计划的贵州之行往返车票一股脑全退了。眼见心心念念领略贵州美景的愿望泡汤了,心里有一万个不甘心。仅隔一日,纳入24小时监控的贵州天气预报出现见好趋势,于是兴头再起,再次预订车票,铁了心地要往贵州行走一趟。接下来几天,紧锣密鼓地做好出行准备和游玩攻略,在网上订了一个自由行的团,把想去的主要景点都囊括其中。

近几年,多数时候出行,都是与朋友相约自驾游的,只是几个朋友都到过贵州,甚至跑了几趟,也就不好再约。介于路程长,自驾游只能我一人驾车,比较疲劳,出游的体验感也不会好,所以就选择乘车直达贵阳,在当地组一个自由行团队游玩,费用合适,人也舒适,旅行体验感一定不差。

办好公休假手续,说走就走。

(1)说走就走去贵州

火车晚点。候车大厅内引起了短暂的骚动和怨言,稍后就恢复了平静。

旅途中疲倦的人们以各种姿势,躺卧在方寸座椅上,隔一会儿伸伸腿、摇摇胳膊,又换一个姿势,同时半睁一下双眼,瞄一眼脚边的行李箱和周围情况,然后闭上眼睛继续眯着。看似睡了,其实周边情况尽在双耳拿捏,稍有风吹草动就睁开眼睛。

“开往重庆的T9次列车开始检票,请各位旅客在3号检票口检票上车……”播音室播出检票通知,玩手机的、睡觉的、唠嗑的、吃东西的、哄娃的……旅客纷纷开始收拾行李,从各个方向汇集到检票口前,排出长长的两列队伍,有序检票走向月台。

列车上,卧铺车厢过道挤满了人,刚刚到站上车的旅客正在寻找座位,显得更加拥挤。找到座位坐定,了解到先前过道的人是在排队等着给手机充电。这种老列车车厢,充电电源也只是卧铺车厢有几个,硬座车厢根本就没有,长途乘车手机电池续航是个大问题。需求大于供给,大伙儿自觉主动排队依次充电,氛围比较融洽。

联程车票,需在重庆转乘。重庆不愧为中国四大火炉排行榜前列,重庆西站的候车厅高大宽敞,却异常闷热。或许是转乘时上上下下走路,身体走热了,偌大的候车厅周边密集的风口似乎不起一点作用。待静下来,温度趋于正常,也就不感觉很热,偶尔起身走近通风口吹吹,改改凉,一个多小时的候车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再次登车,是重庆发往贵阳的城际铁路动车组,宽敞干净,每座都配有电源,着实方便。一路上,贵阳承接自由行的旅行社导游不时联系沟通,确定我们的车次和时间,以确保能按时接站入住酒店,服务还是很周到的。准点到达贵阳北,一位女司机开着一辆比亚迪电车来接站,直接送到酒店办理入住。

放下行李,已是即将十一点。我们按照司机指的路线,出酒店右转两百多米,便是一个商业圈。快捷酒店一家接着一家,高层一至三楼基本是餐饮或超市门店,楼宇之间的公共空间、空地摆满大大小小的烧烤排档。我们寻了一家门面大、客人多的店坐下,只有两人,只能吃点烧烤了,没点主打的钢锅牛肉,那一大锅的分量,是肯定吃不完的,免得浪费。烧烤就点了几种牛肉、羊肉、小肠、肥肠、鸡胗、鸡爪等等烤串,特别是豆干卷香菜烤出来味道真是太灿了。点上两瓶常温的瀑布+冰爽啤酒,是询问服务员后,特地选的本地啤酒,口感还不错,喝起来的确冰爽,但口劲不大,给媳妇倒了半杯,其余的全部包圆了,就是有些胀肚子。

在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云贵高原上,农历六月十八的夜色里,抬头便是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出的万里碧空,点缀着几团白云,或手牵手连成一线,或独自闲逛,形态各异,仪态万千,这诗意的胜景真是魅力无限。好想吹着清凉的轻风,在月光下散散步,慢慢品味那份浪漫,或许还能挤出几句打油诗来。奈何明天还要早起开始游览的行程,不如拍上几幅照片,留下这美丽的夜景,时不时拿出来回味。

(2)自然奇观黄果树瀑布

行程安排得很紧凑,前夜有些兴奋,一日的奔波,未减兴致,仍然坚持写下了当天的出行见闻录。落笔已是凌晨一点多,草草选了几幅照片,分享朋友圈,放下手机安然入眠。

一觉醒来,时间来到五点四十,睡了四个多小时,起床上个厕所,六点的闹钟响起。按照行程,六点半早餐,七点十分集合出发,首站黄果树瀑布景区。

点名人齐以后出发,车行沪昆高速。导游是位很有亲和力的小姑娘,与我同为天下第一姓,沿途很细心地为大家嘱咐注意事项和游览时间,遇上路边景观也不时提醒大家远眺观赏。

走进黄果树瀑布景区门前广场,已是人山人海,像是下饺子似的。导游买票期间,抓紧时间在广场转转,拍拍照。买票等待时间挺长,闲下来就凑到售票窗口看导游小王排队的情况,无意中看到景区免门票优惠目录中省级摄影家名列其中,遂告诉导游并拿出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证和身份证,顺利办理出优惠票,小省一笔百十元费用。

团队正式检票进入景区已是烈日当空,晒得人热汗直冒。导游把游览行程稍作调整,首站先去最远的天星桥景区。这是位于黄果树瀑布景区下游的景点,由天然盆景区、天星洞景区和水上石林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数生步、天星洞、美女榕、冒水潭等。天星桥景区融汇了喀斯特地貌的精华,集山、水、林、洞、根、滕、石、瀑为一体。

天然盆景区长约800米,位于500米长伏流表面和河岸西侧。有大大小小的天然山石及水石盆景。一条三千米的石板小道,穿行于石壁、石壕、石缝之中,逶迤于盆景之上。天星盆景区还有美女榕、仙山群掌、歪梳石、熊猫抱竹、雄鹰展翅等形态的天然景观。

数生步,是进入天星桥的第一个景点,这里水上有石、石中有水,石上又长树,水中有盛开的莲花,脚下的石头散落在水中,形成了365块跳石,正好暗合了一年的周期,它蕴含了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日,每个跳石上都刻有日期,我们按照导游的讲解提示,数到自己的生日,拍照片留念。这里也因此得名“数生步”,又名“莲花踏步”。

侧身岩是“大肚难过”的一处关口。据说,十世班禅大师那么胖,80年代他游天星景区时施展“收腹”奇功,轻松过了“大肚难过”之关;1997年刚果国民议会议长安德烈•米隆戈到此游览,也以“大肚”侧身,过了这个关口。

美女榕是景区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根抱石的自然景观,这块岩石犹如一个雕塑家,它用坚硬的身体不断地控制和雕塑这株榕树根的生长,迫使它严格地按照人体曲线变化发展,粗细得体,丰满均匀,最后生成了一个如同美女的身姿。站在美女榕树下,导游问我在榕树盘根交错、婀娜多姿的形态中藏有几位美女?我说七位,其实我是瞎编的,想天上有七仙女天河浣衣,人间美女榕定有七位美女石林嬉戏。导游却说看到两三位美女算是正常,若超过五位就是渣男。我笑着说,能看出来多少美女全凭想象力,像我们的年龄想象力基本退化了,若是小孩子,可能会看出来十位八位的,也未尝不可能。导游笑着答道,确实有道理。

天星湖与高老庄是庄在湖里,湖在庄中,庄湖合一的存在,静静的湖水倒映着几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曲径回廊的仿古建筑,颇具诗情画意。四周景色跟天然盆景有些不同,来到这,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里是电视剧《西游记》的“高老庄”猪八戒背媳妇拍摄点。

“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飞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4月23日,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散文家徐霞客经黄果树瀑布入滇,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了考察和记录,在他所见的瀑布中,“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三百八十多年前的这位顶流旅游博主,以其精彩优美的描述和丰富的旅行经历作为背书,其后黄果树瀑布便声名鹊起,经过历代名人墨客的游历、作诗撰文、传播赞颂,成为知名景点。让多少人对黄果树瀑布心怀向往,梦想有一天能目睹壮美的尊容。

午餐后,便去看最震撼的风景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即黄果树大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亦名“黄葛墅”瀑布或“黄葛树”瀑布,贵州民间自古以来就流传有黄果树瀑布的神话故事,黄果树瀑布的名称就来自这个神话故事中结“黄果”的树。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点型瀑布。越走近瀑布,山谷中弥漫的水汽越重,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一道彩虹,煞是好看。整个山谷被水汽裹着,行走其间的游人皮肤和衣衫不知不觉被悄然浸湿。

水帘洞因水量太大而关闭,不能前往观赏。陡坡塘大瀑布就是当日游览的最后一站,其位于黄果树瀑布上游1公里处,因其每当洪水到来之前,瀑布都要发出“轰隆,轰隆”的吼声,因此又叫“吼瀑”。

连日晴天,陡坡塘处于平水时,白水河流量不大,水流清澈,让陡坡塘瀑布显得十分清秀妩媚。瀑布水层沿着和缓的瀑面,均匀地撒开,在一鳞鳞的钙华滩面上轻盈地舞动,如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的面纱,又如一面面张开的素绢扇面,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故有人戏称为“新娘面纱”。陡坡塘瀑下有着很宽阔平坦的滩面,滩面上遍布数十个大小不同的小碧潭,碧潭浅者只有数十厘米,深者可达数米,很有特色。

拖着一双疲惫的双脚,踏着即将落下的夕阳,圆满结束了一天的行程。两个小时行程到达清镇市,入住酒店。

在酒店旁的街边觅食,品尝到了一道特色美食——烙锅,类似于铁板烧,烹饪器具生铁铸造,形状像砂锅的锅盖,却扁平宽阔,四周有卷起的边沿,向中间逐渐隆起形成坡面,水油在重力作用下会自动流向四周边沿,圆锅正中心留有一个碗大的独立孔窝,也有边沿,用以放置蘸水碗碟。烹饪时以菜籽油润锅,将自选荤素菜品铺在锅中,小气炉置锅底加热慢慢煎烤,成熟后以蘸水或椒盐干碟蘸料调味,一道美食即成。这蘸水是酸辣复合型味道,有则耳根、小米辣、香菜、黄豆酱、姜蒜末与自己调配的酱醋汤汁混合,盛于碗中放在烙锅正中,就可以开吃了。

在贵州,蘸水可以说是贵州饮食的灵魂,万物皆可蘸水,给贵州人一碗蘸水,就可以吃下全世界。贵州美食出名,主要是贵州人在“吃”上特别讲究味觉和口感.黔味独成体系,主要体现在酸辣上,酸有酸的突出,辣有辣的讲究,除了酸辣之外,蘸水就是贵州美食王冠上的明珠,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蘸水也就是各种美食中用的“蘸碟”,有汤料的,也有干料的,很多美食是不能离了“蘸水”的。

在贵州人眼里,各种美食所用的“蘸水”花样繁多,讲究也不少,不是简单的辣椒加酱油就可以称其为“蘸水”了。哪种美食配哪样的“蘸水”,绝对不能张冠李戴。因为在贵州,品美食实际上也就是品尝“蘸水”,所以不能随随便便配用“蘸水”,否则再好的食物都不能称其为美食了。

美美地饱餐一顿,几杯啤酒下肚,一身的困倦便缓和了许多。晚上好好休息,明日将登上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梵净山,去探寻古老而神秘的佛都世界。

(3)千年佛界梵净山

无论从奇特地貌的自然景观,还是2000多年佛教历史文化底蕴,梵净山绝对是多彩贵州一张靓丽的文旅名片。所以,是所有到贵州旅行必须打卡之地。

据说,梵净山的天气终年多数是阴雨和浓雾,让许多登山朝圣者未能一睹真容,无功而返。恰恰我们就遇上了一个晴好的天气,空气通透,能见度很高,实乃三生有幸。

从旅游车下来,就排队转乘景区摆渡车送到山上乘坐缆车,摆渡车在陡峭曲折的山路上飞奔,到达缆车乘车点,又是排得很长的队伍。登上八人一辆的缆车,便逐级爬坡,透过四周透明的窗,看到脚下是茂密森林和陡崖深涧,胆小的旅客只看得心惊肉跳。出缆车就是全部上坡的木制人工栈道,左曲右拐、或陡或缓穿行在密林中,一直通向蘑菇石景点。

蘑菇石是梵净山乃至贵州标志性景点之一,是由风化、侵蚀后残留的层积岩所成,花岗石尤其是黑色的花岗石长期受风化作用,使地壳表层岩石逐渐崩裂、破碎、分解,同时也形成新环境下的新矿物岩,风化作用是破坏山岩和改造山岩的主要力量,是使山岩不断变化的重要力量,是沉积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它既像天上飞来之物,也似是地下生长而出,傲然矗立着。目睹神奇景观,免不了走到各个角落拍拍照,留下珍贵的瞬间。

站在蘑菇石下,可见到红云金顶和老金顶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蘑菇石与老金顶距离更近,背靠老金顶可眺望红云金顶全貌。

老金顶海拔2493米,是梵净山第二高峰。因月光下石壁经常出现弥勒佛为众生说法的图像,又名“月镜山”。老金顶上建有燃灯殿,供奉燃灯古佛。燃灯古佛属过去佛之一,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新金顶海拔2336米,垂直高差达百米,是三座金顶中最险的一座。晨间经常被红云瑞气围绕,因此也被称为红云金顶,谐音“鸿运金顶”,有鸿运当头的寓意。新金顶上半部分被“金刀峡”隔成两座孤峰——南面建有释迦殿,供奉释迦佛;北面建有弥勒殿,供奉弥勒佛。中间由天桥连接,状若飞龙。红云金顶从不同角度观看,分别似佛手二指禅,也像生命的图腾,因此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峰”。

经过了解,梵净山确实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所在,它是祖国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梵净山佛教开创于唐,鼎兴在明。明万历所立《敇赐碑》将梵净佛山誉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天下众名岳之宗”。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于是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明初在梵净山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天马寺等寺庙。到两百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贵州巡抚郭子章(今江西省人)撰《黔记》(1608年)载梵净山云:“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便自号“天台逸人”。

梵净山历代所修寺庙甚多,大小寺庙数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最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护国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产遍及周围30多里。

释迦殿、弥勒殿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

承恩寺建筑地处梵净山绝顶,下临1000多米的深谷,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三间,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5字,两侧配殿8间,仅存部分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镇国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20世纪50年代倾塌。金顶古庙较多,遗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顶、圆通殿等多处。

《敕赐碑》全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为明朝万历帝赐封建立,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

明清以来,弥勒与梵净山的传说在该地民间广为流传,古人在新金顶巅峰之上建释迦、弥勒两殿,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 明代《敕赐碑》中,对弥勒与梵净山作专门记载,并称梵净山是“无边法界,极乐天宫”。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在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佛光”和“幻影”就是“弥勒显像”。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远看,梵净山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

要登红云金顶游览需提前预约,待我们上网预约时已排在六千八百多名了,下午三点多了,放行的名次才四千多名,时间怎么计算都是排不上、来不及的,只得放弃上山的计划,实属此行最大的遗憾。在承恩寺游览后开始下山,结束梵净山的旅程。夜宿铜仁市区。

(4)湘黔咽喉,镇远古镇

今天是这几日行程最宽松的,七点开始早餐,八点半出发,能多睡半小时。近几日,为了按时更新旅行记录,天天都是凌晨一点左右睡觉,七点多出发。

从铜仁市区一路南下,十一点到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在旅游服务中心换乘景区公交前往核心景区。整个镇远古城分布在㵲阳河两岸,飞檐白墙黛瓦的民居邻水而建,形似吊脚楼,与河岸垂柳、周围青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如梦似幻,船只静静驶过,把平静的水面上划开,漾起层层波纹,像折扇一样散开去。

在兴隆街的镇远博物馆,我们才真正了解到镇远的前世今生,越发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遗存久远丰富,像一个传统文化迷宫。

据介绍,镇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贵州东部“湘黔咽喉”之地。武陵山脉与苗岭山脉在此交汇,形成“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卫”格局,北府城,南卫城,府卫相拱,称“太极古城”。㵲阳河蜿蜒穿城而过,并顺流通达八百里洞庭,汇入长江。

镇远,因军事而兴商业再荟萃文化。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县起,至宋、元、明、清建州置府,直到民国废府改道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和丘家必争之地,素有“直楚锁铜”“水陆要冲”之称。历史上,为保证军需供给,采取以军惠商政策,使大批商人涌入镇远,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商贾辐棒,文教兴盛,名刹古寺、宫殿园林、戏楼会馆、码头驿道众多,一度成为军旗掩映下的繁华都市,享有“西南一大都会”美誉。

镇远,不仅地理区位、气候风物、山川形貌得天独厚,而且历史积淀厚重、文化悠久多元、民族文化传承多彩。历代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和文明。大量文物古迹有如色彩斑斓的明珠,镶嵌在城乡山水之间。记录革命历程的纪念馆、巍峨耸立的古楼阁、飞阁流丹的古建筑、融山水木于一体的古园林,以及古民居、古巷道、古城墙、古关隘、古桥梁、古摩崖石刻等,无不铭刻着一页页历史的记忆,回荡着一幕幕历史的风云。通过对镇远的简短了解,似乎在这里开启了一次穿越两千多年古城历史的时空之旅。

(5)露天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

下午四点抵达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乘坐两段景区摆渡车到达苗寨一号风雨桥,下车即可看到山坡上层层叠叠依山而建的木楼,这便是苗族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整个苗寨建筑依山而建,择险而居,点、线、面的空间布局很好地在西江苗寨中呈现出来。吊脚楼分平地式和斜坡式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饲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聪明才智。

晚餐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苗族长桌宴,这是苗族人民的一种传统聚餐方式,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举行,这种宴席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的展现,也是苗族社会团结、和谐与共融的象征。用方桌拼摆成长长的桌案,端上酸汤鱼、糯米饭、苗家腊肉、五色糯米饭、苗家酸菜、辣椒酱、各种山野蔬菜等丰富多样的菜肴,具有浓郁的苗族特色。特别是苗族敬酒待客环节,以苗族民歌配上高山流水的诗意礼仪敬奉宾客米酒。在客人用餐片刻后,四五名苗家姑娘端着酒具,随着芦笙的弹奏声,对客人唱起苗族民歌,敬酒。举起手中的酒具,从高到低依次叠加,配合客人喝酒的快慢速度将米酒一叠一叠接连倒入客人的酒碗中。敬酒期间不可以用手触碰酒碗、不可以站起来,否则就要罚酒。如果不喝酒,就高高举起一只手,苗家姑娘就不会走到客人身边敬酒了。喝完后一位姑娘夹菜喂客人,另一位姑娘就在客人背后侧身用屁股轻轻撞他,如果一口吃下,就给客人敬一碗发财酒。假若三口都没吃到嘴里,就要罚酒三碗了。酒量不行是肯定过不了这“高山流水”的敬酒关。苗族长桌宴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苗族人民的传统礼仪、饮食习惯、服饰艺术等文化特色得以展现和传承。长桌宴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好客和团结精神,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长桌宴结束,团队自由活动。妻子奔向心心念念的苗族服饰外拍,我则请导游阿云购买了VIP票,观赏了一场由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大型苗族风情晚会·美丽西江》,节目分为枫木化蝶、迁徙等四个章节,有苗族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其中包含的铜鼓舞、吹奏高排芦笙、木鼓舞、苗族古歌演唱等表演,展现出的苗族歌舞古朴、原汁原味,诠释了苗族的历史文化,表达出苗家人的真挚、纯朴。

表演结束后已是八点半,整个千户苗寨华灯初上,白水河两岸灯光璀璨,沿街饭店、酒吧和小吃摊让游客目不暇接。我穿过四号风雨桥,沿着苗寨里的小路登上观景台,一览苗寨夜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苗寨变成灯的海洋,西江千户苗寨呈现牛头的形状。而在白天,可以看对面上千户苗家做饭时,升腾起的袅袅炊烟,充满了乡村烟火气。

白水河上矗立着好几座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都建有,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是苗族的“西”氏族。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代表之一。这里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陪着媳妇拍完苗族服饰旅拍,我也乘着卸妆前拍了几幅,很是满意。回酒店的路上,遇上黑猪肉烤串,兴奋得大快朵颐。这个夏夜,撸着喷香的黑猪肉烤串,赏着对面山上的万家灯火,听着路边稻田的蛙声,感受到这寡淡如水的生活虽平平无奇,只要怀着一颗热爱的心去度过,就越发地充满温情。

(6)黔南荔波大小七孔景区

小七孔风景区是所有行程中出汗最多的,因为荔波在黔南,纬度低,紧邻广西,气温较高。

我们进入景区,计划由远及近地游览,最先去看小七孔古桥,然后步行游览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水上森林、翠谷瀑布、卧龙潭,最后返回东门游览大七孔和天生桥。

小七孔古桥位于响水河上,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古为黔南通往广西商旅交通要道,桥下七孔,横跨响水河,桥体取拱形,结构玲珑,位于景区之首,景区之名由桥而得。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七孔古石桥,桥长40米,宽2.2米,高5.5米,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古色古香的桥下是涵碧潭。两岸古木参天,巨大的虬枝沿着桥伸臂,宛如巨伞撑在桥上。桥周边人山人海,靠大路一侧没有好的机位拍到桥的全貌,便穿过密集的人流到达对岸找一处机位拍照打卡。

古桥游览完毕后,接下来这一段全部需要徒步观赏。拉雅瀑布,位于小七孔桥后行百米许。“拉雅”是布依族语,其意思是美丽的姑娘。多姿多彩的布依族民族风情也使小七孔风景区锦上添花。拉雅瀑布宽10米、落差30多米。如果把黄果树瀑布比喻成高大雄壮的大丈夫,那么拉雅瀑布便是婀娜多姿的美少女。

沿河逆流而上,68级跌水瀑布映入眼帘,在涵碧潭上游的狭窄山谷里,层层叠叠的瀑布,倾泻而下,似银河泻地,形态各异。构成动态水景,令游客目不暇接。沿河谷伴梯级瀑布而上,一路高山流水、绿树红花,泉鸣瀑响、鸟啾虫吟。遂为文人墨客冠以“知音谷”的雅号。

龟背山,因漫山野生长着无数龟背竹,故名。岩石峥嵘,怪石嶙峋,古木参天。林中的古藤缠绕,恰似人工搓绞的麻绳,殊为奇特。在山林上端入口处有一条树根碗口粗,沿路伸延数十米,如游动的巨蟒,令人咋舌。林中有一块巨石悬空,巨石下是三根石柱支撑着。就在这块悬空的巨石上,长着一棵十几米高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榉树,令人惊奇。

水上森林,就是河谷里丛生着茂密的乔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杂木林中穿涌而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冲刷,河床已没有了一粒泥沙,连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棱角而变得“圆滑”,树木却扎根在河床里,纹丝不动,四季常青。是“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奇景。

翠谷坐落在响水河最上游,是一个封闭的峰丛洼地。群山苍翠欲滴,田野郁郁葱葱,翠谷因此得名。这里密集的峰丛耸入云天,山峰上原生性森林密布,山腰云雾缭绕,清新悦目。青峰下小桥、流水、人家,布依族人民保留着古朴淳厚的风俗。木板房、吊脚楼、土花布、银首饰、女织男耕、翻撬锄地。河谷中建有亲水公园,在此戏水的大人小孩络绎不绝,给寂静的山村增添了繁华。森林、活水、山村互相协调,使游客倍感舒适。翠谷瀑布悬于山腰,是小七孔景区落差最大的瀑布,瀑高60多米,远看似条玉帘悬于山间,近观水顺山势倾泻而下,浪花飞溅,水雾蒙蒙,犹如群龙下山,让人清新悦目。

卧龙河生态长廊,全长3.5千米,可乘橡皮舟顺水缓缓漂游而下,两岸是葱茸秀丽的喀斯特原始植被。卧龙河的出口处有卧龙潭,暗河从崖底涌出,潭面上不见踪影,坝上滚水瀑布,潭外流不息。潭水像藏匿深谷的一块翡翠,水色流转变幻,岸边呈浅碧,潭中心是淡蓝,山脚下又呈暗绿色了。山风拂过,水面波光潋滟,抖动丝滑如绸缎,山与水便灵动起来,妖娆起来。突然一道水坝将潭水拦腰斩断,水流一跃而下,形成一条滚水瀑布。弧形的人工水坝上,水珠一串串跳落,在深谷中舞动起婀娜身姿,欢声畅笑,放浪形骸,纵情释放着浪漫天性。水瀑溅在岩石上,似倾珠洒玉、推雪拥云,一时间分不清是雨还是雪,是梦还是真。潭边怪石奇树林立,古木森森,潭外水声轰鸣,雾气蒙蒙,四周高山紧锁,水潭犹如地底深渊,即便是发洪水时,潭面也犹如镜子般平静。卧龙潭虽是人造瀑布,即便如此,却与群山峡谷融为一体。

游览完卧龙潭,就乘东门返程车回到东门站。

东门站几百米处就是大七孔桥,该桥是打狗河(又名孟塘河)上一座七个孔的大桥而得名。此桥高7米、宽4.5米、长35米,横跨东西。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7年),落成于三十年(公元1850)年,后因桥被洪水冲毁一孔,交通中断。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重修改名双溪桥。是解放前荔波县境内第一大石拱桥,现今通向“小七孔”的公路经过桥上,是旅游区的重要桥梁和景区之一。

继续排队乘船去天生桥。沿天神峡谷泛舟逆流上,山谷两岸白崖险峻、群山苍翠、岚气缭绕,耳边是徐徐清风和山雀鸟鸣,仿佛进入秘境。逆行前行1公里,左岸有座宽、高100多米的峭崖直冲云霄,堆堆钟乳奇异,丛丛翠林闪彩,像斑斓的彩画贴在绝壁之上。它的中央有由下斜着向上排列成“一”字形的3个洞穴,深邃黝黑。其中最大的一个岩洞口,也是最高的一个洞口,这里危岸层叠,峭壁矗立,视线狭窄,仰望天空一线。传说,如果人们在这里大声说话,两岸绝壁上就有沙石乒乓落下,飞沙走石。

到达码头,走几百米栈道,就来到天生桥。天生桥是一座喀斯特天然桥,桥高73米,厚15米,宽约22米。仰观桥孔下,只见巨型钟乳悬挂,桥脚、桥侧的裂隙石缝长出绿石草丛灌木,藤萝花卉缠裹桥身,真是满目琳琅、五颜六色的天然大彩桥。石桥雄奇伟壮,桥下湍急的河水跌落成一道2米高的瀑布,桥上钟乳石斑斑点点,桥面树木丛生,单孔石桥同两岸山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被人称为大自然神力塑造的“东方凯旋门”。 再往里走还有妖风洞,因雨季天气原因已关闭,不对外开放。

走出景区已是七点多了。妻子嘱咐我,下午饭一定要吃酸汤牛肉。在导游阿云处打听到一家比较火爆亲民的馆子。回到酒店,放下行李就打车直奔“佳荣黔牛宴”,走进大厅,摆了十个方桌,几乎满员。我瞅见了靠里面角落一个小桌,两人刚好,就坐下点菜。一斤雪花牛肉、一份凉拌米豆腐和一份蔬菜,我还点了一斤米酒。

酸汤牛肉就是一种火锅,特色就在汤底上。贵州当地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音lào cuān,方言,意为走路不稳,东偏西倒)”。所以酸汤成为贵州人刻进骨子里的最爱。酸汤分为红酸汤和白酸汤两种,酸汤一般是用米汤或淘米水加无叶蔬菜存于水桶、竹筒、瓷缸或坛内放置在火塘边,每天煮饭时把米汤或淘米水放入其中,以后便自然发酵而成。这种方法制作的酸汤富含乳酸菌,是人体必需的有益菌,经常食用会给肠道菌群进行有效补充。

在餐厅进门旁边,专门有师傅在案板上切新鲜的牛肉,要多少切多少,过秤上桌,足斤足两。若不是我确实有“食”力,这一斤牛肉还够得一造。牛肉、米豆腐、蔬菜加一碗米饭全部吃完,还造了半斤米酒。这米酒不是我想象的醪糟汁,而是三十多度的老曲压出来的米酒,酒体清亮透明,入口满满的米酒甜香味,口感绵软微甜,酒劲十足,一两的玻璃杯,一口一杯,喝到第三杯就有点上头。据说这酒是见风倒,就放慢了喝酒的速度,多吃菜慢品酒。

是夜,半斤酒下肚,微醺的感觉挺好。洗澡后安然入睡,一夜无梦。

(7)古建博览,青岩古镇

从荔波返回贵阳需要经过青岩古镇。古镇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南部,距贵阳市中心城区29千米,距花溪城区12千米,为明清两代军事重镇。古镇街巷用石铺砌,民居也是石砌的围墙、柜台、庭院。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保存完好的朝门、腰门以及瓦屋面、重檐悬山、花木门,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青岩古镇4条正街、26条小街和巷道遍布楼、台、亭、阁、寺、庙、宫、祠、塔、院等众多古迹。这青岩古镇最大的看点就是这饱含建筑文化特色,融入了古人的建设智慧和建筑工艺水平,值得慢慢寻访探究一番。

古镇城墙在山岭上环绕,绵延约两千米。几座城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无存(现今城门为重建),唯有那定广门依然屹立在山岗上。定广门是贵阳通往定番(今惠水)和广顺(今属长顺)的重要关口,控制着贵阳的粮道,当年“米三日不至,省城即成粮荒”。雄关漫道,沿石级而上,城楼高耸、巍峨。古驿道依稀可见,弯曲起伏在田野之中。

古镇临街的铺面,多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小屋,屋顶盖着青瓦,门前挂着招牌、幌子,从前在客栈门前还悬挂“鸡鸣早看天,未晚早投宿”的灯笼,现在一律换成了“今夜有房,等你来睡”的木牌。

古镇明清和近代古建筑保存的还是非常多的,作为明清时期军事重镇,自然也是商贾云集之地。那些大户人家均保持着谨慎低调行事风格,其建设居住的院落显得并不十分阔绰,一般是三合院,有小朝门、石院坝、花坛、石凳、小轩窗,简朴、宁静而有书香气。小巷住着寻常百姓人家,巷子两边的墙多用毛石堆砌或用土筑,墙上布满绿草、青苔,偶尔伸出几枝花果,恬淡而有山野味,显得年代相当久远。

朝门多为垂花门,有的大门罩上方石结构精雕细刻立柱及柱础,外观十分逼真。有的人家,在朝门前或大门前,铺墁青石板,其上雕刻蝙蝠、古钱、白果、鲤鱼等图案,意为“开门见福”“开门见财”“开门见子”“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等吉象。青岩民居的外装饰,看上去并不怎么豪华,因此也不特别抢眼,这多少反映出青岩商人“财不露白”的传统理念。但仔细观察,青岩民居的外装饰,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像是一部很有嚼头的古书。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征“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许多大户人家,前院为店铺,后院为居室,两厢当书房。书房窗雕多为冰裂纹,意为熬过十年寒窗,方可飞黄腾达。

青岩民居,多建腰门,其门斗和拉手颇有学问。许多人家的上门斗,着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头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芦形、石榴形或者祥云形、如意形。俗称“打门锤”的大门门簪,或者雕刻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门楹,雕刻桃子、石榴、祥云、如意或龙凤等图案,被誉称为“龙门”。

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征“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们梦寐以求。如意、牡丹、祥云、龙凤等图案,均为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向来备受民间青睐。青岩窗雕,也很精彩,除常见的福、禄、寿禧和耕、读、渔、樵等图案外,还有龙、凤、狮、象等造型。许多大户人家,前院作店铺,后院为居室,两厢当书房。书房窗雕多为冰裂纹,意为熬过十年寒窗,方可飞黄腾达。青岩民居撑拱,有的雕成蝙蝠形,有的雕成蝴蝶形。在汉文化看来,蝙蝠与蝴蝶通常代表“福”,蝴蝶甚至象征“寿”。蝴蝶的谐音为“福”与“耋”。一个人,如果能活到“耄耋之年”,那无疑是老寿星了。

象鼻木雕在青岩古镇民居十分多见。大多用于房前挑檐枋,挑檐枋是需要承重的,将其雕成象鼻形,无疑是力量的体现。青岩民居的林柱子,其断面有圆形的,有方形的,还有方形抹角的。圆形、方形称圆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则被称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秆。“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线条美外,还反映出人们的“多子多福”“步步高升”的传统文化心态。

重檐悬山式民居完全是人体仿生学与商业经营两者之间的巧妙结合,青岩古镇的民居表面看起来和其他明清建筑并无明显不同之处,青瓦石墙、古朴沧桑,但仔细观察,却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和地域色彩。贵州素来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下雨,总不能耽误了生意,精明的生意人们经过反复地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青岩镇的典型民居孕育而生。门面作为商铺的民居,一般会显得高大一些,光有第一重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更何况还有带着风的偏山雨,就再加上一重檐,很好地保护了柜台,这样再大的雨也不怕了。如果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双重檐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护眼睛的是睫毛,而不是眉毛,眉毛起到一种装饰作用,这种仿生的商铺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古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善于创新的精神。这种运用人体仿生学,独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筑即便放在全国范围看也实属罕见。

整个古镇主要街区已经完全商业化,临街门面全部为小吃、传统手工艺、小商品和旅拍等门店。商业街道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几乎是蜗牛般挪动。我看了一下古镇地图,仅隔一街一巷,便是古镇老居民的生活区,与嘈杂的商业街相比,这里透露出安静平淡的气息。我们选择穿过生活区小巷,去北门集合点,充分感受到这一动一静,展现出了古镇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

几日的贵州之旅在青岩古镇就完成了全部行程,下午起有的团友已经踏上返程的旅途,次日大家将各奔东西。百年修得同船渡,有缘千里来相会。来自祖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等地的朋友为贵州自由行之旅走到一起来,实属有缘。在此祝各位朋友平安顺利!幸福安康!

(8)黔中文脉甲秀楼

甲秀楼离我们居住的酒店六百多米,即使下着大雨,我们也决定步行前往一瞻尊容,观赏昼夜甲秀楼的景色,沾沾千年文脉的灵气。

据记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江东之任贵州巡抚第三年,以南明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取“科甲挺秀”之意,命名为甲秀楼,设有浮玉桥衔接两岸。经明天启元年(1621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等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1981年,文物部门按明代甲秀楼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修复涵碧亭。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飞甍翘角,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浮玉桥为九孔,长90余米,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字,桥南有古建筑群“翠微园”。

甲秀楼正面三层悬挂匾额“甲秀楼”三字,系清宣统年间学者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一层正门悬挂清易佩绅撰、当代赵西林补书对联一副,上联曰:风尘莽荡此登楼问西游郡县休戚何如优乐莫忘平日志;下联曰:身世苍茫一掩首叹万里江山古今有□安危须仗出群才。(抄录不全下联挡一字)

另有刘韫(蕴)良撰《甲秀楼长联》存世。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乌蒙箐扫,马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疲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下联: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湍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消磨了旧迹千秋。倒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风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以标榜功绩;二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刻有铭文,现移存于贵州省博物馆保护。

民间传说江东之修建的甲秀楼,承载着贵州千年文脉,使贵州从此文运亨通,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江东之,字长信,安徽歙县人,生辰不详,卒于1599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御史,因向万历帝检举大太监冯保、徐爵违纪,受到万历皇帝赏识,后起用为邓州知州,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升任贵州巡抚,在黔任职期间一是购置官田,集资济贫,助寒士“锐意向学”;二是取“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寓,修建了甲秀楼,获“抚者必以东之为首”之美誉。

甲秀楼是闹市中的清幽之地,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9)黔灵山公园

雨后清晨,黔灵山公园云雾缭绕,这仍然不减老年市民聚集在一起跳起广场舞,舞蹈形式不一,也沿着公园内河边占据着不同的小开阔地。音乐合着鸟鸣、人声回荡在山谷里。

黔灵山公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建于1957年,公园南接枣山路,东近八鸽岩路,东北有市北路,北至关刀岩、小关水库,西连长坡岭林场、七冲岭、三桥村及圣泉。

黔灵山原名大罗岭,旧名唐山。自明洪武至永乐年间(1375年—1414年)镇远侯顾成游登并发现圣泉之后,山中景点始见于史籍。黔灵山公园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因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的黔灵山而得名。黔灵山由弘福寺、黔灵湖、三岭湾等六个大的浏览区构成,以山幽林密、湖水清澈为特色,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黔灵山前有麒麟洞、古佛洞、洗钵池等古迹。

雨后山谷中的路比较湿滑,但这公园双向车道的路一侧铺着地毯,非常防滑,这设计太人性化了,很适合老年人锻炼。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赤松和尚云游至此,见大罗岭南众山之间有片窝地很平,这里当时是山脚苗寨大罗木寨民罗氏的祖地,他便向罗氏化缘求捐。赤松结茅庵于山中,寺庙初具规模,初期取名“黔灵山寺”,“黔灵”意为“贵州之灵山。”也就是说,这座山是因有黔灵山寺后才得名。

此后,赤松和尚将黔灵山寺改名弘福寺。“弘福”二字乃“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之意。沿九曲径,经二十四拐,可抵达弘福寺。弘福寺主要建筑有法化塔、九龙壁、大山门、钟鼓楼、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玉佛殿、藏经楼、说法堂、客堂、双桂楼及方丈苑;有碑廊、素香斋、五观堂和五百罗汉堂等大小建筑72座,加上放生池与茶楼等处,占地近11433平方米。径旁摩崖石刻不绝,其中“虎”字高6米余,题名岱山赵德昌书,实为清著名书画家孙清彦(竹雅)代笔。寺后像王岭望城台上(海拔1270米),建有“瞰筑亭”(1986年春刘海粟大师亲书)。

民国时期,贵州省政府将黔灵山列为保护名胜处所,保护的对象包括寺庙建筑、佛像、礼乐器具、经卷、雕刻、绘画等,所在地的森林以及环境卫生,均列为保护范围。黔灵山弘福寺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

猕猴园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中西式建筑,包括会议室、招待所等。解放后,此处一度作为贵阳市人民政府的临时办公场所。黔灵公园建园后,该地即划归公园管理。公园在该景区建成城市公园野生猕猴观赏园。尔后,公园在此进行野生猕猴散养的科研,经过十余载的努力,猕猴从当初的20余只发展到五大群,300余只。到2010年,这一数量增加到了500只以上,最大的猴群猕猴数量超过200只。

麒麟洞原名唐山洞,因洞内有钟乳石,酷似麒麟,故又称麒麟洞。洞穴宽敞,可容百人。明嘉靖九年(1530年)洞前曾建一庙宇,称为白衣庵。当年镇守贵州的太监杨金曾为此洞写景有云:“白云深处一唐川,枕石烟萝洞口莲”,“千重岚气千峰翠,万颗垂珠万象悬”足见此洞明代就已为游人所重。白衣庵迭经废坏,现已改筑精舍,面山临涧。洞口石壁,藤葛缭绕,有似织帘;阶前双桂,临秋扬芳,小院精雅,饶有幽趣。1941年5月至1942年10月和1949年2月至8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曾先后被蒋介石关押于此。1985年这里设立了张、杨二将军文物陈列室,恢复了他们当年在此的卧室,内陈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物资,并简要地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和两位名将被关押的情况。麒麟洞先后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黔灵山公园动物园坐落在杖钵锋山坳台地上,是一繁育、研究野生动物的园地,地势较为平坦,从大门向后呈台地形上升。依山顺谷修建各种笼舍和饲养场,建有黑叶猴馆、熊猫标本陈列室、狮虎馆、熊池、鹿园等。展示有各种珍稀动物,其中曾有国家一类珍稀保护动物东北虎、非洲狮、金钱豹、孔雀、鸵鸟、鸸鹋、大天鹅、羚牛等,有贵州特有的名贵动物华南虎、黑叶猴、长尾雉、红腹锦鸡、白鹇等,目前部分动物已不存。

从2024年起,黔灵山公园已向公众免费开放,游客只需随时进行扫码登记即可进入公园游览。园内建有索道,可乘缆车直达弘福寺后山。

黔之行,饱览人文风景奇观,聆听诸多美丽故事,认识天南海北朋友,在如诗如画的黔地山水中行走、记录,感受到了这方水土的广博胸怀和各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却多年走进贵州的愿望,也把对这方土地的好奇、探寻和热爱留在了山水之间。行程刚刚结束,却又燃起自驾贵州的激情,期待填补规划中未去的遵义会议遗址、中国天眼科普基地、茅台镇、同仁大峡谷、朱砂古镇、织金洞等景点,既是爱国主义思想使然,也是行摄大地的情怀促就,那就准备上好心情,随时出发。贵州,再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