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维宝的头像

王维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14
分享

三秋连载

【散文连载】(六)

 

  

/四面八方

 

  

 

“秋种”本也三个释义:秋播的种子秋庄稼秋季播种。在我们那儿,“秋种”就是种小麦。

种植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约距今5000年前,小麦最先进入国西北地区商周时期入中原。小麦在中国大体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的漫长历程。

小麦汉代以前的主产区是山东一带。《春秋》中所记载的麦作情况确切地说是春秋时期鲁国。鲁国相邻的是齐国,境内有济水。《淮南子》载“济水和宜麦”,足以说明春秋时期黄河下游的齐鲁之地(山东)是小麦的主产区。

到了汉代小麦种植又进一步向西、向南扩展。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小麦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并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至唐代中叶,小麦更是凌驾于禾粟之上,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今日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1/3以上人口以小麦为主食,而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超过了水稻

我十几岁时,村里的老百姓有句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秋分前前后后得忙乎20,刚种完小麦,也有时只剩下尾工,国庆节来了,正好献个大礼!

然而,我长到读中学以后,种麦的日子被推迟。当我师范毕业时,竟推迟到寒露才播种。这是因为地球的表面温度逐年升高,如果还是秋分种麦的话,会形成小麦早出苗,狂长,越冬就不耐寒了,容易冬季死苗,导致大面积减产。

我生长在农村,从十几岁就开始随着大人种小麦,一直种到后来的调动工作进城,种麦“劳龄”十年有余。

令我体验最深的,当然是高中毕业后第一年参加种麦劳动,那是全程的,还是咱队种麦的“主力军”呢。

 

仅仅耕过的地是不能耩麦种的,必须经过整平起垄才行。

整平的主要工具是耙。铁耙由木把、头组成,头装有铁齿,农村中的铁匠、木匠制作,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草等。

铁耙作为劳动工具产生于两汉时期,在1980年福建省崇安县汉城遗址的挖掘中就出土了一件铁耙。它16厘米、高12厘米铁器。足以证明最晚也产生在西汉时期。

平整土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先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土,然后向后拉耙,高出的拉到低洼处了

今天开始种麦,按照队长的吩咐,我扛来的是板䦆。板䦆是挑“畦”子的专门工具,看上去与条䦆形状上相似,却不一个“量级”,它长得“四方面皮”,“脸”长四十多厘米,宽十五六厘米。安装的木把也比条䦆长出三十多厘米,提在手里重实实的。

畦子的都是整壮劳力,一共12个,一条长长的线拉直,跨过六个档子。两地头放着用树枝做好的尺子,同样长,用来确定畦字的宽度。

两头的两个人绷直了线,瞅直了,便用木橛子插在地里,一声:“开始”,我们便每两人一盘架,顺着线,按照相向而遇的方向挑起来。当两人同时到达档子头,两个屁股就要挨着时,一方主动让开,放行另一个。一个到头后,第二个接下来,二人同时继续顺着原来的方向挑另一侧畦子,正好是“倒架子”,也叫“换架子”。假如谁不会换架子,就得提着板䦆,跑到起头的地方再挑回来。

你不是不会倒架子吗?那么,这个半天你就一个姿势来回的跑吧,可别累着!哈哈!(未完待续)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