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维宝的头像

王维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2
分享

续家谱引出的故事(二)连载

(接上)

续家谱引出的故事(连载二)

/四面八方

 

三老爷爷

 

高祖父是爷爷的爷爷,在家谱里,我顺藤摸瓜找到了高祖的名字。高祖生了三个儿子,这弟兄仨当然都是我的曾祖父,按当地称呼是“老爷爷”,排序称呼是:大老爷爷、老爷爷(亲的)和三老爷爷。大老爷爷从我生下来就没见过,老爷爷和三老爷爷大概在我十多岁前后两年内离世的。二老的长象和经历过的一些故事还是有所记忆的。

老爷爷高高的个儿,瘦瘦的,长脸小眼睛,常年剃个光头,除了夏天之外喜欢带个毡帽,老伴早就没了。在他住过的那间房子里,记忆中除了生活用品之外,没有几本书,甚至连纸也很少见,那张桌子上有架老式七珠算盘,给我的印象是精明强干,会种地的人。

三老爷爷完全不是这个形象,中等个儿,胖呼呼的,方脸型,浓眉大眼,大背头发型。一年四季总是外着中山装,干干净净,利利落落,除夏天外喜欢带顶礼帽。我记忆最深的当是他那外衣左上方的小口袋里总是别只钢笔,钢笔帽的挂鼻在太阳照射下闪着光亮,分外耀眼。

你肯定会说我三老爷爷小时候读过书。没错,在三个老爷爷中应该是他念的书最多。听说他原本在在济南做事,具体做啥没印像,只是听大人说解放济南时为了躲避打仗而跑回家,从此再也没回济南。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百姓个人订阅报纸的就是凤毛麟角,一是目不识丁,二是舍不得花钱。但,三老爷爷就常年订阅报纸,经济来源是:时下在世的儿子都混的好:大的做生产队会计。次子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某地工作小的在济南某国营工厂当领导干部。尤其是这两个在外地有工资的儿子,每月按时寄来工资,生活条件不是一般人可攀比的。

有意思的是,三老爷爷虽然天天看报纸,却也不曾自己写信。按说,老二媳妇曾经做过小学教师,后来因为诸多原因回家做了农民,与这个公公住在一个院的东屋里。按说,替公公给儿子——自己的丈夫代笔写信是没问题的。不,公公不用她,用谁呢?

话说我的妈妈与三老爷爷的二儿媳妇情况相似,五十年代末当过小学教师,60年代初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吃不上饭,也辞职不干老师了,回家种地。那时我们队里好几家有“出门挣钱”的,父母们不识字,便经常拿一个信封、一张信纸和一张邮票,找我母亲给远在外地的儿子写信。先是老人们口述一下要给儿子写什么,然后我母亲写出来,再念给老人听听。如果有漏掉了的再补上。满意了,妈妈给粘贴好,他们就去邮政局了。

哈哈!明白了吗,三老爷爷来找我妈写信,与别人不同的是,每次都是多拿几张信纸来,信封也不一样,印着“航空”字样。收信地址就更不一样了,除了“四川”外,后面是些代号“××信箱××分箱”(与军事有关,保密)。我妈呢,也是精心组织信里的语言,尽可能让三老爷爷听起来“有水平”。

嘿嘿,我妈越是这样写,三老爷爷也越来找我妈代笔,久而久之,形成了“良性循环”。当然,我妈也有不高兴的时候:上一封信才寄出去十来天吧,又来写信了,三老爷爷说了“这回写信不是给老七,是给老九的”。下地回来那碗饭还没送到嘴边呢,烦人!虽然这么想,却说不出口,先写完信再吃饭吧。

三老爷爷虽不是村干部,在生产队也不是什么队长、保管之列,但村里大大小小的干部们只要遇到他,无不敬畏三尺,唱喏施礼。何止这些,就是三里村五里地的那些有名望的“能人”之流,也久闻三老爷爷的尊姓大名——王冠侯。

从我开始记忆到去世之前的三老爷爷,从来不曾去地里干过活,但是每到麦收、秋收之际,我们队的大场里却天天有他的身影。从开始碾场、晒场、打场到收场,三老爷爷简直就是一个“现场指挥”。如果哪个社员偷懒、掉蛋,干活不像个样,他会毫不客气的给出批评。若你不听那就骂上了“你就是个×××!”你别说,他眼看的确实很准,保证批评到点子上,让你口服心服。

到了后几年,三老爷爷的腿走路不那么利落了,手里多了条拐杖。拐杖的用材记不住了,却也曲曲直直,幽明透亮,不乏绅士风采。

(待续)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