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续家谱引出的故事(连载三)
文/四面八方
两个爷爷和两个奶奶
我有两个爷爷,一个是亲的,一个是入嗣的。诚然,我父亲当然是两个“父亲”,一个亲的和一个入嗣的。更有意思的是,父亲的亲父亲(我的亲爷爷)是老兄弟仨中老二(我的老爷爷)的大儿子;父亲入嗣的父亲(我的入嗣爷爷)是老兄弟仨中老小(我提到的三老爷爷)的大儿子。
我的爷爷辈一共弟兄九个。大老爷爷生个独子,总排行老八;老爷爷生了三子,排行分别总排老大、老二、老六;三老爷爷生了五子,总排老三、老四、老五、老七和老九。其中,总排行老大是我的亲爷爷;总排行老四是我的入嗣爷爷。总排行老五去商河改名换行了。
在大爷爷三子中,我父亲居中,出嗣。
我的入嗣爷爷有文化,年轻时就在天津商铺谋事,娶了媳妇(我挚爱的奶奶)后,曾经生过一个女孩,因病夭折在襁褓中,这个爷爷也走的很早。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影响,奶奶不得另嫁,只能守寡,于是才入嗣了我的父亲。
亲爷爷老大学问最多,解放前属于进步青年,加入过孙中山创建的三民主义团体。人称先生,不仅开办私塾,还会看病,在方圆三里村五里店小有名声。解放后没几年因病走了。
两个爷爷都走了,剩下了两个可怜的奶奶,各领着名下的儿女们自有打算,过着互不相干的日子,走着不同的生存之路。
大奶奶出嗣了二儿子后,还有俩儿俩女,有劳力,主要靠种地养畜为生计,现接利吗,在那个年代过得还行吧!
我从小的奶奶,娘家是本庄辛二村的。虽然自己读书不多,却认得几个字,会算简单小账。从小受娘家人的熏陶,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对过嗣来的儿子寄托者希望,盼望孩子读更多的书,将来出人头地。奶奶刚嫁来王家时,娘家正兴盛,是有房、有地、有势人家,陪嫁了“八个包袱”。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出嫁,陪嫁包袱的多少,可是娘家富有的重要标志。
奶奶苦命啊,嫁来王家才几年,女儿没长成,当家的就走了。没了经济来源和支撑,只能通过“卖包袱”过日子。父亲也争气,先是在本村读了初小,再在邻村柳塘口读了高小,又去济南考上了当年的实验中学。奶奶的那八个包袱啊,渐渐转化成了父亲的文化积淀,考上了六十年代的烟台水产学院。
父亲毕业后分配在泰安地区水利局工作,又去宁阳主建了淡水养殖试验场。直到八十年代初调回章丘县水利局,继续研究养鱼技术。
父亲的后来不在话下,只想说我的奶奶,不愧是大户人家出身,虽然嘴上道不出多少成套的教育理念,却也用自己的一生言行,验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规律。
奶奶在别人的眼里或许没什么了不起,但在我们弟兄们乃至下一代的心里,在我的笔下就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我们这一代依然不辞疲劳,不断的燃续这炉香火。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