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炜炜的头像

王炜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309/28
分享

一方文脉永流芳

见到她,是惊喜,那样的黛瓦白墙,那样的小桥流水,那样的古木回廊,那样的袅袅垂柳,这样隽秀雅致园林,应是座落在江南水乡啊,而候龙书院却在安然地伫立在闽南乡间的土地上。青山下,稻田间,候龙书院见证了三百多载飘着书香的历史,延续一方绵长的文脉。

初夏的早晨,从永春县城朝着西北方向驱车前行,一路的盘旋、多次的峰回路转,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永春县仅存的至今仍保护完好的古代园林式书院——侯龙书院。

据书载,书院是我国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民间教育机构,书院大多是当地的乡绅或志士自筹经费,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其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而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中国古代有许多书院因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而闻名于世,明代无锡的“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覆灭了明朝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深入人心,还有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也是大家耳熟人详的。

福建永春县,古称桃源,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晋江东溪上游。永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时候,永春有多处当地有名的书院,大多在历史变更中遭到破坏,而候龙书院因地处僻静乡间而留存下来,是永春县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因其院内有活水池塘,被誉为“第一批福建省水文化遗产”。

侯龙书院占地面积约668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群山环抱,左侧,清清的小溪旁,有一棵巨大的古樟树,溪面上的小石桥,溪水潺潺流过,宛如世外桃源。

说起候龙书院的来历,当地人都知道这样的故事。康熙年间,吾峰村,幼年丧父的陈国瑛,得到母亲郑氏精心栽培。不到20岁便考取了贡生,他在闭塞的乡野山村构建了一处学舍,命名为“竹园斋”。一时间,四乡八方文人墨客时常云集竹园斋读书治学,充满人文气息的竹园斋使得吾峰村名声雀起,人气骤升。

到了嘉庆年间,十六世祖陈孝武建桂轩书斋。两位书院主人虽差数辈,却是书香不断的一脉相承。民国年间,侯龙村人陈悌怀到福州经营茶叶生意,积有巨资,出钱对书院重加修缮,续建了“桂轩”书斋,使其池、亭、阁、榭皆备,并种有桂花和玉笔花树。两处书斋渐渐形成了一座园林式的书院,以“侯龙书院”之名传世,书院的建成,促成当地陈氏子弟读书上进蔚然成风。

书院的门前,两旁的白墙上镶有圆形的精美的雕砖图案,大门的屋檐下,一块古旧长方形的木牌上面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金字:候龙书院。

我们探身进去,有那么几秒,被眼前的一切惊讶到迈不开脚步,这里既有江南园林的秀美,又有几分北方四合院的韵味。亭榭池沼一应俱全,院子中央有一个巨石铺底的四方池塘,书院的池塘水是从书院边上一条潺潺的小溪里引入的活水。塘中绿莩星星点点,蒲公英举着毛茸茸的花球,绕着水岸生长。长长的迂回在水中央石桥是由苔迹斑驳的石条铺就而成的,石桥两边也有石条铺就的护栏,石栏上有盆栽花,拐角处一棵垂柳随风袅袅,池水不深,水波碧绿,附近的玩童正在逗鱼,成群的色彩斑斓的锦鲤随着孩子们手中的食物抛撒的方向游来荡去,颇有情趣。

通过右边朱色的木质回廊,可以走到石桥正对面是孔子厅,孔子厅正挂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和一副对联:“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画像两侧的柱子上还有一幅对联:“贤能所至人咸仰,和惠为怀世尽春”,从这两幅对联可看出书院主人的志向与胸襟。围绕着水的周边,有“十八厅”,分别有上下厅、前厅、两厢厅、东西厅、阶下两厅、孔子厅、桂轩两侧厅。上厅前厅上原悬挂有知州翁学本的题匾“董帷”和县府表彰陈辗敦捐资一千银元的牌匾“热心教育”,厅前临池上方挂有“鸢飞鱼跃”四个镶金大字牌匾。

石桥向左通往的“临池”山门,雕龙翘脊的装饰,黑色的瓦片上,爬满点点的青苔。山门的另一面写着“桂轩”,桂轩是一个清幽雅致的小院,天井长着百年的桂花树,和一到春天就开满紫色花朵的玉笔树。玉笔树,它在春天没有叶子的时候就开花,它的花形像毛笔一样,都是向上的,是深紫色的花瓣 跟毛笔笔尖是非常相似,书院里的树都这么具有文化气息,这又是一桩让人惊叹的事情!

桂轩的正厅是先生授课的地方,正厅上方挂着一块朱色的牌子,上面写着“硕德流芳”,墙上挂着孔圣人的画像,这里是数百年来,当地学子孜孜求学的优美之地。

陈家造的这座书院,不仅仅惠及自家后世子孙,也掀起了这一方土地读书的热潮。

村里人告诉我们:“数百年来,村里只有这一处私塾,村人都将孩子送到这里,集资请私塾的老师来教学。远近的村子也都将孩子送来这里,还有德化翻山越岭来求学的人。受陈家书院的影响,村里后来建成的古大厝,家家都会留出一间作为书房。”一个地外深山的村庄,家家都有书房,这就是文化传承与发扬光大,相信这里走出的人也定会有不一样的修养与气度。

事实也是如此,候龙书院不知不觉地成为村子里的“文化中心”,解放前后这里是侯龙村孩子的启蒙学校,那时村里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学,学费是由陈氏祖先抽出田地收租百余担,供学子们攻读诗书。后来,村委会等重要机构也放在了这里。光阴悠悠,岁月如梭,从这里走出来的仕子从未间断,仅在清朝,这里就先后出现武举人、岁贡生、恩贡生、邑庠生、州司马、奉政大夫、同知衔、四品都阃、广东补用县正堂等人才。1930年,吾峰武装抗捐斗争领导者、后来曾任致公党福建省主委的陈其挥也曾就读于此。解放后,侯龙书院更带动了一方文脉,吾峰镇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从空中俯瞰,侯龙书院大致是一个“回”字结构,据当地人介绍,书院周围的青山绿水、树林稻田是书院延伸的课堂,老师时常带领学生走入山林溪边传道授业,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书院拥有众多牌匾、楹联、门上刻字,一句句朴实无华而又饱含关切诚挚的家训,内容既有教育意义又富有诗意,让书院流传数百年的书香韵味扑面而来,令人回味无穷;徜佯在书院,仿佛可以看到留着长辨,穿着马褂的老先生给学子们上课的鲜活的画面,仿佛能感觉到当时村里的孩子们在四季葱茏的花草陪伴下读书的惬意,仿佛能听到老先生一吟三叹的经书的诵读声……

候龙书院里的一草一树,一木一石都是那么清幽温柔,从容而宁静。古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缩影,保留着质朴,淳古,雅韵,幽致的文化底蕴,它来自民间,长盛于民众,顽强地穿越漫长历史,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至今,而这正是中国乡绅人文精神的最特别之处与伟大之处。

历经300年的沧桑,侯龙书院在它古香古色的建筑里依旧流淌着传统文化血液,它的白墙黑黛,依然守护那片山村的书香梦,让一方文脉永源远流长!(发于《深圳特区报》2019年7月2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