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离我现在所居住的城市并不远,但如果试图寻找曾经的记忆却已物是人非。一切曾经的美好依然是那样美好,而且比儿时有所进步。奈何,心中的故乡与现实总是不可避免地变得相距遥遥。
年轻时对家乡的概念并不深,只是时而感到落寞的时候故乡便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怀念和牵挂。尤其在面对房价飞涨四处打工的辗转生活中,故乡的温馨便成了一种梦寐以求的向往与奢求。母亲的饭菜、父亲的关怀、一群伙伴们欢乐的日子,一切都在城市漂泊的孤寂中涌上心头。即使曾经有过的不愉快也都美好了。于是故乡的一切开始在岁月的成长中沉淀。从人到物,从一棵门前的垂柳到屋后的几棵白杨,再从曾经的马老二想到童年的阿芳……
年近四十,在别人大肆讨论一路走来的各种经历曲折、成功失败、男人女人以及亲情爱情的时候,我却意外地想写一些家乡的特色美食。遗憾的是只写了一篇《幸福的酸菜》就停笔了。生长在贫穷年代的人很难凭借记忆在各种单一的美味上有自己深刻的认识和和领悟,机会太少了。那个时代的童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玩,最好吃的就是每年冬天的杀猪菜。在我的印象里,那是比年夜饭还稥、比新婚酒席还让人感到幸福的饭菜。
进了冬天腊月,日子过得富裕一些的人家就开始准备杀年猪了。杀猪也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因为不是谁都会杀。杀猪也有杀得好的和杀不好的。记忆里我家就杀那么一次猪,结果锅里的水烧开了,绑在案子上的猪跑了。所以,农村杀猪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杀猪要请杀猪匠,还不能让人白干活。请乡村四邻吃杀猪菜不说,还得给杀猪匠拿块肉或是整套的猪下水。
杀猪菜的美味不在于肉,而在于鲜。那边一头猪的肉正在分割,这边就准备好锅要做菜了。请来的亲戚邻居能帮上忙的都各自帮忙,帮不上忙的就在屋里唠唠家常,说说东家西家的高兴事儿,聊聊今年的收成来年的年景。乡村人指望着种地长庄稼生活,永远摆脱不了农耕的话题。只是孩子们不管那些,眼巴巴看着大人拿着肉进来,随着葱花爆锅的香气四溢,剩下就等着吃了。老家的杀猪菜基本都是酸菜炖猪肉、烀猪肉、新鲜的灌血肠。条件好的把酸菜换成粉条,或是掺进去一些粉条。直接猪肉炖粉条多少有些腻。
回忆童年时代家乡的美味基本都在冬天。东北只种一季庄稼,冬天农闲,加上又要过年,所以冬天既是一个寒冷的季节也是一个幸福的季节。除了年猪肉,还要蒸年糕、蒸豆包、包冻饺子。这个可是每户人家都要准备的。左邻右舍请来几个人,用一天或半宿的时间把美味做出来冻上,之后收起来放进仓房的大缸里,留着哪顿饭想吃的时候用。粘豆包和年糕都是已经蒸熟了的,冻着也能啃着吃。这就成了孩子们的美味零食,冰天雪地里在外面疯跑也不忘记能拿两个拿两个。
对孩子们来说,好吃的还有苞米哑巴。都是晒干的玉米粒,把大锅装上沙子,烧热了把玉米粒放进去炒熟,再用笊篱捞出来。这玩意容易保存,只要够多,能吃一冬天。还记得小学的一个班主任总和媳妇吵架,一吵架就不想回家。有一次他就带了两提包的苞米哑巴准备住到学校值班室去,结果被我们发现,给偷着吃了不少。
糖葫芦和灶糖也是孩子们的挚爱。只是那要等有人来卖或是到集市上才有的吃,还得是家长同意给了钱才行。所以,这两样给我的印象不深,但是有一种夏天的美味却是记忆深刻的,那就是冰棍。记得小时候的冰棍才五分钱一根。即使这样,吃个冰棍也是奢侈的。卖冰棍的也不容易,骑自行车驮着个冰棍箱子总担心卖不掉化了,所以搞了个鸡蛋换冰棍的办法,这让小孩子有了机会。比如说我,我就不止一两次偷着拿鸡蛋去换冰棍吃,而且风险大的是鸡蛋还得从抱窝的老母鸡肚皮底下拿。尽可能地避开老母鸡的眼睛,快速地从侧面伸手进去……有时候这种事情也会失败,被老母鸡叨两下。
家乡的美味在做法上其实也是有特色的,比如说为了省柴省事儿,锅里炖上豆角,锅沿拍上一圈大饼子,一顿饭的伙食就出来了。后来饭店里根据这个创造了吉菜的一个经典——“一锅出”。前两年打工的时候还偶然吃过一个姑娘做的炖土豆,那块头儿真大,一个土豆直接切两半就给你炖在锅里。他对象瞅着极不愿意,说浪费煤气。可他哪里知道,在我老家那可是著名的对半切呀!结果一问,那姑娘还真是我们老家榆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