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九十多岁高龄了,自己还一人住着,身体硬朗,大哥的家离母亲的院子不远,平时,母亲的生活都是大哥照应着,我也不时地从县城回来,看望母亲。
腊月二十三,马上过新年了。
一家人决定回乡下,陪老人一起过年。
腊月二十八,带着大包小包,一早回到了老家,母亲很高兴,早早地就在为我们准备好吃的,孩子们也很兴奋,对他们来说,乡下充满了新鲜感,并且随处都有好玩的。
到了年三十,一大早,就开始剁馅子,炸藕荷,一边准备年夜饭,一边打扫院子,一家人忙个不停。到了午后,开始贴春联,先把去年贴的旧春联清理干净,再把面粉和好用小火慢慢地熬成浆糊,用刷子细心地刷到门上,把新的春联认认真真的贴上去,然后,在门框上贴上挂门签子,花花绿绿的,随风飘摆,煞是好看。女儿也拿了一个“身体健康”的春联,说,“我要把这个贴在奶奶的床头上,让奶奶的身体健健康康的!”母亲听了,笑着说,“好啊,托孙女的福喽!”
很快,崭新的春联贴在了门上,家家户户已是焕然一新,有的红红的大灯笼也挂了起来,孩子们兴奋的跑来跑去,这家瞅瞅,那家看看,那些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门上崭新的春联,还有贴在门框上花花绿绿的挂门签儿,早已把他们吸引住了。
“娃子回来过年了,回家好啊!”街上,遇到本家的大伯,高兴的问道,“是啊,大伯。您过年好啊!”不时,熟悉的,不熟悉的,见了面,大家都热情的打着招呼。有的常年在外,待回到家,见了面,还是一见如故,乡音亲情永远也不会改变啊!
忙完了,也该吃年夜饭了。桌子上已摆满了丰盛的菜,大家高兴地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起来,母亲很高兴,一直笑着,看着我们,招呼我们吃,不停地和我们说着家长里短,谁家的姑娘年前出嫁了,谁家又得了一个孙子,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吃得差不多了,看天还早,母亲说:“去打打火纸吧。”家乡的习俗,过年打纸要赶在太阳落山前,我把火纸铺在院子里的地上,用锤子打在木刻的模子上,一下一下,这样,火纸上就打满了一个个圆圆的铜钱样儿的图案,打完,再散开,三张一起叠成三角的形状,这是大年夜发纸时敬天用的。
吃完饭,天也就慢慢黑了,这时,不远处,开始响起鞭炮声,我知道,每年这时,整个家族的人都要到祠堂里,一起去祭拜先人,请回来过年的。我们叫作“请家堂”。请完了“家堂”,回到家,母亲已在忙着和面,准备包过年夜的饺子,母亲虽然年纪大了,仍是闲不住,什么事都想亲自做,我们总是劝,她还是忍不住,勤劳一辈子,习惯了。
很快,和妻子一起包完饺子,母亲也累了,便让她早点上床休息,她执意不肯,拿出来两个红包,对在一边正玩得起劲的孩子说:“来,这是我给孙子孙女的压岁钱,快拿着!”女儿说:“奶奶,我们大了,不要压岁钱了。”儿子则一下子爬在地上,说:“谢谢奶奶,我先给您磕头了。”说罢,头不住地点着,可身子却不动,看到这,大家都忍不住笑了。
大年夜里,没有春晚,没有网络,我们一家人却都是那么兴高采烈,兴致盎然,虽然忙,可过得充实而又快乐!
快十二点了,开始有放鞭炮的,“该发纸了吗?”母亲在床上,一直都没有睡着,一次次的问道,我知道,大年夜发纸在母亲眼里是大事,特别是在乡下,人们更加重视,一点也马虎不得,都希望新年里有一个美好的开始。母亲一遍遍嘱咐我,敬天烧纸的一些细节,生怕我忘了。该敬天了,妻子开始下水饺,我拿出一些水果点心,倒了三杯酒,摆在院子里的小桌子上,把煮熟的水饺盛了三个,放在碗里,也摆在小桌上,点着香火,开始烧纸敬天,把鞭炮挂在树上,点着,噼噼啪啪,响亮的鞭炮声中,新的一年开始了。
大年初一,要到各家去拜年了。早早地起来,穿上新衣服,孩子则戴着新帽子,穿着新棉袄棉裤,拿着年集上刚买的玩具,一起挨家挨户地去拜年,先上家族里辈份最高的长辈家里,去到,先给老人家磕头,老人家笑呵呵地招呼着,拿出家里最好的吃的,来招待大家。
母亲也早早地起来,开始忙着包水饺,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要吃饺子,馅要素的,母亲说,这是图个一年当中的素净。刚吃完饭,就有人们来给母亲拜年了,母亲很高兴,拉着他们的手,问这问那,说个不停,特别是一年来,在外很少回来的,难得见上几回,更是亲切。
“您老的福啊,这么健康长寿!”拜年的人们不禁赞叹着,“这也是儿女们的福气啊!”人们羡慕地对我们说。
是啊,不管儿女多大,母亲在,家就在,幸福就在!
望着母亲开心的样子,我们倍感欣慰。
陪母亲过年,收获更多的,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美好亲情,友情,还有亲人们深深的祝福。
回家过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