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时光漫步的头像

时光漫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1
分享

赤水东风街

20世纪90年代,赤水东风街还只是一条长长的老街巷子。在这老街上,有我童年的美好回忆。

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是一处小乡场。听大人们说过,东风街是赤水古城最早的街市,解放前这里最是繁华。有河运文化的庙宇,有悬壶济世的石玉生医馆,收养弃婴的养生堂,有茶馆、镖局、铁匠铺,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谋生活,好一副热闹非凡的景象。

孩童时,光滑的石板街两侧紧凑地分布着住家户、定制皮鞋厂、卷烟厂、居委会办公室等。说是皮鞋厂、卷烟厂,其实就是临巷子的居民平房作手工作坊用,顺道在屋前的间坎上支个架子、竹席什么的卖起东西来。皮鞋厂用的倒是能上锁的玻璃展柜,将制作精美的皮鞋整整齐齐摆在柜子里供顾客挑选。估摸着这样既能安心在屋后忙自家琐事,又不耽误货品在屋前能随时招揽生意,毕竟皮鞋在那个年代算是个好物。

随着镖局、铁匠铺等退出历史舞台,这里倒多了几分闲逸和活色生香的烟火气。清晨,巷子里的母亲们忙碌的准备着早餐,有生柴火的,有烧蜂窝煤的,反正袅袅炊烟升起,饭香四溢。待一阵“手忙脚乱”后,娃儿些终于背上书包昂首挺胸的走进赤水第一小学的校门,抵达教室开启人生的课堂。小学也是建在这条古街上,位于中段,我三两分钟就可以来到教室,从不担心会迟到。据父亲讲,小时候的他也是在这里启蒙,那时候的校园是在一个庙宇的基础上改扩建的,他们一边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在校园一角的园地里种上各种不同的蔬菜。现在,我的女儿同样在这所小学学习,播种、付出,然后有所收获。

清晨,阳光透过零星的树叶洒在安静的街道上,洒在斑驳的土墙上,洒在老人们慈祥的笑容上、懒猫咪的身上和院子里的花草上。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大家就聚在一起喝茶下棋聊天,简单快乐的在石板路上度过慢时光。傍晚,夕阳的余晖将老街染成一片金黄,大人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娃儿们也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古街上又开始炊烟袅袅,氤氲着陆陆续续亮起的灯光,闻着喷香的饭菜,即觉无比的温暖和幸福。

在盛夏的晚上,没有空调的日子总是燥热的,憋闷的,午夜睡不着,就会和大人们一起到院坝里铺上用赤水楠竹做成的凉板,跳上黄绿黄绿的、冰冰凉的竹席上,仰着脑袋盼星空。繁星点点,一闪一闪的好似要与我们彻夜长谈。和妹妹疯玩后,伴随着一丝丝清凉,酣然入睡。这时候,月光又打在树梢上,打在青瓦上,打在窗棂上,然后洒进我们香甜的梦中。

一到周末,老街上全是大大小小的娃儿们成群结对,有一起玩捉猫猫的,有跳皮筋儿的,有叠石子儿的……欢快笑语声、追逐打闹声、大人催促回家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记得一个下午,和玩伴相约跑到东门码头的河滩上去搬爬海,捡贝壳。爬海没搬到,倒也兴高采烈的捡回一个大贝壳。回家后便被母亲大人一顿大骂,理由是河边那么危险,万一失足落水怎么办!望着母亲担心着急的神情,往后再也不敢邀着同伴一起去河边玩耍。从此,我这个在赤水河边生长的娃儿不会游泳,不能在水里自由畅游和尽情的撒欢儿,确是一大憾事。

到2000年左右,古街上段已经开始拆迁重建,并修建了很多的商品房售卖。我们也离开了这熟悉的古街,离了这里的伙伴,离了这美好的童年时光。到2014年后,为改善古街下段居民的居住条件、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打造城市旅游文化亮点,经赤水市委、市政府批准,对该片区实施改造,以发展历史遗存地文化商业休闲模式为前提,加上对核心古建的原生型保护,与河运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旅游休闲,商业为一体的人文生态综合街区,使东门坡片区成为赤水旅游的新亮点。

走在这久违的街道上,重建的古城展了新颜,再现昔日的繁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始建于清代的搭帕庙,为当地船工、纤夫集资修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船工纤夫在此祭神,以求行船平安。虽经上百年风雨,搭帕庙风姿仍存,且已被列为保护对象。光滑的石板路两旁仍保留着精美的石刻,两侧紧密地分布着非遗文化竹编馆、竹雕馆、美术馆、画室以及散发着浓浓商业气息又文艺范儿的饭馆和酒吧。其中川黔名医石玉生家中上千平方米的四合院,亦被列为赤水市文物保护单位。

晚上,很多乐迷带着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来到这里演奏歌唱、喝茶摆谈;年轻人来到酒吧欲褪去一天的烦躁;娃儿们在烧烤小摊前等待着香甜的蜜汁烤翅;外地游客们则络绎不绝地在这百年历史的石阶上,布置精美、韵味十足的伞路下自由摆拍,把美好统统装进相机里定格留存。遇着重大节日和文艺活动时,这里的戏台更是人声鼎沸,精彩纷呈。已然少了往日的古朴,更多的是现代气息和古城底蕴的完美融合。现在它有了新的名字,被大家称为“石沓沓”。

思来想去,总觉得这里还可以有点什么。对咯!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秦汉前,已经是巴渝通往夜郎至南越的一条重要商道。从四川合江县入赤水河出使夜郎。在今赤水河支流习水河上游三岔河的岩壁上,仍存有东汉时期镌刻的一幅舟船图像和文字,说明当地居民开始利用赤水河“以通舟楫”。赤水河道整治后,川盐大量入黔,沿河流域竹、木等大宗木材随载盐之船或扎成木筏、竹筏进入长江进行贸易,农副产品、珍稀药材则进入发达的沿河场镇交易。

围绕盐运业,各种就业形式得以丰富,出现了船户、纤夫、背夫(负盐人)、码头工人、造船工人,以及商号、盐号等行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白酒产业渐兴。可以想象当时劳累一程又一程的船家、纤夫们拉船靠岸后,必定来到这古街上吃酒喝茶,消除满身疲惫。

我们可不可以在此设立文化博物馆或者展览馆,以河运文化与酒文化交融的核心为主题,广泛收集与河运、酒相关的文物、实物和文献资料等。比如各种酒、(温)酒器,酒文化的诗词、酒令,河运文化的船工号子等等,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合理规划展览空间,通过灯光、音效、场景还原等手段,营造河运文化与酒文化的独特氛围,生动讲述相关历史文化和知识,开发文创产品,与赤水各类酱酒品牌一同展览售卖。也许会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打卡。

这里,有我童年的记忆,这里,是赤水这座城的记忆。这里,还会承载一代又一代赤水人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