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晓瑜的头像

王晓瑜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26
分享

蒙山行

立夏过后的5月11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我与同事一行人来到自己生命的起源地——蒙山大地,第一次攀登我生命的高峰:龟蒙峰。

蒙山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据资料介绍,其古称东蒙、东山,为泰沂山脉系的一个分支。集众多名山优势,雄、奇、险、秀、翠、幽等于一身,蒙山四季优美,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植被浓密。春天峰峦叠翠,林海花潮,妖娆多姿,夏季飞瀑溪水,云蒸霞蔚,飘渺曼妙,秋时漫山碧透,红枫映照,秋红果硕。冬日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竹泉仙骨。

我的老家在蒙山南麓。记得小时候,凡是晴朗的天气,站在村西边的高处,就能遥遥地看见连绵起伏的蒙山。家人常常领我来到高处,面向北方,用手指指着和我说:“快看,那隐约可见的群山就是蒙山”,这时,我往往踮起脚跟,极力张望着,心中不免升起一种神圣和朦胧向往之情。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成行。

当日上午九点钟,一踏上这块故土,一片片起伏的翠绿跃入眼帘。依稀就像看到了家门前的片片绿林,立有回家的感触,这也许就是我与蒙山血脉息息相牵的缘故吧。这里的山水孕育了我的生命,我想,我的血脉中时刻流淌着这山水的声音,不论走到哪里,我依然能听见这种声音的呼唤。

我与同事青选择了东路,攀登蒙山的最高峰:龟蒙峰,这条道距峰顶最远、最险、最难走,走这条道的游客很少,殊不知最险的地方也是风景最美的住处。古人云,“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开国领袖毛泽东有诗曰:“无限风光在险峰”。丛林,古松,绿草,深谷,小溪,野花,野果树,曲径通幽,这恰是我喜欢的丰美之地。

登蒙山之所思,我以为,蒙山贵在六美。

蒙山贵在幽静美。我和青步履刚健地跨过青石小路,木游道、陡直的台阶,攀沿龟顶峰。沿途幽静的小道两边,到处生长着灌木,有刺玫、青槐、杜鹃、野葡萄、青松、连翘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黄的、红的、橙的、蓝的、青的、紫的、白的花儿不时地闪进眼眸,这多彩的花儿唤醒着我儿时的梦幻,如今我亲眼探寻,目睹到了蒙山的幽静、神圣之美,这些美点缀着大山的温婉质朴。这花果蒙山,真的处处怡静自然,林荫扶路,花草幽香,随阵阵微风送入人的鼻翼,沁人心脾。每行一步都感觉绿林涛涛空山寂,翠色欲滴润心魂。透过密荫洒落在丛林中的阳光不时地发出光亮,射入人的眼帘,伴着我们一起行走,蜿蜒迂徊之后,不断往高处攀登,有时很长一段时间看不见游客的身影,我们静静的吮吸着山的幽静。然而很多行人攀沿在不同山阶上,走在不同灌木丛林中,虽不见人影,但有时能闻语声,这连绵的群山给人提供了多彩的路径,让人感受大山的神秘和旷达。闻声不见人,是巍巍群山将人包裹了起来,是绿、蜿蜒曲折的小道、陡直的台阶和幽静让人们沉醉了起来。

山、水、林、花、鸟、人相依,高与低、动与静、生命与无生命浑然一体,使得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体现着幽静之美。幽静源于质朴,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深山幽林,古寺眑眇,小桥流水,茅屋栈道,古色古香,翠荫蔽日,鸟鸣幽谷,风声叠荡,引领着我们回归静谧的自然,享受自然的爱抚洗礼。这幽静的山林,正中我寻根探幽的心境,我仿佛扑进了了母亲的怀抱,温暖、惬意、踏实袭满身心。即使到达一线天,相比泰山的紧十八盘时,我似乎感觉不到她的险要,很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妙处。

攀登到幽险处,望着寂静的山林,我和同事青竟沉醉的即兴唱起《沂蒙山小调》,《蒙山颂》,《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歌曲,青风为我们奏乐,小鸟为我们欢呼,绿草为我们洗尘,歌声在山谷中飘荡,仿佛那野草野山谷也应和着唱了起来,谁知一个小转弯,会忽然发现星星散散的游客就在咫尺,正回头寻找我们的袅袅余音,真可谓,山幽声尽空,行人咫尺隔屏峰。

蒙山贵在幽静美。蒙山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说。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为山东第一大山和第二高峰,被誉为“岱宗之亚”,素称“亚岱”。峰体呈苍穹形,险峻俏丽,给人以神秘奇幻的感觉,犹如一只巨大的神龟伏卧于天际而得名。登上龟顶峰,只觉劲风耳边走,蓝天头上飘,悬崖落身后,给人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俯视四周,只见悬崖矗立,群峰缠绵相拱如兄弟,蜿蜒磅礴如流云,烟霞明灭如仙境。蒙山自然风光更加秀丽,一片片绿色如浪涛滚滚北去;似兼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的极致幽美。荟江南江北山水之隽秀于一身。极目远眺,田畴纵横如画,湖水濯濯如镜,白云悠悠如曼妙帛巾,令人心旷神怡。让人领略到清新、惬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闲适与旷达。此时我突发奇异的诗感,禁不住脱口而出:“龟蒙峰巅摘日月,蓝天拂面迎劲风,俯瞰连绵群山舞,如画沂蒙绣国图”。站在被蓝天拥抱着的峰顶,我猛然忆起,小时的蒙山梦曾经使我在不自觉中写下过这样的人生座右铭:我从山峦中走来,昨天的足迹在山峦中消失,幻化成山中的一点水滴,凝聚成岩石的梦。明天我依旧从这里出行,衔着这水的源头,不管木屐是否脱落,总有青山绿水为我编织前行的梦。如今,我站在这龟峰之巅,蔚蓝的天空触手可抚,凉爽的山风刚劲有力,吹拂着我的发梢飒飒作响,世俗的烦劳一扫而光,仿佛自己成仙欲飞奔蓝天而去。这美妙的静谧如同进入了天籁之乡。我生命的根啊,已深深地扎在这峰巅之下!

蒙山贵在苍翠美。人说登山常寻幽,而绿是幽静的关键。一座山不能没有森林。蒙山,一片片森林覆盖了连绵群山,绿意浓郁如潮,更显山中幽深静谧,引来百鸟鸣唱。草藤缠绕茂密,泉水缓缓淌过,绿色变得靓丽灵动,远近的瀑布溅出清越的旋律,扮绿意在空气里充满了绿醉的芳香,鸟儿潜在绿荫中,起落安然从容,禁不住让人想起《诗经》中的“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的古朴山水之美。攀沿登高,倾听绿意风涛,淡看凡尘万象,绿的颜色是那么朴素鲜活,又是那么美妙绝伦,无数颗植物,每一片叶都悬挂着苍翠,片片绿仿佛都是片片佛,它让人觉得,登高望远,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拔高,更是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相融。

在起伏的群山中穿行,浓密的树木草藤铺成青翠如绣的苍翠,掩映着通往山顶的小径、木游道及陡峭的台阶。尽管是在炎炎的烈日下攀行,但总会感觉层层绿涛时时仰面扑来,周身变得凉爽无比。一望无际的灌木翠绿更是紧随了游人的脚步,拌人在蜿蜒崎岖的路边行走,使人想起古人吟唱的“密树遥遮日,轻花细逐风”的境界。托心山阿,外物内化,感蒙山之美,这便是蒙山的苍翠美。

蒙山贵在水美。蒙山是一个风水宝地,一年四季总有飞瀑流水。夏季雨量充沛的季节,蒙山溪水、瀑布随处可见。远处看山,近处识水。从春天始,大自然恩赐于蒙山的七十二场浇花雨,会使人常常能欣赏到“早上艳阳中午雾、下午大雨倾盆来”的多彩天气。山,有了水,才有了灵气。水,因了山,才有了魂魄。 一道道溪流,一处处瀑布,在山间半隐半现,好似仙女遗落在人间的拂袖和缠绵帛巾。一派仙人水舞共沾巾。原生态的蒙山,水清澈透明、掬一口细细品味,甘甜如蜜,一身的疲惫和尘埃,似乎被水之魂荡涤的无影无踪。

蒙山的水,除了溪,还有那惊心动魄的瀑。尤以蒙山中国瀑布,亦称水帘洞三叠瀑布最为壮观,这样的瀑布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因瀑布所挂崖壁轮廓酷似中国版图而得名。落差百余米,丰水夏季,瀑泻飞流,在青山层岩间奔腾跳跃,闪转腾挪,从云中、从崖壁跌落,一跃而下,形如滚滚碎玉,声似霹雳,蔚为壮观。美丽非凡,清洌的水花使人身心清爽。精神振奋。清朝的王运晟对其赋诗赞美曰:“蹑蹬觅仙境,流从天半垂。出云偏有隙,停雨境无期。水击石鼓鸣,风披练破丝。至今帘不卷,终古月空窥。”意指:沿着崎岖小路去寻觅仙境,明晃晃的瀑布从半空飞落,水帘象飘飘洒洒的白云帛巾,又象曼妙飞飘的雨丝,缠绵依依不肯停息。水流冲击喷打着岩石,发出打鼓一样铿锵悦耳的声音,风吹瀑布象柔柔的温婉丝线,长垂不卷……

瀑布层崖中间曾有一个石洞,相传是战国时代的鬼谷子王禅修炼成仙的地方,洞口为水帘所掩遮。至今仍流传着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与其师兄庞涓曾在此随鬼谷子王禅大师习文练武学艺的故事。可见飞瀑生生不息中,始终蕴含蒙山文化的血脉。蒙山中国瀑布形似中国版图,令人感到这是中国文化与蒙山文化的有机统一与融合。仿佛蒙山文化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纳百川汇万溪,演奏着中华文化的绝美华章,传承中华文化之精华。景区中悠扬的《沂蒙山小调》,《蒙山颂》,《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淳朴清脆的歌谣响彻山谷,恰似厚重的沂蒙精神与博大的沂蒙文化化做神曲在天籁飞扬。

蒙山贵在古朴美。蒙山美在没有喧嚣,美在没有矫揉造作。攀山途中,不远处也有小吃摊和小货摊,货摊的主人悠闲的或站或坐在小摊周围,静静的提供服务,不像有些景点,游客还未到,摊主就远远的开始大声叫喊,以招揽游客做景区生意,更甚者会出现“宰客”现象。蒙山老区人民这种不追逐“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服务,使得他们的生意做得清澈透明。老区人民的古朴、醇厚、正直、善良、热情的性格依然如故,沂蒙大地古朴的乡村田园文化气息依然血脉相承。他们这种没有被“金钱利益最大化”的世俗喧嚣所沾染的古朴生活,让游客能轻松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原始的民俗风情之中,让人心静,找到心灵的静谧归宿。

她的古朴还表现在,这里灌木绿草各按自己的天性生长,虽挨挨挤挤但各不影响,均尽自己所能极力吸收阳光水分,顽强成长。沿途浓荫匝地,给游客遮挡着火辣辣的阳光,驱散炎热,送来凉爽。这些生灵用最古朴的风韵送给游人憧憬和对生命的渴望,给人宾至如归的惬意。

蒙山贵在人文美。古朴、原始、苍翠的蒙山,蕴育了浑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夏朝时期,蒙山、羽山带就已种植农作物;建国以来,蒙山先后发现了几十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西周在蒙山南北封齐国、鲁国,华夏文化开始在此传播。它和当地的东夷文化由相互阻隔到相互融合,使蒙山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不断延续和发展;春秋时期,鲁大夫莫斯吟诗写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也驻留蒙山,吟诵蒙山。这里既有孔子的游踪,又有鬼谷子的身影;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佳句,苏轼游蒙山有诗曰:“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云蒙漏泽春”。 现代诗人胡秉言写道:“虬龙苍郁绿卿鲜,独倚幽栏看水涓。亚岱嶙峋奇万壑 ,晨钟暮鼓鸟鸣翩”。

追溯历史,蒙山的道教和佛教都非常兴盛。僧人道众对蒙山情有独钟,把这里当作修炼正果、养生长寿,心灵寄托的圣地。这些宗教活动,给蒙山留下了多处宏殿重阁,穿越苍茫时空,至今似乎仍洋溢着黄卷青灯、钟响磐鸣的神秘气氛,探讨着世界万象及生命的根本。

受古老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区名人辈出,荀子、曾子、蒙恬、匡衡、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公鼐、左宝贵等很多业绩卓著的人物,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传承了蒙山文化,为华夏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蒙山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在此组织了举世闻名的大青山胜利突围战,孟良崮战役。涌现出了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等普通民间英雄,造就了大青山、孟良崮英灵忠骨。播撒着蒙山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精髓。

蒙山具有自然、浑厚、博大、热情、洒脱、奔放、纯朴、缄默、宽容、隐忍和坚毅的性格,一代代的沂蒙人在她的哺育下承秉了她的品质,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沂蒙精神。然而她并不拒绝时代发展的熏陶,她雄视一切,寓秀逸于粗犷,容中华风骨与魂魄于自然,于己身。

从蒙山归来,或躺或卧,或坐或行,或深思伏在案头甚至是睡梦中,总有一种澎湃的思绪涌动在心头,一次次被那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沙一石所牵引,原本蒙山是一座脱俗的山。她的每一丝,每一缕,都充满天地之灵气,都渗透着日月之精华。蒙山是山的魂,是水的韵,是我的根。

故著此文以纪念蒙山之行。衔接我童年未竟的梦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