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晓瑜的头像

王晓瑜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04
分享

寻访沂蒙山小调诞生记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歌词通俗易懂、生动、琅琅上口,曲调明快、宛转悠扬、曼妙动听。听着这首词曲,总有一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思想相交融的思绪溢满心头。此曲从“她”诞生的那刻起,就唱红了沂蒙山区,唱红了齐鲁大地,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中国两首优秀民歌之一,已成为世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故乡,自我懂事起,就时常听见“她”在家乡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被大众所传唱。天性喜欢音乐的我,自然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首赞美家乡的民歌。再后来,这美妙的词曲伴我远走他乡苦学求知,直至离开家乡工作至今。时光荏苒,在不息流转的蹉跎红尘中,我总是匆匆而来,匆匆离去,故对“她”诞生的来龙去脉,甚是不详,尽管那美妙的词曲一直在温润着我的心灵。岁月穿梭,当我完成了人生的一部分使命之后,突有顿悟,应该停一停匆忙的脚步,静心听一听故乡的乐声了。不由自主,悦耳的沂蒙山小调首先跃上心头。

真乃是无巧不成书,也许是上天懂我心,2013年暑假,回故乡同学聚会时,竟有人脱口而出:“你这次回来,别再着急走了,你不是喜欢音乐吗?明天陪你去寻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费县的白石屋吧,那可是抗战最艰苦阶段时,全体沂蒙军民的精神家园所在地,那时,这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所都曾长期驻扎在此,至今遗址犹存。”听到他的话语,我一下子激动的无以言说,同时颇感汗颜。

翌日清晨,一场甘雨喜降后,天气凉爽,天空漂浮着一层薄薄的云霭,我们从费县县城出发前往目的地,透过车窗,向远处眺望,绵延清脆的蒙山群峰,时隐时现的跃入眼帘,同学边驾车边向我介绍:“白石屋(因村中有许多巨大的白石而得名)位居蒙山第三大峰——望海楼的半山腰,很快就会到达”。说时迟那时快,不知不觉,我们的车已来到了白石屋村。

信步下车后,水库、山涧、小溪、碧绿的山峰等次第出现在眼前。一座碧绿荡漾的水池,由山涧流出的清水注入所成。掩映在半山腰绿波中的几户村居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轰鸣的瀑布声不断传入耳鼓。走至近处,才发现村子和公路之间由一座小桥相连,木桩桥栏,古色古香,桥面由鹅卵石铺砌而成,这座桥坝也是一座小型水库的堤坝。桥面上流淌着从水库中溢出的清清水流,低首观望水流中那白色的鹅卵石似乎要鲜活了起来。桥洞中奔涌着簇簇白色水帘,由高处下落,发出清脆的雷鸣般响声,此时,我顿觉也许只有在这极致浪漫的境地里才可能孕育出如此浪漫温馨、清脆靓丽而又充满豪情意志的革命歌曲吧。

依绿水,小桥前行,桥头附近,众多大小不一的白色岩石,不时地跳入眼帘。远看,其中两块巨大的白色岩石上都雕刻着红色字样,近看方知,其中一块镌刻着红色苍劲醒目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由袁成隆同志题字,另一块镌刻着红色苍劲醒目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由阮若珊同志题字。看到这熠熠生辉的缅怀标志,立时让人怦然心动,这真的就是“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啊。再往前走,石刻上方不远处,并排立碑两块:左侧一块正面镌刻着“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名单”和“袁成隆同志生平”,背面镌刻着《沂蒙山小调》曲作者“李林同志生平”和词作者“阮若珊同志生平”;另一块正面镌刻着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歌曲,背面镌刻“《沂蒙山小调》诞生记”。其碑文记载“《沂蒙山小调》于一九四零春诞生在山东省费县东蒙望海楼下的白石屋村。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阶段。东盟山一带的反动会道门‘黄沙会’,在国民党反动派操纵下不断散布谣言,制造摩擦。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相对抗,为宣传群众,鼓舞斗志,配合抗日军民痛击‘黄沙会’,抗大文工团团长袁成隆组织团员,在沂蒙民间曲调的基础上,由阮若珊作词,李林谱曲,创作了《反对黄沙会》一歌。歌词描绘了沂蒙山的自然风光,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和“黄沙会”的罪行,激励人们向往未来。此歌迅速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广泛传唱,后随着形势不断发展歌词不断修改完善……形成现在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这首革命历史民歌,与沂蒙山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歌颂共产党的领导,歌颂沂蒙山的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富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普遍受人喜爱,每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和力量……”。至此,我已了解了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历程。并由此衷心地感慨和敬仰词曲作者所拥有的那份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感恩老同学成人之美,与我一同成行。

在那种生活极为艰苦,枪林弹雨的严酷战争年代,作者能写出如此乐观、如此豪迈、如此明丽的歌曲,足以说明军民生死相依,军爱民民拥军,齐心合力打鬼子的钢铁意志及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关系。这种体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情怀所孕育的词曲,可让天地为之动容,万物为之其鸣。生活在盛世时代的我们,想一想自己的某些思想和行为,颇感汗颜。尤其有些人在感官消费面前,竟变成了物质的奴隶,失去了高贵的精神家园,实属无言面对我们的先辈。走进历史,展望未来,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的精神家园。传承民族优秀的文化血液。

身处故乡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站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碑旁,第一次如此沉醉的领略故乡独特人文环境的无尚魅力,令人感到无上荣耀与难忘。碧绿的山水,清脆轰鸣的瀑布,故乡山水的幽深静谧,醇厚富足,使我的内心涌起了从未有过的激动与向往。这首凝聚民族之魂,凝聚沂蒙山人民之魂的歌曲,在升华着我生命的内涵。悠扬豪迈的歌曲似乎从耳畔缭绕飞越,穿透了时空岁月,再现艰苦抗战年代鲜活壮烈的生活场景,撼人肺腑。悠扬的旋律伴着青山绿水闪于眼眸,亦真亦幻,一派大好的自然风光中,为保卫家园,勇战倭寇的悲壮场面似乎浮于面前,沂蒙军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隐忍、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团结奋进的不屈性格在乐曲中流转、沉淀、飞扬。像滔滔沂河之水,不断涤荡着我生命之河岸,为我的生命重新注入了新鲜而又丰富的营养血液。我仿佛找到了儿时的无邪与纯真,找到了青春年少时的美好憧憬,忘却了蹉跎红尘,人间的坎坷与无奈,一切的磨砺似灰飞烟灭般随风而去。心境、美景、乐曲一起飘逸飞扬,内心变得宁静而又祥和,仿佛多年来对家乡的思恋终于得到了故乡山山水水的正式接纳。仿佛,多年来在外漂泊游荡的心真正找到了心灵的静谧归宿,我的灵魂不在感到孤独。我终于躺在故乡的山水之中,随着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吮吸着母亲不断传来的灵光。

在寻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回归的路上,我不断地在想:

在那长夜漫漫、含辛茹苦的敌伪统治区,一曲沂蒙山小调一旦诞生后,就以不可阻挡之势,像雨后竹笋般迅速、立刻成为沂蒙山军民莫大的精神食粮,“她”像数九寒天迎面吹来的一阵阵和煦的春风,又像酷热暑天渴饮一杯清冽的泉水,沁人心脾,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人民在战斗,国家不会亡,倭寇必灭亡”。沂蒙山军民唱着这首歌,在敌人的封锁、合围、清剿等艰难困苦中,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回首过往,作为故乡中的一员,不论是在何时何地,我一听到这悠扬的旋律,就如同一股股清泉注入我的心头,精神气顿时提升。正如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仿佛乐曲中深藏着我生命的根系……

今日沂水仍昼夜不舍,滔滔奔流;蒙山脚下的民歌也定然远远传唱,生生不息。费县白石屋将更会以多彩的风姿奉献世人,沂蒙费县人一定会建设出让人更加神往的美丽家园。沂蒙山小调的精髓也会更加鲜活叠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