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锡美的头像

王锡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09
分享

风啸长安

   夏去秋来,没了夏日里烘烤般的炽热,没了热浪蒸腾的桑拿天,没了炫目耀眼的光芒。宽畅整洁的街道上,被一场溅起水雾的秋雨浇淋的只剩潇潇的湿清。风“呼呼”刮过,夹杂着些许凉意,时轻时重,摇响钟楼上的风铃,飘曳着大雁塔的苍茫。走在宛如围棋般的西安明代城墙上,凌风傲立,听秋风在耳畔啸啸作响,搭眼眺望城墙内外判若两个世界的西安风景,不禁愕然。墙内,一幢幢如若刚出土的营造的惟妙惟肖的仿古建筑,令人恍惚穿越到了古时的长安。倘若此时有人几分酊醉,那神态和气场绝不逊色汉唐时期风流志士的洒脱飘逸。墙外,林立的云楼遍布城郊,姿态各异,就像一根根擎天支柱。风驰电掣的高铁将西安和全国各地联动,飞机穿梭云端,迎来四面八方的宾客。它们也让西安人走出关中,让西安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西安。脚下还有一条条看不见的地铁,游弋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四通八达……,无不彰显西安的现代化城市气派。

   这个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占比很重的城市,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一千二百多年之久,如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走在国家富强建设的前列。它的曾用名叫长安,蕴含长治久安之意。

 

   提起长安,这是西安挥不去的印痕。曾有沧桑,曾经辉煌,更多经历了“废都”时期。几度坎坷,几多砥砺,从不低头屈服。从某个角度说,长安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值得思考的神奇地方。

 

   从西周建丰镐作为都城始,西安被叫做长安的日子,基本上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鼎盛辉煌的时期,尤以华夏民族大一统的汉唐为最。大自然眷顾了西安,沃野千里,八水相绕,中国历史的发展也选择了长安。我们自称是汉人,使用的方块汉字均始自在长安建都的汉朝,现在散居世界各国的华人华侨骄傲于他人的是一条条“唐人街”,无不说明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的国都也是长安。远望古人曾经的辉煌,凝望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蚕茧剥丝,扪心自问,是什么促使他们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该思考一些什么?又该汲取一些什么?长安具有那些精神?

   汉景帝之前,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北方的赵国、燕国,及华夏统一后的秦朝,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采取的都是被动性的绥靖策略。表现在:动用几十万的民徭,耗费巨大的国库税斌,历经数年乃至数十年时间,在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广袤崇山峻岭上,修筑万里长城防御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冒犯。采用“和亲”、 “进贡”等柔弱计策安抚来自北方的威胁,抵御唳风的侵袭,这其中不乏献出许多钱帛、财物、粮食,还有意味着屈辱的“美女外交”,美其名“和亲”。就是汉武帝刘彻“接班” 其父汉景帝刘启之初,他要面对一统月氏、乌孙、东胡等西域各草原部落的更强大的匈奴,亦是不得不如此而为之!看似强大的汉王朝初期实则有许多来自北方的无奈、恐惧和屈辱,这威胁到汉王朝北方经济的发展,威胁到汉王朝的北方社会稳定,他觊觎汉王朝的半壁江山。发生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封建社会帝王的年号是其曾孙汉武帝以后创立的)的“白登之战”,汉高祖刘邦差点成了匈奴的俘虏就是汉王朝最深痛的教训。

   为了中原王朝的根基稳固,铲除对汉家江山极具威胁的北方匈奴,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汉王朝长治久安,十六岁登基的汉武帝刘彻即着手开始全面的改革。文化思想上,刘彻首先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思想统一,就连言语动摇国策的史官司马迁也不例外进行惩处。经济上,汉武帝秉承“文景之治” 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国策,鼓励开垦农民生产。政治上,汉武帝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制。军事上,汉武帝攘外拓土,他东并朝鲜,南灭百越,西击大宛,就连我们熟悉的“丝绸之路”,最初是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东胡、月氏、大夏等国家,联络西域诸国,为出击匈奴做的准备工作。并相继于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公元前119年三次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发兵收复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出击漠北打击匈奴。最终,在汉武帝去世36年后,曾强大不可一世的匈奴被“窦宪北伐”彻底击溃,分裂成两部——一部西遁迁徙至今天的东欧一带,另一部向南附汉,被汉皇赐“刘”等“荣”姓而融入大汉民族,成为华夏民族一分子。

   刘彻为汉朝400多年的国祚鸿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鼎盛之一的汉武盛世,更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疆域,确定了华夏民族的最初属性和汉文化成形。

   那时候,有多少热血将士,跪拜父母,泪别妻儿,在长安的瑟瑟冷风中,喝过火辣的壮烈酒,昂首踏上征途,凛然走向战场。他们唱着“风萧萧兮渭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高亢之歌,擎起猎猎飞扬的旌旗。离别时那充满的凄婉和悲壮,在寒风中激荡颤栗,在荒野的沙漠里显得更加粗犷无羁,直至浴血疆场马革裹尸再次壮烈归来!他们的付出,“净化”了汉王朝周围的环境“气氛”,清除了对汉家江山极巨的威胁,为“汉武盛世”的繁荣提供良好有力的保障。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击溃匈奴,汉民族或许早就湮灭在游牧民族铁蹄荡起的尘雾中,和世界其他三大古文明一样了沉沦消亡,何来2000多年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后来的历史证明,没有良好安全的外部环境,包括“五胡乱华”、“鸦片战争”、“日本侵略”等在内的外来“骚扰”给历史上的中国带来多么大的伤害打击。

   大汉王朝给予我们深切的参悟与启迪!

 

   如今,当你迎着和煦的清风,漫步西安街头,络绎不绝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琳琅满目的物品,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无不彰显西安跻身现代化的城市行到。还有掩映其中的钟楼、鼓楼等不少古建筑群落,不乏诸如小雁塔、大雁塔、华严寺、兴教寺等唐代的建筑群落。他们充满了沉重和苍桑,仿佛向穿梭街巷的现代人们诉说着尘封的历史,曾有的文明辉煌,酸甜苦辣。街道上,人们讲的更多是关于唐王朝的故事,如:“曲江流饮”、“雁塔晨钟”、“灞桥飞雪”、“贵妃出浴”……等一份份洒脱和浪漫。

  当历史的洪流滚滚汹涌至大唐帝国时,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诞生了。鼎盛时期的大唐帝国,除有安邦定国的尚武情结,亦有如其疆域的宽阔博大胸怀。当时的都城长安,已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全国人口不足一亿,长安东、西两市却是超百万人的大都市。来往于“丝绸之路”的驼队铃声日夜不停响彻戈壁沙漠,世界各地的商贾们醉心于繁华的长安街头。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商贸,不同的文明,亦带来了不同文化宗教,像基督教(当时叫景教)、伊斯兰教,还有玄奘费尽周折从古印度取回的佛教。不同肤色的世界各地人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在长安的大街上谈笑风生醉酒当歌。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繁衍滋生更璀璨的文化繁荣。“李”唐时,中国的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似海洋般辽阔开放。一个个风流倜傥的文人们,他们思维活跃,才华横溢。或潇洒浪漫,不阿权贵,追求自由,如李白、贺知章、刘禹锡、王维等;或面对现实,忧国忧民,如杜甫、白居易、岑参、贾岛、杜牧等。政治上,唐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选士制”(这一制度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国),推行均田制(社会大同理念)。鼎盛时期的大唐王朝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在平定突厥等外患、稳固边疆同时,始有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贺的鼎盛局面,相继开创了“贞观之治”、“武周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景象。

 

   朝臣魏征犯颜直谏,敢冒杀头风险,警醒皇帝是非曲直,始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昌明治国之悟。才华捭阖的岑参、高适甘愿戍疆守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恃才傲慢,不阿权势,在朝堂上嘲讽权臣高力士,“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调侃…。正是有一个个秉正刚直的朝廷大臣,一批批才华横溢的仁人志士,他们有责任有担当,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直至各个角落,发挥着他们的聪明睿智,担当时代角色,不辱肩负的使命。人们临风伫立长安,或饮酒吟诗作赋,击鼓高歌;或乐游原上奋马疾驰、春风得意。长安的天空飘弥着坚强的自信,驾驭着大唐帝国的风帆驶向更远的海洋。

   这一切源于大唐帝国博大宽阔胸怀的包容性!容认一切不同文化的存在,虚心学习各种先进的东西,并体现在能对各个领域的不同东西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造。

   博大宽阔的包容,首先是认识:各种文化,包括各个人,都有其先进优秀的一部分,具有欣赏的情怀,具有鉴赏的眼光。其次是能力:掌控他们走进来,并将他们消化,吸收他们的精华并武装自己。三是再推出:就是重新塑造出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能为我所用,引领自己也引领世界,从而让自己吹响时代的号角、走在世界的前列,完成历史使命,使更多的人敬佩,四方朝贺。

 

   唳风带着尖啸的声音,把秋雨吹斜变得湿冷,空气中弥散着汉唐洒脱的气味,西安街头的行人顶着雨伞艰难向前步去,矗立的高楼迎着风雨凛凛然然。汉唐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家江山,却成就了长安,成就了中华民族恢宏壮阔的历史。汉唐对西安的影响远比西安的羊肉泡馍更深刻更有韵味,汉唐的遗风充斥街头巷尾旮旯角落,比秋风更犀利。长安曾经是西安骄傲的记忆,尤其是汉唐给他雕刻了很深痕迹。如今,这座中国最古老的城市,在中华民族蓬勃发展浪潮中,华丽转身变成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有着高度发达的交通,有着完善的各种基础设施,面向世界敞开宽阔的胸怀。他有着大汉王朝时敢于挑战一切的霸气和胆略,有着大唐帝国时开放包容的心胸和气魄,乘着国家富强的劲风,愿他走到更远的有诗的地方。

   还是借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孤茕而又顽强走在西安街头,秋雨湿冷滴落在脸庞,耳畔响起秋风吹起时有的尖啸声,仿佛吹响冲锋号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